01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
很多時候,孩子都像在挑戰(zhàn)大人的底線。
比如,你不讓他干嘛,他就非得干嘛,直到你忍無可忍。
對于這類挑戰(zhàn)的孩子,過去的教養(yǎng)觀念,就是打罵,打一次,讓孩子一個月都不敢再放肆。
但現(xiàn)在的教養(yǎng)觀念,提倡與孩子做朋友,于是很多家長就迷惑了:
做朋友,誰來管教孩子?
所以經(jīng)常有讀者來問我說,我教育孩子真的很盡心盡力了,可孩子還是有各種行為問題,出門被叫熊孩子,沒教養(yǎng),難道我真的要去鎮(zhèn)壓他嗎?我想跟孩子做朋友。
今天我們就來談?wù)劊撊绾闻c孩子做朋友,ta才不會被唾棄沒教養(yǎng)。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小故事。
佟大為在綜藝節(jié)目《一年級》中,擔任大學一年級新生的表演老師。
有一次,一個女孩兩天沒去學校上課,也沒請假,大家都很擔心。
于是等女孩來上課后,佟大為問:“你干嘛去了?為什么不請假?”
得知女孩是害怕考不好,逃走了,佟大為覺得應(yīng)該教育一下女孩,得讓她意識到逃避的可恥,必須要敢于面對挑戰(zhàn)和失敗。
沒想到被另一個女孩站起來直嗆,說佟大為話說重了,只把自己當老師,沒把學生當朋友,他這種人就沒資格做老師!
這把佟大為氣得夠嗆,說:“在學校里,你們就得守學校的規(guī)矩,我們首先是師生,其次才是朋友!我要對你們的安全負責,兩天不來學校也不請假,我們跟你們的父母怎么交代?你是來跟我們學習的,不是交朋友!”
佟大為說的這番話,就可以直接挪到父母與孩子的關(guān)系上。
老師首先要做好教育,有余力,再做朋友。
父母要首先盡父母職責,其次,才是孩子的朋友。
我們可以追求做孩子的朋友,但必須是建立在規(guī)則之上,不能養(yǎng)出如上文那種界限不清的女孩。
否則,他們不止在家里看不到自己的錯處,直接頂撞父母,以后面對老師和上司,也聽不得一點批評。
違反規(guī)則卻不能批評!這在社會上怎么可能?
前幾天我在群里跟寶媽們聊天,有個寶媽說,孩子像聽不懂話一樣,有求必須應(yīng),不能延遲,也不能做的令他不滿意。
簡單地說,就是一點兒伺候得不好,孩子就得大發(fā)脾氣。
這是非常明顯的界限不清,規(guī)則不明。
孩子是把家長當成了自己的專屬仆從,只要他需要,家長就必須到。
規(guī)則和界限感,是家長要著重幫孩子培養(yǎng)的,否則,孩子會越來越無法無天!
這世界不以任何人為中心,每個人都要有規(guī)則意識,這是生存法則。
02
白眼狼,都是父母辛苦養(yǎng)出來的
我們來看個新聞。
一個男孩,弄壞了店家的東西,找媽媽幫自己賠款,媽媽言語教育了他幾句,他就跟媽媽吵,并動手掐住媽媽的脖子。
這種熊孩子,每過段時間就會被爆出來一個,小飛老師看著卻總是對孩子家長同情不起來,因為孩子能這樣做,肯定不是一個天兩天的縱容。
有一次,我遇到一個家長,在跟他講話的時候,他的孩子就在一邊哼哼唧唧,說要手機。
這家長懶得理他,于是孩子變本加厲,開始對家長拳打腳踢。
被纏得受不了了,他終于掏出手機給孩子,然后對我抱歉地笑,說他們家比較寬松,都是跟孩子做朋友,所以孩子不怕大人,比較活潑,在什么場合都不怯生,而且孩子也打不疼,他有分寸。
我就納了悶了,這是對朋友有誤解,還是對活潑有誤解?
孩子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肆無忌憚地打擾父母談話,惡狠狠地拳打腳踢引起注意,這是對父母的不尊重!
03
讓孩子敬畏你,才是父母該做的事
所謂的敬畏,是因為尊敬,所以愿意聆聽你的教誨,也就是尊重的畏懼。
這毫無疑問,是對父母的極高要求。
我們在看真人秀的時候,有些冠軍父母,就是這樣的,他們變態(tài)般的自律和努力,就足以成為孩子最尊敬的老師。
比如李小鵬,他也跟孩子做朋友,但奧利絕對不會不尊敬他,當他嚴肅起來,奧利是會聽教訓的。
給孩子樹立不可踐踏的父母權(quán)威,是教育的基本功。
而這種父母權(quán)威,要來自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塑造。
1、必須有規(guī)矩,不要自由散漫養(yǎng)孩子
孩子為什么會事事挑戰(zhàn)你?
因為你沒有給孩子建立清晰的規(guī)則意識和界限感!
比如我的小外甥,他兩歲就會自己吃飯了,但有段時間我姐比較忙,就把他交給我媽管,這可不得了了。
我媽看著小外甥自己吃飯,就一百個不放心,覺得他吃不飽,還把身上弄得很臟,于是開始喂著吃。
從此,本來自己能乖乖吃飯的小外甥,變得要追著喂了。
后來姐姐再讓他自己吃飯,就發(fā)現(xiàn)做不到,只要不喂,他就不吃,到處轉(zhuǎn)悠。
于是姐姐開始把他困在餐椅上,喂他幾口,再讓他自己吃幾口,小外甥鬧騰了很長一段時間,每次吃飯都要哭,身體打挺,這時我姐姐也都不生氣,只是情緒平和地跟他說:你要自己吃飯,哭是沒有用的。
這樣一段時間之后,他就又乖乖自己吃飯了。
只是變成了兩種模式,只要我姐姐在,他就乖乖自己吃,只有我媽在,他就要讓我媽喂,我媽嘗試不喂他,他就哭鬧。
你看,三歲左右的孩子,就什么都懂了,他知道誰完全沒有規(guī)則,可以通過哭鬧耍賴來達成目的。
你給孩子的規(guī)則和界限感越明確,孩子越不會無理取鬧,因為他知道,無理取鬧行不通。
這里要注意,我們給孩子定規(guī)則,沒有一個定法,切記生硬一刀切。你可以視自己的家庭情況,給孩子定一些必須堅持的規(guī)則,不觸及規(guī)則時,就給孩子自由。
一開始可以視孩子的接受度,循序漸進,一但穩(wěn)定,就要堅定執(zhí)行,不可以有例外。
2、制定規(guī)則,要溫柔而堅定
溫柔而堅定是被無數(shù)育兒專家強調(diào)的規(guī)則制定方法。
所謂溫柔,是不要生氣,語氣很重要!要平和,從孩子的感受出發(fā),愛他,理解他。
堅定是確信。
比如,你想要孩子自己吃飯,他一哭,你就覺得,這次算了吧,下次再說。
那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你,下次他會哭更久。
畢竟,哭十分鐘你能妥協(xié),那下次至少還要哭十分鐘,不行就二十分鐘。
我姐姐在小外甥的吃飯問題上,就遇到過大哭不止的情況,看他實在太傷心,姐姐就把他從餐椅里抱了出去,告訴他:"你很傷心,那就哭一會,飯先不吃了。"
等孩子平靜之后,姐姐就跟他說:"剛剛你不想自己吃飯,所以一直哭,現(xiàn)在你哭好了,要自己吃了嗎?"
孩子還是堅持讓喂,于是那頓飯就沒吃。
其實也正是餓了他一頓,下頓飯開始,他自己就狼吞虎咽了。
所以執(zhí)行這一規(guī)則,要注意一點,必須靈活。
要真的在意孩子的感受,而不僅是你的管教目的。
孩子哭了那么久,其實給他安撫,但不答應(yīng)他的要求(讓你喂),也是可以的。我們要制定規(guī)則,也要能看見孩子。
3、想讓孩子好,自己先成為榜樣
有個韓國名人,從來都不抽煙。
他說自己不抽,并不是因為覺得煙不好,而是太崇拜自己的煙鬼父親。
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刻骨銘心的影響。
前面也有寫,李小鵬是世界冠軍,所以他的女兒崇拜他。
我們是普通人,也可以讓子女崇拜!
只有孩子打心眼里認同你,他們才會尊重你,聽你的話。
如果你自己都沒有約束自己的能力,沒節(jié)制地玩游戲、抽煙、喝酒、打麻將、玩手機,還不讀書學習。
那給孩子制定再多的規(guī)則,用再多育兒技巧,孩子也不會服你。
如果說這世上有什么育兒技巧最靈驗。
那就是父母的言行!
如果你要跟孩子做朋友,那就做值得尊敬的良師益友。
良師為先,益友其后。
讓孩子在未來提起你,也能像這個韓國人。
滿眼放光說:我為我的父母驕傲!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