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說過:“一個人最重要的時期并不是大學階段,而是在她生命的初期,也就是從出生到六歲這個時間段。”孩子出生后,除了保證他營養充足外,如何教育他,如何教好他,成為每一個父母最為關心的話題。 家庭教育要抓住的時間段 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說過:“一個人最重要的時期并不是大學階段,而是在她生命的初期,也就是從出生到六歲這個時間段。” 孩子在0~6歲,這個年齡段對新鮮的事物會表現得極其敏感,可以稱之為兒童“敏感期”,也是生命發展的關鍵時間點,這個期間,他們學習東西會很容易,若是父母錯過了這個最佳時間點,那么娃今后的成長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長期從事青少年犯罪心理問題研究的李玫瑾教授也提出過相應的觀點,孩子在6歲前是品格養成和家庭教育的關鍵期,父母的培養方法尤為重要。 孩子身上出現的大部分問
對于一個五輩人都是莊稼漢的農村家庭來說,終于有個孩子考上大學,也算是出人頭地的一件大事了,十里鄉親都眼紅不已,全家都仿佛抓住了一根改變命運的稻草,充滿著希望、期待。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績那應該是什么? 然而,當孩子進入大學幾年后,60多歲的老父親忽然發現,一切跟他想的都不一樣,一次又一次地心涼,無奈之下跟記者傾訴道:“我的兒子,怎么在大學里沒學到良心?” 01 大學入學的當天,老父親送兒子報道。坐了一夜的火車后,又累又乏,老父親背著笨重的行李后面走,兒子一身輕松前面領路。 到宿舍后,兒子忙著四處參觀新環境。而60多歲的老父親,一個人忙著鋪床、掛蚊帳、擦座椅……在兒子和老父親眼中,這一切都是那么理所當然。 開學后,一家人都盼著兒子的電話,盼著兒子講講大學里的新鮮事。可是,整整一個學期,兒子只主動給家里打過3個電話,每次的內容很
憤怒,是我們經常會有的情緒,說得更白話些,就是生氣、發火。憤怒可能會傷害人際關系,暴怒之下人可能會喪失理智,引發攻擊行為,做出一些沖動行為,而這些行為的后果往往是很嚴重,甚至是無可挽回的。 很多人會覺得憤怒是負面情緒,是不應該出現的,其實,憤怒是無法回避的情緒,學習控制和處理憤怒,才是更為重要的。 01 觀察孩子憤怒的原因 成人的“憤怒”和孩子的“憤怒”是有區別的,孩子的“憤怒”主要取決于他的記憶和判斷標準,當外界發生的事情與自己的記憶或判斷標準發生沖突時,就會導致孩子憤怒的發生。另外,當發生的事情與自己息息相關,而自己又無力解決時,也容易產生憤怒的情緒。 “我就要這個!” “我不吃!” “媽媽你再生氣我就會離開地球的!” 可能你能舉出一百種情景... 觀察孩子憤怒時的情形,了解其憤怒的原
男孩子跟女孩子的養育方式是不一樣的,如果家里是男孩的話應該要如何來養育呢? 女孩是爸爸媽媽的貼心小棉襖,男孩是爸爸媽媽暖心的皮夾克,對于男孩和女孩,家長都有著不同的教育方式,但是不管采用哪一種教育方式,家長的初衷都是一樣的,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有才華,有出息。 下面我們著重來講一下男孩教育。現如今的社會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甘蔗男”、“媽寶男”、“家暴男”,歸根結底就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那么對于男孩來說,應該怎么做才能培養出有出息、有才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呢?那就需要家長從這三面來教育男孩。 一、培養責任和擔當,拒做“甘蔗男” “甘蔗男”成為社會的一大公害,“甘蔗男”的身上缺少擔當和責任,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拒絕、不主動、不負責,“甘蔗男”成為無數女生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所以家長不想讓自己家的男孩將來
01 我們該如何看待生命中的創傷?我們每個人來這個世界都是有目的和使命的,其中之一就是詮釋“你是誰”和演繹“人生藍圖”。 一些靈性導師認為: 人出生前就已經準備好了自己人生的腳本,就是要在生命中完成這輪演出,并得以進化。 然而,這些“生命的藍圖”在我們出生時就被遺忘了,只不過遺忘并不等與失去。 就像電腦的資料壓縮到文件夾里一樣,它仍然在,并等著我們去開啟。 這些記載著我們“生命藍圖”的資料會因為我們人生中的挫折、磨難等人生經歷,一點一滴地被喚醒。 這些挫折、磨難等人生經歷統稱為“創傷”,只是很多人并不了解這些創傷對我們的意義。 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很多創傷,這些創傷曾給我們帶來很多負面的情緒和感受。 雖然有些創傷連我們自己都不記得了,但它們一直都深深地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以負面
在生活當中里,父母們難免會遇到孩子在鬧情緒的時候, 因此當孩子鬧情緒時,讓父母們頭痛不已,那么孩子鬧情緒怎么辦呢? 面對孩子的情緒,父母最常見的反應是: 1.以暴制暴:“再鬧,就給我試試看!”“不乖就把你趕出門”之類的嚴懲、恐嚇和威脅話語,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采取自我破壞和被動的攻擊行為當成報復。 2. 當孩子情緒的奴隸:“不要哭,就帶你去吃麥當勞!”“我買玩具給你就是了,別難過了!”用賄賂、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避免孩子體會不好的情緒,反而讓孩子學會了“情緒勒索”。 3. 男孩別哭:“男子漢不要哭,勇敢一點!”哭泣不是懦弱的象征,男孩也有各種心理需求。一旦哭的權利被剝奪,男孩的情緒表達就容易出現障礙。 4. 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簽:”你這個壞孩子,為什么這么粗暴?”“真是愛哭鬼!惹人厭!”你貼在孩子身上的“負面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面對好勝心強的孩子家長應該如何來面對,孩子好勝心強是好還是壞? 有些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好勝心很強,事事都要爭第一,也不知道這樣好不好。今天育兒助手敬邦輕便推車就來和大家一起談談孩子好勝心這個問題。 好勝心其實就是孩子在任何帶有競爭或者比賽的場合中都想要贏,爭強好勝,不甘心認輸,從這點來看,似乎并不是壞事,但是有時候好勝心太重,孩子就有一種“輸不起”的心理,導致孩子鉆牛角尖,出現情緒化的行為。這樣來看,并不是一件好事。那么面對好勝心太強的孩子,作為家長的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呢? 孩子考試沒考好,難過是肯定的,有時甚至會郁悶、自責、嫉妒……擔心父母會失望,擔心老師會不喜歡自己。所以這個時候家長首先要對孩子表示理解,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這些情緒是被接納的、被理解的、自己依舊是被愛的。 作為家長要以身作則,在和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脾氣每個人都有,盡管我們為人父母,但是有的時候可能也真的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 但是,你知道嗎?在孩子面前發脾氣,對孩子的傷害遠不止你看到的那些點哦!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看看傷害到底是多大,然后再自省一下這脾氣到底能不能發? 一、無論如何不能發脾氣 很多時候,脾氣一上來,可能就控制不住自己了,因為發脾氣的時候,我們的情緒是失控的。而且發脾氣本身就是一種負能量,以至于我們很容易說出一些傷人無可挽回的話。試想一下,這里發脾氣的對象不是別人,而是你的孩子。孩子的心理沒那么堅強,很容易就信以為真,也難辨真假。如果孩子做錯了,我們可以生氣,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做錯了,進而有所改正有所收斂。 二、影響孩子的性格 我們一直說家庭教育如何如何重要,并不是空談,而是真的很重要。良好的家庭環境可能會更好的造就一個
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總會遇上這樣那樣的問題。 例如: 怎樣才能使孩子熱愛學習? 如何讓孩子更懂事? 如何變孩子缺點為優點? 如何讓孩子學會管理情緒? 如何讓家庭教育事半功倍呢? 人民日報發布家庭教育100招, 家長們不妨試一試。 家庭教育 100 招 孩子總是照著你說的做, 看起來十分乖巧聽話, 可是你不說, 他就不做! 如何讓孩子學會主動呢? 與孩子溝通交流時, 家長也應該注意一些細節, 認真聆聽他說話; 相處時表現對孩子的信賴, 都可以讓孩子更加懂事。 孩子總和父母發生沖突, 父母必須盡力克服這種過渡期困難,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家庭教育實在是太重要了,孩子該怎么教育才好?又有哪些哪些表現說明教育出現問題了? 孩子如果有3個行為,說明你的教育出了問題,智慧父母抓緊看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孩子從一出生下來,父母就和孩子在一起,孩子的語言文字學習、心理思想態度、行為舉止習慣的養成都受到父母的熏陶和感染,其影響作用是非常大的。 孩子如果有3個行為,說明你的教育出了問題,智慧父母抓緊看! 1、孩子經常來叨擾你 那是因為你們之間缺少親子互動,他渴望你能對他一些關注。 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是不快樂的。孤單,不該是童年的底色。 要知道,對于孩子來說,最貴的禮物和最好的起跑線,從來都不是學區房,不是補習班,而是陪伴。 比起教孩子怎樣長大,不如陪著孩子,看著他怎樣慢慢長大。
從小進行能力培養的孩子長大后有多厲害?最近,一個5歲小男孩火了,圈了無數媽媽粉。他就是青島萌娃王恒屹。雖然才6歲不到,但已經能識3千字,能背580多首詩了。而且,小恒屹出一場就挑戰了“姓氏飛花令”,用“出口成詩”形容毫不夸張。 100秒的時間里,屏幕上依次出現了岳陽樓、峨眉山、大雪、香爐等12個詞語,王恒屹迅速回答出了12首相關聯的詩句,最后一個關鍵詞“南京”,他更是答出“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黃梅”,靠著平時的積累完成了絕地反擊。 這簡直就是“別人家孩子”的模范,一個不到6歲的孩子所掌握的知識量,就已經能夠超越許多成年人,實在是未來可期。 看到這么優秀的王恒屹,大家都驚嘆:這么厲害的孩子是怎么培養出來的? 通過采訪得知,其實,王恒屹的家庭條件很普通,他的出色源于家人領先的教育理念。 簡單總結就是:興趣+能力培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1、如果您的孩子喜歡譴責別人,是因為平時您對他批評過多。 2、如果您的孩子凡事喜歡抱怨,是因為您總是挑剔他。 3、如果您的孩子喜歡對抗,是因為您對他有敵意和強制。 4、如果您的孩子不夠善良,是因為您是一個缺少同情心的人。 5、如果您的孩子膽小、羞怯,是因為他經常被嘲弄、辱罵。 6、如果您的孩子不跟您說心里話,是因為您捉孩子的話把兒,翻老賬。 7、如果您的孩子不辨是非,是因為您專制,沒有給孩子自主和思考的機會。 8、如果您的孩子很自卑,是因為您對孩子總是失望,不能耐心鼓勵。 9、如果您的孩子嫉妒、敏感、怕受傷,是因為他的家庭沒有寬容和溫暖。 10、如果您的孩子不喜歡自己,是因為您對他缺少接納、認可和尊重。
有人說:父母經常對孩子發脾氣,其實是自己教育無能的體現。 小編先給大家講個故事,故事雖小,道理卻深刻: 從前有個脾氣很壞的小男孩。一天,他父親給他一大包釘子,要求他每發一次脾氣都必須用鐵錘在后院的柵欄上釘一顆釘子。 第一天,小男孩在柵欄上共釘了37顆釘子。 過了幾個星期,小男孩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憤怒,每天釘在柵欄上的釘子的數目逐漸減少了。他把自己的轉變告訴了父親。 他父親又建議說:“如果你能堅持一整天不發脾氣, 就從柵欄上撥下一顆釘子。” 經過一段時間,小男孩終于把柵欄上所有的釘子都撥掉了。 父親拉著他的手來到柵欄邊,說: “兒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一看那些釘子在柵欄上留下了那么多小孔,柵欄再也不會是原來的樣子了。 當你向別人發過脾氣之后,你的言語就像這些小孔一樣,會
父母爭吵傷害孩子怎么辦?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父母爭吵對孩子有很多負面的影響。比如,讓孩子變得更沒安全感,性格更敏感,更容易情緒化等。 但在現實的生活中,父母難免會有爭執的時候。那么,父母爭吵這件事,能不能讓孩子不只是被動受傷害,能獲得一些學習的機會呢? 最近,我在和小柚子相處中發現,如果事后能引入“復盤”的方式來和孩子討論一下整件事,可以讓他們從父母的爭吵中,化被動為主動,收獲一些東西。 什么是復盤呢?簡單地說,就是事后對整件事進行一個整體回顧,思考當時為什么這么做;重復嘗試不同的做法,看怎么做才能有更好的結果。 舉個和柚子爸吵架的例子,來解釋下復盤這個概念。 五一從老家回來,整理東西時,柚子爸突發奇想,把我們毛巾的擺放位置改了一下,他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把自己的洗臉巾和洗澡巾掛一起,掛在洗手臺上方;然后把我的洗臉巾和洗澡巾
如何培養孩子的幽默感?幽默感不單指一種能力,而是所有認知能力的全面綜合表現,語言、想象力、智力、創造力、應對能力、自信力都與其息息相關。 不同年齡段的幽默感 1歲以前的寶貝 ?表現:特別喜愛“躲貓貓” 1-3的寶貝 ?表現:孩子會拿香蕉當電話;有人誤認了東西,會引起他們的捧腹大笑…… 3-6歲的寶貝 ?表現:有意識地說錯事物名稱,指著月亮叫星星,把小貓叫小猴……對“屎尿屁”的笑料樂此不疲,越是制止,越是要說。 培養孩子的幽默感,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01、帶頭幽默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言傳身教的第一啟蒙老師,幽默需要有底線,幫助孩子分清高級趣味和低級趣味間的界限。 幽默≠尋釁式的搞笑,如不宜開外貌的玩笑。告訴孩子:會造成他人的痛苦的幽默是不高級的
偏科是不少孩子在學習階段遇到的問題,特別是隨著年級的增長,課業難度越來越高,孩子偏科的情況會更嚴重。調研顯示,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偏科率接近30%,而到了高中則會有接近80%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偏科。所以,孩子偏科這件事一定要及早關注,積極引導。 一、導致孩子偏科的因素有哪些? 1.家庭因素。家庭環境會長期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家庭的文化氛圍、家長的某些偏好以及家長的職業差異會直接誘發孩子偏科,例如:一些家庭文藝氛圍濃厚,則孩子會更喜歡文史類或藝術類的學科;一些家長喜歡讀書看報,則孩子的語文成績會比較好;一些家長是從事理工科相關職業的,會對孩子學好數理化產生偏好,導致孩子對文科興趣不大。此外,還有一些家庭對對孩子各類學科的學習存在的性別偏見,希望男生多學習數學、女生多學習語文,這也會直接影響孩子對某一科的偏愛。 2.學校因素。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
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總會遇上這樣那樣的問題。 例如: 怎樣才能使孩子熱愛學習?如何讓孩子更懂事?如何變孩子缺點為優點?如何讓孩子學會管理情緒?如何讓家庭教育事半功倍呢? 人民日報發布家庭教育100招,家長們不妨試一試。 家庭教育 100 招 孩子總是照著你說的做,看起來十分乖巧聽話,可是你不說,他就不做!如何讓孩子學會主動呢? 與孩子溝通交流時,家長也應該注意一些細節,認真聆聽他說話;相處時表現對孩子的信賴,都可以讓孩子更加懂事。 孩子總和父母發生沖突,父母必須盡力克服這種過渡期困難,讓孩子慢慢地學會管理情緒。 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模式化的過程,孩子肯定會產生倦意,怎樣讓孩子熱愛學習也成了家長的難題。 身為父母,必須給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從一出生下來,父母就和孩子在一起,孩子的語言文字學習、心理思想態度、行為舉止習慣的養成都受到父母的熏陶和感染,其影響作用是非常大的。孩子有哪些行為說明你的教育出了問題? 孩子如果有3個行為,說明你的教育出了問題,智慧父母抓緊看! 1、孩子經常來叨擾你 那是因為你們之間缺少親子互動,他渴望你能對他一些關注。 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是不快樂的。孤單,不該是童年的底色。 要知道,對于孩子來說,最貴的禮物和最好的起跑線,從來都不是學區房,不是補習班,而是陪伴。 比起教孩子怎樣長大,不如陪著孩子,看著他怎樣慢慢長大。 陪伴,不僅會讓孩子擁有足夠的歸屬感和存在感,更重要的是,這些溫暖會在長大的過程中,化為實實在在的愛,讓孩子能更好地理解生活。 2、孩子愛撒
孩子就是不愛自主閱讀怎么辦?娃小的時候,一個故事你念了八百遍,依然百聽不厭。終于等到小家伙認字了,就想著老母親終于可以功成身退了,買來新書喜滋滋地送給他,哪知人家來了句“我想和媽媽一起讀”…… 孩子認了不少字,為什么不喜歡自己讀? 我們要怎么做,才能幫孩子順利過渡到自主閱讀呢? 1 識字能力≠自主閱讀能力 當孩子具備了一定的識字能力,就意味著他完全可以自主閱讀了嗎? 五六歲的孩子看書,大都是盯著文字或拼音一個一個念,也就是說,他們不是在看書,而是在讀字。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太可能了解書中的故事,更別說樂在其中了,書的內容也就不會留在他們的記憶中,也就無法帶給孩子精神上的成長(松居直)。 即便是小學低年級孩子,閱讀時也經常會出現“添字”、“漏字”、“斷錯句”、“讀錯行”這些問題,而他們的識字量其實已經初具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