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張女士在接送女兒上幼兒園的過程中,發現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女兒所在的托班共有20個孩子,其中18位孩子固定由女性(母親或外婆、奶奶)接送,只有兩名孩子由父親和母親輪流接送。被問及孩子爸爸為何沒有承擔接送任務,大多數的回答是:爸爸太忙,要上班養家。
雖然不能因此就認定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父親的缺席,但至少可以說明大多數的家庭,女性承擔著更多的養育責任。事實上,由于傳統的家庭角色的分工,當養育孩子和工作事業產生矛盾沖突時,很多家庭的第一選擇是犧牲母親的事業。因此,在孩子性格形成的過程中,可能母親產生了更大的影響。
但這并不是件值得鼓勵的事。杭州萬舟心理研究會主任、親子教育專家冷中軍認為,在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父親產生的作用其實要遠遠大于母親。從他多年的咨詢經驗來看,那些出現任性、依賴、自卑、性別角色模糊等現象的孩子,大多與童年期沒有獲得足夠的來自父親的心理營養有關。
那些出現自卑、內向、性別角色模糊等現象的孩子,大多與童年期沒有獲得足夠的來自父親的心理營養有關。
A、這個男孩為何要執意改變性別?
專家:父親對孩子的性別認同有重要影響
這是我剛做記者時接觸到的一個案例。他打來熱線電話,說來杭州的唯一目的,是做變性手術——他堅信自己骨子里就是女性。
事實上,我見到他時,他已經在整形醫院做了隆胸手術。手術并不算成功,過程很痛苦,但這些并不能阻止他對第二次手術的期待。
這個皮膚白皙,五官清秀,帶點羞澀內向的男孩子為何擁有如此強烈改變性別的愿望?在今天做“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這個選題時,我對他的經歷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他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村家庭,媽媽在生下三個女兒后,才有了他這個兒子。小時候,父親常年外出打工,他就在女性堆里摸爬滾打。那時家境并不寬裕,他常穿姐姐穿剩的衣服,卻憑著天生的眉清目秀、唇紅齒白,獲得了很多關于外表的贊美。他記得最清楚的就是夸他像女孩子一樣漂亮。
小時候他喜歡和女孩子玩,覺得女孩子清爽,干凈,而等到青春萌動時,他也試著交了個女朋友,卻覺得異常別扭,總要想辦法去討女孩子的歡心更讓他覺得心累。相反,他和男孩子待在一起,自然、舒服,因為那些男孩子會不由自主地產生要保護他的想法,他享受被保護和無壓力的狀態。
他決定來杭州的前一晚,將自己想做女孩的愿望告訴了自己的媽媽。媽媽哭著跪下來求他,他也撲通一聲跪在母親面前,求母親原諒他。后來母親死心了,說:“也許是我害了你,但從今往后我就當沒生過你。”
我不知道這個男孩子現狀如何。我知道一部分人因為先天的基因,無法選擇自己的性取向,但如果在這個男孩子的童年成長過程中,他的父親沒有缺席,他的母親知曉一些養育常識,他的人生是否會是另一種光景呢?
【心理學堂】
父親對孩子的影響之一:性別認同
這個男孩子的情況,在心理學上叫做“性別角色認同障礙”,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符合性別角色期待的教育和生活模式,是重要原因之一。
一般說來,孩子4—5歲時,開始有性別意識,而給孩子取名、買衣服和玩具、與孩子游戲和談話等,都傳遞著社會以及家長對不同兒童的潛在性別期望和標準。孩子到2歲時,能說出自己的性別,5歲左右,兒童能夠把某些特定的人格特點與性別聯系在一起,如男孩子應該勇敢,女孩子應該文靜。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正常的家庭會鼓勵那些符合性別角色標準的行為,制止那些不適當的行為。
換言之,如果鼓勵孩子不符合性別角色標準的行為,甚至采用錯誤的不符合性別角色標準的教養方式,那么孩子很可能會產生錯誤的性別角色認同。
在這個過程中,父親對孩子性別角色的認同帶來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為對于男孩來說,父親是男孩生活中最重要的性別典范。如果在一個家庭里缺少父親,男孩就沒有了模仿的榜樣,往往會使男孩缺乏男性應有的行為風范、處事模式,對同伴的依賴性強,處事的果斷性差。對于女孩來說,父親是可以教給她們邏輯性的生活方式以及直觀展現男性與女性有何不同的人。
薩提亞家庭治療理論也認為,如果孩子和父親的關系足夠好,女兒會更富于女性美,兒子會更有男人味。在與父親的互動中,父親能把女兒女性部分的特質更好地引發出來。同樣,兒子會迅速認同父親作為男人的責任、原則、胸懷、膽識與氣魄。所以,和父親關系很好的孩子,不太可能會出現性別角色的認同錯誤。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