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是關心孩子該吃什么:許多父母過度關心孩子的飲食,如果孩子確實食欲不振、日漸消瘦,你應該去咨詢兒科醫師。但如果不是,你就不必擔心他該吃什么了。父母不要在飯桌上變成“控制狂”,應該尊重孩子的意愿。 2、與孩子的穿著“較勁”:父母不要過于苛求孩子們的穿著,即使有時你認為這樣穿很難看。父母要學會站在孩子們的角度來考慮,而不要總是從自己的觀點來看問題。 3、干涉孩子如何做家庭作業:處處幫助孩子完成家庭作業不是個好方法。對于二年級或三年級以上的學生來說,父母就不要再干涉孩子的家庭作業,父母如果給孩子的家庭作業提供過多幫助,會讓孩子們喪失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4、與孩子的老師爭論分數:分數是孩子和老師之間的事情。父母應該關心的是孩子們學會了什么,并表揚他們所取得的成績,但不要試圖充當老師的角色。每當孩子拿著不理想的成績單回家時,父母的介入會引
表揚孩子儼然已經成為一種潮流。隨便掃一眼各類育兒圖書,封面上似乎都寫著:無論你如何贊揚孩子都不過分。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多數毫無緣由的贊揚反而會對孩子造成一些不良的影響。如果你總是在持續不斷地向你的孩子灌輸他有多棒,他有多好,那么他很可能會對自己有過高的期望值,而這種期望值和他的能力是不相匹配的,這就是自負,而自負又會導致他對別人的感受不那么敏感和在乎。 對于兩三歲的孩子,幫他們建立自尊能使其今后減少自我炫耀的幾率 當你2歲的兒子舉起一盒子玩具,驕傲地對你說:“媽媽,快看,我多強壯呀!”或者你3歲的女兒,一邊轉著她漂亮的裙擺,一邊歡欣鼓舞地唱著:“我是最漂亮的小公主。”要知道這可不僅僅是在吹牛。 對于1歲半到3歲的小孩子來說,這是他們探索“我是誰?”的階段,而且這時的他們仍然在努力練習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比如說出完整的句子,和他人分
教育孩子是一項十分細致的工作,必須掌握分寸,否則,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還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良影響。掌握分寸,就是要講究教育的科學性和藝術性,不能隨心所欲,過分的溺愛和過多的責備。 愛要適度。父母疼愛孩子,這本是無可指責的,天下父母心嘛。但是,如果對孩子親熱過分,一味溺愛,姑息遷就,甚至不合理的要求也百依百順,就像漫畫里所描述的,孩子要個月亮也要上天把它摘下來。這就不是愛孩子,實際是在害孩子。這樣下去,不僅會使孩子越來越不聽話,還會磨滅孩子的意志,養成孩子“以我為中心”、“父母為我服務”的自私觀念,造成個性的多種缺陷,如任性、執拗、感情脆弱、自制力差、依賴性強、缺乏同情心和責任感等。同時,父母的威信也會降低,得不到孩子應有的尊重。 嚴要得當。教育孩子也不可過分嚴厲。如果對孩子的缺點過于夸大,小錯重貴,處處苛求,甚至對孩子一些正常的、幼稚的淘氣行為也橫加干涉,那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過:對孩子要少下命令,命令只有在其他方式不適用或失敗時才用。要像一個善良的立法者一樣,不會因為去壓迫人而高興,而因為用不著壓迫而高興。 商量的魅力在于,使自己學會從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兩代人的溝通,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而實現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方法就是學會商量。 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協商非常重要。協商能夠讓人感覺到受尊重。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受尊重的需要是人類較高層次的需要。一旦這種需要無法獲得滿足,人類就會產生沮喪、失落等負面情緒。 孩子也是如此,他們也有受尊重的需要。如果父母喜歡與孩子協商,孩子就會非常樂意與父母交流,反之,孩子則會產生逆反心理,封閉自我。 學會與孩子商量,在子女的教育中還有更為重要的一個方面。那就是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我們不能滿足或不應滿足時,我們不應粗魯而簡單地拒絕:不行!不準你去!或
1.有求必應 打從孩子出生開始,你就給他所有他要的東西,如此一來就算他以后長大成人還是會倔強的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 2.他出口成“臟”你一笑置之 當孩子講出不得體的話甚至口出穢言時,你卻只是笑了笑,這將會使他認為自己很可愛他說的話很討喜,你的反應不外乎是鼓勵他下次再挑些更討喜的話來講。 3.從不訓練他精神獨立 從小一切幫他打點好一切事情由你來負責,等到他20歲時再突然告訴他“自己決定吧!”,我們不難想象孩子們對這種突如其來且遲來的恩準反應會是措手不及. 4.從不告訴他你錯了 如此將造成他日后嚴重的罪惡感,若我們一直避免把錯字冠諸孩子的不良行為,一直不告訴他孰是孰非,待某日他抵觸了法律,犯下了父母再也無法替他掩飾的罪行,他還以為整個社會都與他作對,是他自己受到***。
順水推舟法 星期天,我們計劃在家做家務,搞大掃除,孩子想去野外玩。我說去不了。孩子很不滿意地說:“我叫你做什么你都不做,以后,你叫我做什么,我也可以不聽。”我就順著他說:“你不要我管太好了,我確實不想管你,以后,你的衣褲你洗,你用的文具你買,你的事情你自己管……”話還說完,孩子變得嬉皮笑臉地說:“爸爸,我要你管,我聽你的 。” 將心比心法 一天在路上遇見熟人黃新榮,兒子搶先招呼道”黃新榮、黃新榮。”事后我教育他,他生氣地說:“他叫黃新榮, 你為啥不許我喊? ”我說:“如果有個小朋友在街上見到我叫唐心貴,你怎么想?你以后長到三四十歲,小朋友不叫你唐叔叔,叫你唐井,你怎么想?”以后,兒子對長輩直呼其名的缺點改正了。 實踐體驗法 夏季的一天晚飯后,我們到街上散步,孩子見到西瓜攤的西瓜很大,興奮地叫我買。我解釋
因為現在的教育觀,要求教師與幼兒的地位是平等的,對此,幼兒園家長教育心得就是: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幼兒,要像朋友一樣坐下來與幼兒談心,了解他們的性格特征。這些來容易的話,做起來卻很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利,包括幼兒也有自己的權利,所以做什么都不要強制幼兒去做,對此,幼兒園家長教育心得是:可以去引導幼兒做。教師以親切的話語,關心他們喜歡做什么,需要什么。這樣既拉近了師生關系,又使我們目標得以實施。 幼兒園要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游戲,讓幼兒從中得到知識。對此,作為幼兒園幼兒的家長,我們的心得是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就盡量多設計一些與教育內容相一致的游戲。真正做到“規程“所要求的“以游戲為基礎的活動,寓教育于硌項活動之中。 抓住幼兒的閃光點能夠幫助幼兒園老師因材施教,對此,幼兒園家長教育心得是:讓幼兒充滿自信做好每一件事,教師應多鼓勵幼兒,包括一些很小的事,對進
12~15個月 在這個時期就要開始教導你的小寶寶對人要客氣。當你和其他人聊天的時候,可以把他放在嬰兒安樂椅上,讓他和你們在一起,他會很高興的,偶爾還會迸出某個字的音調呢。 15~18個月 在這個階段他將可以自己玩了,并不非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他會對家人、寵物或者玩具表現出喜愛之情。作為父母的你必須贊賞他這些表達愛的行為,并且鼓勵他繼續這么做,還可以讓他幫助你做一些簡單的家務事。 18個月至2歲 在這個年齡段的小寶寶都會對“分享”這個概念感興趣,所以你可以盡量讓你的小寶寶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耍。記住,你的寶寶肯定在與他人分享之前最先和你分享。當你看到他與別人分享的時候,應該馬上對他這種行為表示贊賞。如果你的寶寶連抓帶打只是為了想引起你對他的注意,那么你最好不要去嚴厲地責怪他。 2歲到2歲半
在嬰幼兒的教育問題上,目前有兩大對立的陣營,一方主張什么都不要教,就讓孩子好好地玩。另一方則主張要早早地教,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反對教的人通常基于以下理由: 1.學習是一件很艱苦的事情,所以不要讓寶寶失去快樂的童年。 2.寶寶還小,沒有必要學任何東西,長大了學一樣來得及。 3.學習是拔苗助長,對寶寶的成長不利。 …… 這些人曲解了寶寶“學習”的概念,也低估了寶寶學習的能力。實際上,對寶寶來說,什么都是學習,坐立行走進食玩耍,他經歷的一切都是學習。因此,學習可以很快樂,并且成為寶寶特別熱衷的活動。實際上,在寶寶出生到6歲,尤其0-3歲,他的學習能力十分驚人,是人類一生學習能力最強的階段,如果無視寶寶這個階段的需求與潛能,我們就會妨礙寶寶的發展,并且極大地浪費寶寶的潛能。 主張灌輸的人
在中國有很多的家長信奉:“不打不成器”,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偏向于通過體罰來進行,但事實上,體罰未必就能對孩子的教育有效,反而還有很多不利的影響,我們現在就來了解一下體罰對孩子身體和心理的影響有哪些。 現在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個實例:“打屁股”導致孩子高燒。有位姓王的家長在某天下班后一早就趕回家中,想要為正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做考試前的功課輔導。但當他回到家時,卻發現兒子并不在家,好不容易才打聽到,兒子躲在了一個同學家里不愿意回來。為此,王先生大為生氣,強行把兒子帶回家后,就對著孩子猛拍屁股。結果就在當天晚上,發現孩子高燒38.8℃并且臀部紅腫,這下王先生嚇了一跳后忙帶著孩子去了醫院。而醫生詢問過后,告訴王先生說孩子發燒與被打屁股有著直接關系。 上面這個實例,就是體罰對于孩子的一個直接影響,而體罰除了會對孩子的身體健康有影響外,還有研究發現,經常被體罰的孩
問題1:怎樣做個好媽媽? 我覺得做媽媽是一個自我學習的過程。孩子小的時候媽媽想的全是物質層面上的問題:如母乳應該喂多少?尿片選什么牌子?每天補多少鈣?。。。但當 孩子慢慢長大,你會發現,那只是最最基本的物質層面的滿足、身體生理的滿足,以這種形式表達出的母愛恰恰處在愛的金字塔的最基礎層。 那么愛的金字塔上層是什么?我認為是:用智慧去愛,用科學做媽媽。這份智慧須體現在每一天的生活場景里。聰明的媽媽會明白不能只用媽媽的時間、 金錢和懷抱去滿足孩子的成長需要。相反,媽媽更需要考慮一些看不見摸不到的問題:如何做,何時做,怎么做,為什么做。例如,媽媽是否在孩子鬧夜時第一時間 做到有求必應,還是選擇忍耐愛心,逐步訓練孩子自我安撫入眠?是積極為孩子補營養素,并深信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千真萬確的?還是讓孩子參與各類集體和 體育活動,確信6歲前的孩子是用肢體觸摸
父母總希望孩子能聽自己話,可孩子偏偏把父母們苦口婆心的說教當成耳邊風。 “孩子怎么這么犟呢?我們說了那么多都是為了他們好,想想看,如果是別人的孩子,我會對你說那么多嗎?爸爸媽媽不會害你的!”在教育子女無效后,父母真是滿肚子的苦水無處說。 怎么能讓孩子聽話?假如世上有讓孩子聽話的藥,估計父母們肯定會不惜一切代價買回家在第一時間給孩子吃的。可世上那會有這種藥呢?還是看看專門研究家庭教育的專家們有什么新鮮招數吧! 孩子不買父母的賬 一位母親抱怨:“我一直非常注意孩子的成長,特別是他的缺點,我會想辦法讓他盡量改正。為此,我天天講,月月講,真是磨破了嘴皮子。剛開始我說他,他還聽,慢慢的他就對我說的話不予理睬,不當回事。現在我無論說什么,他都好像沒有聽見,無動于衷。我實在想不出用什么方法來管教他……” 原因分析:父母教育方法不當
很多家長在育兒這個問題上,總會出現一些錯誤的認知,認為自己對孩子說的話都是正確的,也不管孩子是不是喜歡聽,其實,父母的很多說話方式讓孩子很討厭,下面這篇育兒小知識就為你介紹孩子最討厭父母說什么。 家庭溝通的方式是直接關系到家庭生活狀態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溝通方式具有不同的功能。不良的溝通往往是溝而不通,反而對家庭生活氣氛起到傷害作用,進而對家庭成員的心理產生消極的影響,對孩子人格的形成與發展更加不利。 (一)指責埋怨型溝通 “啊呀!你看你又把衣服弄臟了!成天跟在你后面洗衣服,我是你的傭人啦!” “你玩不夠啊!作業又不做,我看你哪天才能成人噢!” “你看你桌子亂的,就不能收拾收拾!”…… 這些語句體現出一個共同特征——指責和埋怨。 指責埋怨型溝通往往使家庭中形成“家庭相互指責黑三角”: 在
孩子不喜歡去幼兒園,入園焦慮是每一個孩子都會出現的狀態,只不過是有的孩子自我調節的能力好,就能夠很快的適應,如果孩子的調劑能力比較差就會有很長的一段過渡期,家長應該正確的引導孩子。 有一位叫蘭蘭的小朋友,從小由奶奶帶大,現在已經3歲了,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和社會適應力,爸爸媽媽決定送蘭蘭去幼兒園,可蘭蘭卻怎么勸說也不肯去。東東是幼兒園中班的小朋友,不知什么原因,近幾天突然不愿意上幼兒園了。蘭蘭和東東的媽媽都很著急,不知如何是好? 造成孩子不肯上幼兒園的原因很多,對于初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首先是因為不熟悉環境,特別是所接觸的人的改變,會使孩子感到陌生、不習慣,從而產生恐懼的心理。其次是因為生活方式不適應,孩子從個體活動過渡到有規律的集體活動,難以適應。 對于上過幼兒園已有一段時間的孩子來說,原因就比較復雜了。可能因為他在幼兒園做事遇到了困難或受
據美國“心理科學中心”網站7月25日報道,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步行上學能提高青少年的認知能力,而且步行時間越長(超過15分鐘),其有益功效越大。該研究首次探索了上學的交通方式與認知功能之間的關系,其成果發表在《兒童和青少年醫學檔案》上。 研究人員共選取了1700多名來自5個不同城市,年齡在13~18歲的青少年,內容包括上學的交通方式、認知能力、體質指數、肥胖率、課外體育活動情況、家庭的社會經濟狀況(如母親的受教育程度)和學校的類型等。在認知功能方面,研究人員通過標準化考試測量了孩子們的語言控制能力、執行數學運算的速度和推理能力。 研究顯示,步行上學對提升青少年的認知功能作用最大。專家認為,大腦在青春期的可塑性非常強,而走路上學為認知功能的增強提供了絕好的機會。步行上學有助于青少年在一天內的其他時間保持活躍狀態,這也提升
除了每天的新聞節目會看一會兒,其它節目已經不再看了。因為這樣孩子學習會比較專心一些。現在鄰居家孩子的成績非常好,這跟晚上專心學習做作業有很大關系。 朋友女兒1歲多了。他告訴我,雖然自己不喜歡讀書,但每天他都會強迫自己堅持看書,目的是讓年幼的女兒看到爸爸在讀書,女兒也會喜歡上看書,喜歡學習。 在感嘆做父母不易的同時,對朋友這方面的認識很贊同,這個舉動對年幼的孩子的確可以起到一個很好的榜樣作用。然而,很多父母并不了解這點。 強強媽最近很煩心,強強才3歲,卻經常便秘。問及強強的飲食情況,才知道強強只愛吃肉,不怎么吃青菜、水果。再深入了解發現,原來強強的挑食是有原因的,強強的父母也有同樣的飲食習慣。 生活中這樣的情景比比皆是。難道飲食習慣、言行舉止會遺傳嗎?當然不會,但這些可以模仿和學習。父親對兒子實行拳腳教育,兒子在幼兒園會經常
信任是一劑通心的良藥,關心得過分就變成了傷害。把孩子當朋友看待,她才會主動讓你走進她的心扉。 書櫥上有一對絹紗做的小豬,一只戴著黑框眼鏡,另一只披著白婚紗。它們和悅親昵,粉融融圓滾滾地擠在一起。那是女兒到北京參賽前送給我們結婚20周年的禮物。我和愛人一看見它們那酷肖我們在一起的神態就笑得前仰后合。幽默,促進著兩代人的溝通,那其中的善意多么微妙啊! 我們家三口人都有綽號。綽號的內容總在變換,善意的褒貶盡在其中。我愛人近年來睡覺添了打呼嚕的毛病,吵得我們難以入睡,女兒就送給他一個“呼嘯山莊”的雅號。我雖久病,可許多人常來找我排憂解難.遇上難題夜不能寐,病魔就更加緊地折騰著我。等絞盡腦汁,費盡周折,事情有了好的結局時,我就高興得好幾天神清氣爽,比吃了什么仙丹妙藥還靈驗,為此,家人叫我“幫忙綜合癥”。女兒自小動作不緊不慢.大家都形象地叫她“樹懶”。樹懶這
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老是跑啊跳啊,安靜不下來。相關研究發現,這是普遍現象,當今嬰幼兒快樂活潑有余,安靜專注不足。 有些老人家不僅沒有意識到問題,反而語氣里流露出得意,“孩子不都是皮的嗎?調皮的才聰明呢。”事實上,孩子太焦躁,顯然是需要改善的。日后成功者,必定是有動有靜,連坐都坐不下來,談何學習呢? 如何讓這些好動的孩子坐下來?這看似簡單的一件事,引導起來卻頗有訣竅。看看你是否也在不經意間走進了教育誤區? 孩子坐不住,是否是哪些地方出了錯?家長反思: 反思一:孩子的生活環境是否太雜亂? 首先家庭要排除環境干擾,營造一個溫馨寧靜的氣氛很重要。日常生活中,家里要少一點七嘴八舌、不要把孩子像玩具一樣抱來丟去。更不要在孩子在場時,當眾談論他的不足、取笑他。 建議家長,每天至少要有15-30分鐘,家里每個人都安靜忙自己的事。
為幼兒講解、示范某一生活技能,我們稱之為生活課。比如系扣、系鞋帶、穿衣服、洗手絹、疊被子、整理床鋪這些生活技能,需要成人用清晰明了的語言、生動形象的示范教給幼兒。以往這些生活技能的學習沒有明確規定,保育員以為是教師的工作,教師認為這些事都是在生活環節中完成的,沒有必要教。造成一個班中幼兒掌握生活技能的水平不一,差距很大。 經過研究,我園將生活課落實到保育員的工作職責范圍內。全國制定了適合每個年齡段的生活課計劃,分年、月、日落實。教學過程中注重研究幼兒的學習心理與掌握技能的規律,用簡單易慢的兒童化語言講解。如教幼兒系鞋帶時,我們這樣講解:“把鞋帶變成兩個小耳朵,交叉后,一只小耳朵鉆進中間的小洞洞里,拉緊......”邊講解邊示范。一般,一項技能幼兒經過三周的學習,都能熟練掌握。 保育員給 幼兒上生活課,培養了孩子的自我服務
美國兒童教育專家瑪莉·科爾卡博士從事的一項專題研究顯示:在學齡前幼兒中,精力過剩所占比例不小于10%。孩子精力過剩的具體表現因人而異,大多聰明好動、反應靈敏、好奇心強、感情豐富,但往往比一般同齡孩子更為頑皮,所以也更容易惹人生厭。 遺傳:寶寶精力過剩的主要原因 研究顯示:寶寶的精力過剩主要受遺傳因素影響,他們體內一種內分泌腺素——腎上腺素的成分明顯高于普通孩子。專家們還驚奇地發現,比起其他孩子,精力過剩的寶寶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往往高得多。原因很簡單:他們表現出來的好動、好問和淘氣往往會被大人們視為“不聽話”或“不規矩”。此外,過剩的精力由于找不到正常、足夠的渠道發泄,寶寶還常會處于一種類似青春期少年才有的煩躁、焦慮等不平衡的心理狀態之中。 所以,面對精力過剩的寶寶,媽媽千萬不要輕易用“調皮”“討人厭”之類評語給寶寶貼上許多負面“標簽”。而應該更理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