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去問孩子是否喜歡上學,那么得到的大多數答案肯定是不喜歡,即使喜歡去學校也是因為有同學一起玩,而不是喜歡上學本身。孩子不喜歡上學很常見,但到厭學的程度也不少,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下孩子厭學的表現。 孩子厭學的5個階段與表現 (1)不想上學階段:有可能訴說頭痛、腹痛、發熱,顯得無精打采、疲勞、食欲下降、上學遲到早退、缺課增多、周末只呆在家里等。 (2)拒絕上學階段:早晨起床延遲,每周不去上學時間超過一半,開始明顯討厭上學,與家人吵架或違拗行為增多,甚至出現攻擊暴力行為。 (3)在家休息階段:孩子自得其樂地呆在家里,干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多外出,身體疲勞減輕,晝夜顛倒,即白天睡覺,晚上熬夜。 (4)試上學階段:在家就顯得開心,提到上學仍顯焦慮,也能夠外出,開始關注同學或學校的事情,開始嘗試去學校,但容易疲勞,缺課或
許多外國的父母都會讓自己的孩子養成良好的教育習慣,閱讀是孩子很大的財富,很多愛閱讀的孩子思維和不愛閱讀的孩子不一樣。想要孩子能夠自主閱讀養成習慣,家長也要起到作用哦!讓我們從小養成閱讀習慣吧。 爸媽做榜樣,放下手機,拿起書本 先看看下面幾個情況你都中招了嗎? 1、每天在家大多時候手里拿著手機刷朋友圈、看電視,玩游戲。 2、陪孩子出去玩,在車上或走路的時候也會時不時拿著手機點來點去。 3、經常在工作、家務或很累的時候,把手機或平板給孩子當玩具玩。 孩子是你的一面鏡子,他一直在經過模仿、復刻你的行為和習慣,你怎樣去做事,他就會怎樣。所以,如果孩子不愛看書,家長首先要檢討自己。自己從來不讀書,孩子怎么可能會喜歡呢?試想,家長每天晚上吃完飯看著電視,玩著手機,從來不看書,卻要求孩子看書,這可能嗎? 建議爸媽們
孩子上學了,需要爸媽陪伴著一起做作業。其實在學習剛開始時爸媽陪著做作業是有必要的,但是孩子已經有好的學習習慣的時候,爸媽應該試著慢慢放手,孩子才能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問題在于怎樣陪伴孩子做作業,才能讓孩子盡快形成好習慣呢?許多家長在陪伴孩子做作業時,不僅沒有起到讓孩子形成良好習慣的作用,還無意之中讓孩子產生了厭學、依賴、學習習慣越來越差的行為;讓家長無所適從,這是大家萬萬沒想到的。那么家長應該注意一些什么問題呢?怎樣陪伴孩子做作業才是比較科學合理的呢? 家長應該明確,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只有讓孩子明確了學習的目的,提高了認識,端正了學習態度,孩子才會努力認真地對待學習和作業。這需要家長做許多思想引導工作,同時開始應該做好一些基本的規矩,讓孩子自覺地遵守和執行,良好的行為習慣都是從基本規矩做起來的,不可能天生就有。 正所謂“性相近,
現在校園暴力頻發,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很多的孩子在校受到霸凌卻不敢和家長說。遭到校園暴力對于受害者來說心理上會非常的受影響,我們只能好好的保護孩子。但是想要解決校園暴力問題還是得從源頭抓起,不要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了施暴者。那么當我們發現孩子有暴力傾向該怎么辦呢?該如何去糾正他? 缺少愛的孩子易走極端 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毋庸置疑。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會成為孩子對待其他人方式的樣本。缺少愛的孩子容易走極端。在家庭里, 如果頻繁遭受暴力,孩子缺少溫暖和愛意,當孩子內心的壓抑和焦慮沒有出口,從“被暴力”到施行“暴力容易走極端。在家庭里,如果頻繁遭受暴力,孩子缺少溫 暖和愛意,當孩子內心的壓抑和焦慮沒有出口,從“被暴力”到施行“暴力”,或許就是一步之遙。 模仿是孩子暴力傾向的主要原因 專家指出:“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天生就
從前,孩子多家長少,整體貧困,用一根繩把兒童拴在桌腳,一天就過去了;現在,孩子少家長多,條件改善,四、五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團團轉,依然抱怨“太難帶了”。 這到底是為什么? 其實,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孩子難帶”,不僅是因為帶得太細致,也是很多低效甚至錯誤方法使用太多的緣故。 教育孩子,是整個家庭的重任,教育孩子真的需要父母從“修身”走向“齊家”,才可能向著教育的目標邁進。相信有不少家長覺得——有男孩的家庭,父母就注定要付出得更多!且男孩的爸媽一定有過這樣的體會。 有時候覺得孩子萌萌的很可愛;有時候覺得孩子總是惹麻煩,一刻不得消停;有時候覺得孩子特別固執,不聽話...
一、注意力不集中讓家長頭疼 家住虹口區的家長張女士表示,自己一直在為孩子注意力的事情而頭疼,兒子浩浩開學后就上二年級了。自從去年升入一年級后,浩浩就一直是被老師關注的重點,不是因為他學習多么優異,而是因為他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老喜歡左顧右盼,動來動去。在家學習也是如此,沒有能堅持超過15分鐘的時候。而且在做題的時候很是粗心大意,感覺他總是心不在焉。 二、從3點著手培養孩子全神貫注 浦東進才實驗學校的專家表示,一年級的孩子在注意力維持的方面大概在10-15分鐘很正常,家長不用過于焦慮。一年級是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如果這時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后也不是不能糾正,只是想糾正的話,付出的精力和時間就會比較大。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后果至少有三個弊端:一是學習花費時間長。注意力渙散的孩子,完成作業的時間,與一般速度的同學比,要多花4
孩子寫作業慢都有什么表現形式? 1.游離作業之外的附加動作多。比如摳耳朵、摳鼻子、玩手指頭、擺弄修正帶,甚至擺弄玩具,玩手機游戲等。 2.被外界環境干擾。比如家長做家務發出聲響,家里來客人了,家長看電視時聲音過大,戶外有喧嘩聲等都會引起孩子轉移注意力,孩子無心手中的作業。 3.準備不充分。忘記帶作業本了,書也找不到放哪里了,寫一會兒想起喝水、想起上洗手間,作業過程中經常中斷。 4.缺少解決問題的策略。比如,計算數目較大的運算或者稍復雜問題,不能采用有效方法,只是在“干想”。 孩子寫作業邊寫邊玩家長如何約束? 1.規定完成時間。家長要了解完成作業大致需要多長時間,跟孩子約定好完成作業的時間。尤其是多項作業,可以制定每項作業完成時間,最好在書桌放一個鬧鐘,讓孩子感知時間的流逝。 2.提示完成順序。有些孩子
一、用五句話,來解開孩子磨蹭的秘密 1.越不專注的孩子越磨蹭 穿著鞋子的時候突然就玩起了鞋帶,寫著作業又擺弄起了一旁的玩具……明明是要做這件事,眼睛一下就飄去另外一件事去了,咋整 ?孩子天生沒心沒肺嗎?其實不然,因為大腦發育的問題,越小的孩子專注力越差。 對策 ? 接納孩子的專注力還在發育的事實,并不是故意和咱們作對。 不以大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而是應該做到不去破壞孩子的專注力,這點可看丹媽分享過的文章 ? 《毀掉孩子的專注力只需一件事》。 ? 倒數法:這招我常對我侄子用,目的是讓孩子感受時間的緊迫感。 在使用中要注意這幾點—— (1)從10或者3開始數,別對孩子說還有1分鐘什么的,他對一分鐘是多久真的沒概念; (2)倒數速度不能過快,孩子會認為你在作弊,也跟著耍賴;
孩子任性總是讓父母又氣又急不知道怎么辦。面對任性的孩子,家長責罵往往不管用,那么有什么辦法管教任性的孩子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8大戰術,巧妙化解孩子任性! 孩子有4種“任性手段” 為了達到某種目的,3-8歲的孩子大都學會使用以下的四種“手段”。 手段排行第一:哭鬧 為了實現自己的要求,哭鬧是孩子最常用的手段。而很多父母怕的就是孩子這一招。一旦孩子哭鬧起來,父母馬上繳械投降,不但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而且常常“超額”完成“任務”。 手段排行第二:哀告 乞求孩子是可愛的,當他向父母哀告乞求要某樣東西時,沒有幾個父母抵擋得住他的溫柔進攻。 手段排行第三:死纏爛打 “持久戰”的理論對孩子來說再熟悉不過了。他的目的是要用“磨”來讓父母答應他的要求,而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手段排行最后:賭
父親在孩子生活中的參與程度多少,對孩子的人格形成、認知和行為、成年后的親密關系都有著密切的關系。與父親存在的家庭相比,總體來說,在父親參與程度不足的家庭,比如“父愛缺失”、“父愛不足” 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都會受到一系列負面的影響,比如造成“對父愛饑渴”的情結。 一、對我們精神健康的影響 父親的參與程度也會影響孩子的精神健康。在抑郁癥的發病率上,在完整的家庭中成長但父親參與度較低的孩子的抑郁癥發病率也高于單身母親撫養的孩子,是和父親關系較好的孩子的三倍,和父親關系在平均水平的孩子的兩倍(Wilcox, 2013)。 與得到父親正常關注與控制的孩子相比,出現酒精、物質濫用等成癮障礙,破壞性行為、沖動和品行障礙的概率都會增加(Lamb, 2004)。 二、影響我們成年后的親密關系 父親與孩子的關系,也會對子女成年后
孩子長到三四歲時,其獨立欲望明顯增強。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不愿處處被人壓制,不滿足于模仿成人,要求獨立思考,獨立行動。 一、尊重孩子要求獨立的愿望 1、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干,去摸,去想,父母盡可能為孩子提供活動機會,創造活動環境。 2、不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模式行動,當孩子有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設想,做了一件從來未做過的事,父母應積極支持,及時贊許。 3、發揚家庭民主,給孩子更多的發言權。 二、批評教育孩子切忌嘮叨 父母對孩子的不當言行,有責任作必要的提醒、忠告,乃至嚴肅的批評,但必須言簡意賅,切忌一味重復,喋喋不休。還要重視不言之教,運用行動、榜樣等引導孩子發展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注重與孩子的精神交流 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家長應學會經常聽聽孩子的意見,努力理
沒有一對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特別是在獨生子女家庭里,孩子更是被愛層層包圍著。很多父母都不讓孩子干活,怕孩子累到了,承包了孩子的所有事情。自以為這樣就是愛護孩子,但事實上卻適得其反,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道理很簡單:一個人的習慣是從孩童時期就開始一點一點累積而成的。當孩子習慣多次不動手的時候,就會逐漸形成一種不正確的認識,認為自己什么事情都不需要動手,因為父母可以幫自己做好一切。但是,父母不可能陪孩子一輩子。所以,當孩子進入社會后,因為缺乏自小培養的生存能力,就會顯得手足無措,難以很好地適應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這就與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馳。因此,父母有必要轉變觀念,讓孩子從小就開始學習自己思考,自己動手,從而使其逐漸養成一種自立的習慣。 孩子自理能力插的原因 1.過份溺愛,過分嬌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嬌氣。 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直接取決于父母對孩子的態父母的
八九十年代,每個孩子都有一大堆兄弟姐妹陪伴、一起成長,互相之間也能有個扶持和照應。雖然已經開始二胎,但是依然有很多孩子是獨生,這就讓他們的成長少了這些扶持和陪伴。此時父母就要注意了,要創造一個這樣的環境,讓孩子健康地成長,那么,要怎么做才好呢?做好的做法是讓孩子交朋友。 1.交什么樣的朋友 研究表明,孩子和同齡人的相處頻率已經遠高于和父母等親人的相處頻率,因為只有同齡人才會和孩子有相似的成長經歷和情緒感受。孩子在和同齡人的交往中,更容易有共同話題、更能有相似的價值觀,從而能夠更好的成長。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處在什么樣的小團體內,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和習慣,孩子受到小伙伴們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所以說,交朋友也不是隨便什么人都可以交的,要交那些可以給孩子帶來正能量的朋友。 2.提高孩子交友的信心 父母可以多讓孩子出去走
專注力:是我們常說的注意力,對孩子來說,是指他們能把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集中在某一事物上,達到認識該事物的目的。專注力是一切學習的開始,是孩子最基本的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孩子的注意力,應該在學齡前就開始。這是因為,學前期的主要任務就在于通過一些學習活動為孩子的正規學習準備條件。家長可以從以下十個方法入手! 1、要減嘮叨和訓斥 盡量減少對孩子嘮叨和訓斥的次數,讓孩子感覺到他是時間的主人。教孩子學會分配時間,當他在相對短的時間內集中精力做好功課,便有更多的時間做其他事情。孩子學人自己掌控時間,有成功的感覺,做事會更加自信。 2、培養孩子大聲朗讀的習慣 大聲讀書有利于訓練注意力。每天安排一個時間(10-20分鐘)讓孩子選擇他們喜歡的小文章大聲為父母朗讀,這是一個使孩子口、眼、腦相互協調的過程。孩子在讀書的過程中,盡量不讀錯、不讀丟、不讀斷。
第一、給孩子準備一個倒計時的鬧鐘。 買一個倒計時的鬧鐘,功能很簡單,孩子在寫作業之前,先預估一下自己作業需要的時間,比如數學30分鐘,那么孩子就調好倒計時30分鐘開始,然后開始寫作業。倒計時鬧鐘就時刻顯示剩下多少分鐘,到時間后便會滴滴響。這個鬧鐘擺在孩子書桌上,看到不斷減少的數字,孩子便會加快自己的速度。 如果他按時間完成作業了,我就給他加一分。這個鬧鐘,相當于為你免去了無數次的催促:快點,時間不早了! 鬧鐘會幫你搞定,孩子也能養成控制時間的習慣。鬧鐘也能成為我們的廚房好幫手,一舉多得。或者現在手機里面也都有定時器的功能,但是手機容易讓孩子分心,使用起來還是沒有鬧鐘好用。 第二、正面的提醒。 剛開始孩子作業時如果走神了,你可以輕聲提醒一下他:“只剩下10分鐘了哦!加油哦!”或者是“哇,這么快你就寫了這么多了,看來可以按時間完
很多細心的家長非常注意觀察小兒的日常表現,常能從一些微小的變化中及時發現可能存在的異常。如有的家長發現孩子睡眠很安靜,不怕聲響,有時叫他的名字也不答應,或發現有的孩子聽到悅耳的音樂也無動于衷,于是懷疑小兒耳聾。此時,家長應該怎么辦呢? 您應該立即帶小兒到醫院的耳鼻喉科就診,向醫生詳細描述小兒的表現,并準備好回答醫生可能提出的與耳聾有關的一系列問題。如家族中有無聾人;母親懷孕時是否生過病,是否難產;孩子出生后是否生過大病;生病時是否用過耳毒性藥物(慶大霉素、鏈霉素、卡那霉素等);是否摔傷過;是否中過煤氣;以往是否對聲音敏感;1歲左右是否會叫“媽媽”;什么時候因為什么原因停止了學說話;是否不如別的孩子聰明等等,并應帶上病歷,特別是與耳聾有關的病歷,以便醫生參考。 醫生會根據不同情況進行一些相應的檢查,如行為測聽、純音測聽、腦干測聽及聲阻
最近,張女士在接送女兒上幼兒園的過程中,發現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女兒所在的托班共有20個孩子,其中18位孩子固定由女性(母親或外婆、奶奶)接送,只有兩名孩子由父親和母親輪流接送。被問及孩子爸爸為何沒有承擔接送任務,大多數的回答是:爸爸太忙,要上班養家。 雖然不能因此就認定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父親的缺席,但至少可以說明大多數的家庭,女性承擔著更多的養育責任。事實上,由于傳統的家庭角色的分工,當養育孩子和工作事業產生矛盾沖突時,很多家庭的第一選擇是犧牲母親的事業。因此,在孩子性格形成的過程中,可能母親產生了更大的影響。 但這并不是件值得鼓勵的事。杭州萬舟心理研究會主任、親子教育專家冷中軍認為,在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父親產生的作用其實要遠遠大于母親。從他多年的咨詢經驗來看,那些出現任性、依賴、自卑、性別角色模糊等現象的孩子,大多與童年期沒有獲得足夠的來自父親的心
孩子犯錯了,父母有責任批評和管教,但怎樣的批評才能既有作用,又不傷害孩子呢?心理專家指出,在批評和尊重之間,了解孩子的承受能力,并選擇適合的批評方式,會幫助父母找到平衡。 批評孩子的三大原則 批評的態度:批評不等于不尊重 批評管教少不得,而尚且年幼的孩子心靈也該得到保護,家長們保護孩子自尊的意識強了,可有時,卻把“對孩子的尊重”和“管教孩子”這兩件事給簡單對立起來了,好像保護孩子的尊嚴,就要放棄最基本的管教和批評。其實,如果我們了解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對批評的接受方式,就完全可以根據他的承受能力,進行適當的批評。 批評的目的:公平教育 如果我們本著尊重孩子的出發點,來選擇批評的方式,批評便是公平的。不會以大欺小地指責、謾罵孩子,也不會因為他年齡小,就放松管教,任由孩子一再犯錯。 批評的方法:一事歸一事
媽媽帶著三歲的洋洋去超市購物,這時媽媽突然遇見了一個好朋友,正要上前和她熱情招呼時,洋洋突然死命地抓住媽媽的腿,并且對朋友簡單的“你好,洋洋”這句問候置之不理。媽媽對洋洋的這種反常行為感到驚奇,立即詢問洋洋:“寶寶,你怎么啦?你不是很喜歡她家的小妹妹嗎?”洋洋卻仍然躲在媽媽身后,一言不發。 生活中像洋洋這樣的孩子并不少見,他們往往會對新情境表現出突然的“退卻”。這樣的孩子能夠控制自己的好奇心,他們小心謹慎。實際上,這是他們特有的、先天的氣質所決定的行為模式。從某種意義上說,害羞本身并不是一個問題,只有當孩子的害羞程度大到阻止他結交好朋友,或者讓他們無法參與到集體活動中時,他們害羞的特性才會成為一個問題。 爸媽的態度很重要 如果家有一個害羞寶寶,任憑你怎么鼓勵,他都大膽不起來,此時爸爸媽媽往往會表現得焦急萬分,這種心態其實不利于幫助寶寶消除他們的害羞
“不,我不能給。”三歲的燦燦大叫,同時張開雙臂試圖將147塊積木護到自己的胳膊底下。“這些都是我的。”他大聲抗議。 顯然,燦燦的行為違背了“分享”準則。那么,我們能說燦燦是一個自私、淘氣、被寵壞了的孩子嗎?也許不能。因為,該年齡段的道德感決定了,他只是簡單地思考問題,自然地按自己的想法去行事。 學前兒童正處于前運算思維階段,思維具有具體形象性、表面性、固定性等局限性,因此相應地在判斷對與錯方面,也存在以下幾個特點: 1、絕對性。凡事常常都是好的或常常都是壞的,在他們眼里,一個行為是有意還是無意并不重要,他們不看動機,只看結果。 2、取決于身體傷害的程度。身體傷害越嚴重,就認為錯得越糟糕。 3、取決于一切行為是否會招來懲罰。如果受到處罰就認為是錯的。 4、規則。規則是從來都不應該被打破的,破壞規則就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