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暫定社會上有三類家庭,一類家庭是富貴家庭,一類家庭平常人家,一類家庭是貧困家庭。富貴家庭物質條件優越,高檔消費,不在話下,而且有很好的社會地位;平常人家奢華不起,但是有事也能應付,不需要出門去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貧困家庭,日子過得非常艱難,柴米油鹽經常斷,應付生活和發展的必需依然吃力。我們要討論的是家境的差異對孩子意味著什么,三類家庭對孩子的發展各有什么利弊。 富貴的家庭好處在于它可以給孩子一個很好的起點,可以讓孩子擁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在孩子的發展中不時地助上一臂之力,可以給孩子做人的底氣,可以讓孩子擁有更大的抱負。這樣家庭走出的大人物,不僅功勛卓著,且身心和諧,多有回饋感恩之心。比爾。蓋茨,列夫。托爾斯泰就是這樣的典型。 而這樣的家庭的不利在于非常容易讓孩子形成“寄生人格”。這些家庭的孩子一出生面臨的就是溫柔富貴鄉、花柳繁華地,沒有生存的壓力,不知求
孩子的降生給一個家庭帶來了希望和快樂,他的一些行為和話語不經意的引起了大人們的注意。可往往一些年輕的家長沒有帶孩子的經驗,只享受孩子給這個家庭所帶來的快樂,而忽略了對孩子的教育。 孩子愛發脾氣,家長的溝通策略 對待發脾氣的孩子,家長應堅持兩個原則:一是絕對不要斥責或體罰孩子,二是緊緊拖住孩子,不要讓孩子撒野毀物或自毀。 第一個原則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斥責等于火上澆油,適得其反。特別是家長火冒三丈、怒不可遏的樣子,等于是孩子發脾氣的“榜樣”。須知,柔能克剛,而剛卻克不了柔。 第二個原則的著眼點,在于用骨肉之情和善良的愿望,幫助孩子控制難以自制的情緒,讓他一動不動地呆上5分鐘,爆發的情緒就會平息下來。 待孩子發過脾氣之后,應同孩子談心,教育孩子認識發脾氣的危害,學會以理智駕馭感情:平時.對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應主動地給予滿足,不合理
1、開心 一個人首先要開心,如果連開心都做不到,那什么也談不上了。有人說,有些時候為了達到某個目標而暫時忍耐痛苦,雖然不開心,但是也很有意義。其實,為了一個目標而忍受的一些東西,并非不開心,他可是身體上苦一點,情感上孤獨一點,但是他的內心并非不開心,因為有希望在安慰和召喚他。真正的不開心就是對自己的徹底失望、被動的屈辱和內心不可揮散的空虛與恐懼。 沒有誰愿意不開心,為什么還有太多的人擁有很好的生活依然不開心呢?其實,開心與否更多時候不是與事情有關而是與人的心境有關。快樂與其說個性使然,不如說是一種素質和能力。快樂需要一個豁達心胸和樂觀的心態和足夠的安全感。不為一些不好的事情耿耿于懷,而能夠迅速的從委屈、傷痛中恢復,不為過去所累,不為未來而憂,活在當下,不為過多的欲望所累,能夠自我悅納、自得其樂,這怎么是一個性格了得,只是一種素質。 所以,為人父母,
很多父母總是抱著“孩子還小”的心態,讓孩子遠離家務勞動,如此做法卻讓孩子失去對家關心的機會。其實父母可以依孩子年齡,試著讓孩子學習做家務,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許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總是舍不得讓他一起參與家務,等到覺得孩子大了,可以幫忙才開始指揮、吆喝孩子做這做那,結果發現孩子參與家務意愿低落。追 根究底即是沒讓孩子在小時養成良好習慣,或是過去總是在父母催促、吆喝中完成指定工作,毫無樂趣而言,而導致不美好經驗,造成不愛做家務。 依孩子年齡學做家務 “做家務”對三歲左右的幼兒而言,并不是和大人所想的家務范圍一樣,其實還包括生活處理能力,父母可以依照孩子的身心發展試著讓他學習做些游刃有余且覺得相當有趣的事。 一歲以前的嬰兒,可以讓他自己拿湯匙吃飯,拿拖鞋或遞物品給大人,收集垃圾、把衣服、玩具放進籃子里等。 二歲的幼兒可
家庭教育對兒童的健康成長及其人格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家長應把培植健全人格當作家庭教育的中心,重視和加強對孩子進行良好道德的培養,戒除掉家庭教育中的會造成不良影響的行為,從而有效地建構兒童的健全人格。 1.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這么這樣笨啊!”或者“你是木頭人嗎?”每當這類瞧不起孩子的話脫口而出時,都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觀念。 2.不要恐嚇孩子 采用恐嚇的方式來管教孩子,也會減弱他的自我觀念。 如果父母說:“你下次再這樣,就要你好看!”或者“你再打弟弟,媽媽就要狠狠揍你一頓。” 每當孩子聽了這些話,他們會惶恐難過,從而對父母產生一種恐懼心理 3.不要賄賂孩子 有些父母許諾孩子,如果讀書成績好,就給買什么東西,以此將刺激作為動力,這不是個好辦法。這樣的賄賂會引發孩子做事的動力由內轉
1.早睡早起的習慣: 睡眠對于孩子們的身體發育有著很大的影響。從生活方面來說,早睡早起也可以讓孩子在一天的時間里都充滿活力。 2.正確的飲食習慣: 沒有健康的身體,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要讓孩子明白,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營養均衡攝取是多么的重要。并且要教育孩子在吃飯的時候不要做其他事情,要專心吃飯。 3.自己整理書桌的習慣: 不好好整理書桌的孩子,總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在找東西上。可以從制定學習計劃和整理筆記開始,來培養孩子勤于整理的習慣。 4.運動的習慣: 最近,孩子在學習能力提高的同時體力卻在下降。只有身體強壯了學習才能搞好。所以,要培養孩子至少堅持進行一種運動的習慣。 5.做家務的習慣: 要讓孩子們明白,他們作為家庭的一員,也應負起相應的責任來。可以讓孩子做一些諸如
運動員在大賽來臨之際都會與教練一起集訓。集訓最重要的目的是,與教練一起生活,讓教練掌握選手的日常起居,對其身體狀況進行調節管理,結果往往會使選手的成績提高。不僅僅是跑步訓練、肌肉力量訓練,教練通過與選手一起度過日常生活來管理他的生活習慣,由此培養出更強的運動選手。 在這里,我們可以想一想馬拉松的情景。馬拉松要跑完42.195公里的漫長距離,據說如果一開始不跑在先頭集團里,最后是很難第一個沖刺的。也許你會認為,即使開始跑在后邊也極有可能挽回不利局面,但是,在實際的馬拉松比賽中,這種情況是極其少見的。所以,要使馬拉松選手在開始的10公里內跟緊先頭集團,培養他的“基礎體力”十分重要。 開始的10公里內處在先頭集團的話,他就會被這個集團拉著不斷地往前跑,漸漸鞏固自己的位置。 同樣,培養一個優秀孩子,也跟馬拉松選手一樣,大概在他10歲之前,父母
如果孩子不是特別活潑或愛跟人互動,大人都會給他們貼標簽說:這孩子太內向、不善交際或性格太孤僻。 其實,每當大人這樣說的時候,無意中會給小朋友傳遞一個訊息:內向好像是不好的。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可能會違背自己的內心去迎合大人,做個外向的好孩子。 可是,讓他們變成一個外向孩子對成長就是好的嗎?未必! 面對內向孩子,父母最應該做的事情是理解他們,幫助他們接納自給孩子足夠多的時間、給孩子獨處的空間、批評要適度...... 給孩子足夠多的時間 內向的孩子,一般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思考。當別人突然對他發問時,他會思考同類型的事件。 因為提取記憶跟思考是一件很費時的事,所以面對突發事情時內向孩子會顯得有些遲鈍跟不知所措。 給孩子獨處的空間 性格內向的孩子,一般都喜歡獨處。他需要一個安靜,適合思考
有家長問:現代嬰幼兒由于環境、社會、條件的因素,在生活中突出表現出“自私”的天性。請問,在教育歷程中家長該怎樣正確引導? 小孩子“顯得”很“自私”的實質 現在的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從小就顯得很“自私”。自己的玩具不許別的孩子玩,自己的食品不許別人吃,自己的東西不許別人動。 我的外孫子小時候到孫女家,外孫子要玩孫女的玩具,孫女一把就奪了過去,說“這是我的”,不讓玩;孫女到外孫子家,同樣也是這樣,孫女一動外孫子的自行車,外孫子就拽孫女下來,也說“這是我的”,也不讓騎。 對于這種情況,不能簡單地扣上“自私”的帽子加以訓斥。一是因為孩子并不知道錯在哪里,講大道理,等于對牛彈琴;二是孩子總說“我的”,并不都是因為“自私”,是年齡特征決定的。 家長們可能注意到了:孩子從剛學會說話起,就愛說“我的”或“這是我的”等。其實,
今天分享給大家一則這樣的教育文章:斤斤計較的家庭走不出胸懷博大的孩子。 父母的心平氣和是孩子成長的最大養分 家庭教育既難,又不難。前兩天我讀到一篇文章,父母的心平氣和是孩子成長的最大養分。父母如果隨著自己的情緒好壞來教育孩子的話,那么這個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定無所依從,他搞不清楚到底想要什么,也搞不清自己怎樣去迎合父母的脾氣。如果我們的父母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在任何時候都能充滿理性地跟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的話,那么孩子一定可以養成心平氣和的情緒,這樣氛圍當中生長起來的孩子就能夠心平氣和地面對困難、挫折、失敗等等。 說到家庭教育有幾個要素,第一個要素,孩子生長的環境要素。我在很多家庭教育講座問過一個問題:請問多少家庭家里是有書架的?第二個問題:書架上面放滿五百本書的有多少?第三個問題:有多少家長有晚上睡覺以前看半小時到一小時書的習慣?我做過很多家庭調查,喜
滿招損謙受益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訓誡。當受到別人的贊美,中國人和西方友人的反應更是天壤之別:我們總是謙虛地推托。謙虛是件好事,但是過猶不及,不信你看。 【案例一】 有位媽媽很愛自己的女兒,為了讓女兒有個好的未來,對待女兒很嚴格,也付出了很多。從女兒出生后,就經常給女兒讀唐詩宋詞、播放英語,無論女兒聽懂還是聽不懂。 女兒也很爭氣,不滿2歲就會背誦《岳陽樓記》,三歲時便可講出幾千字的《哪吒鬧海》,不到四歲時,就獨自解開了九連環。 可是,這個媽媽很“謙虛”,每當家里來客人,媽媽就示意女兒在客人面前背誦,得到別人贊賞的目光和夸獎的話語時,媽媽很得意卻“謙虛”地對別人說:“這沒什么,這么大了還要我喂飯,上廁所了還要我擦屁股,沒用的東西!”小女孩心里一怔,默默地走近房間。 女兒上小學了,學習也很優秀,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可是每當親戚朋友夸獎
“常常會聽到有的家長這樣抱怨:“我的孩子一點兒也不笨,就是讀書不行。” 這些智力水平正常的孩子,因為學習成績不好被稱作“高智商,低成就”,他們有許多相似的特征,最常見的是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對學習缺乏興趣和自覺性;作業拖拉,字跡潦草,差錯百出... 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們普遍認為孩子是因為懶惰而作業拖拉,因粗心而差錯不斷,因“玩心”太重而注意力不集中...家長們相信孩子并不笨,因此,只要孩子懂事了,知道學習了,成績是一定上得去的。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簡單,心理學家、教育家、語言學家們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后,發現“高智商,低成就”的孩子中,有相當一部分得了“感覺統合失調癥”。 兒童“感覺統合失調”是兒童的大腦對身體各器官失去了控制和組織能力。兒童通常表現為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手腳笨拙,膽小怕羞,社會交往能力差,容易受搓,缺乏自信
很多家長發現,孩子很容易分心,和他說話的時候總是喜歡左顧右盼,看書的時候沒幾分鐘就要起來做其他事情,等到孩子再大一些,甚至還會影響到他的成績。那么,如何能夠更好的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呢? 1.營造安靜的環境 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因外界事物的刺激而轉移,這樣就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游戲或者糖果等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注意力。就好像課堂教學,都是要求學生們要保持安靜,才能夠靜得下心來學習。所以平常家長應多注意觀察孩子,同時也不要隨意的打擾孩子,讓他保持安靜的思考。 2.孩子感興趣的事情 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慢慢會發現孩子感興趣的一些事情或者事物,有些喜歡鋼琴,有些喜歡畫畫,有些喜歡寫作等。此時父母可以投其所好,讓孩子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多花一點事情,你會發現他們在面對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注意力很容易集中。 3.作
表揚鼓勵孩子本沒有錯,每個寶寶在自己父母眼中都是最好的!不過當你在夸自家漂亮或帥氣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告訴孩子外貌的重要性。 當孩子表現出色的時候,家長盡量不要用聰明來表揚,要肯定寶寶的努力和付出,希望下次可以完成的更好。因為容貌是會隨著時間而發生改變,隨著交往的擴大,寶寶會發現自己并沒有那么聰明,如果有一天聽不到這些稱贊,那么他一定是不自信的。 再哭,媽媽不要/喜歡你了 “不要再哭了,再哭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我們家沒你這樣的孩子!你有本事再做一遍試一試?!” 這種說反話的表達方式的確對寶寶很奏效,但使用不當的話只會影響孩子的是非觀,讓他們內心缺乏安全感。如果父母假裝要遺棄孩子,會讓孩子覺得最值得信賴的人都不要自己了,這對他們幼小的心靈會是很大的傷害。依戀關系遭到破壞的孩子,會出現行為退縮、敏感、自卑、多疑、情緒不穩定等表
在孩子開始懂事的年齡讀哲學書,孩子們和哲學家一樣擁有讓自己驚訝的能力,11歲以上的孩子們已經有能力好好思考一些重要的問題。 致孩子:親愛的,是時候和你談談人生了 我親愛的孩子: 昨天在飯桌上,看到你悶悶不樂地吃完飯,我和爸爸都沒有說話。和往常一樣,你主動陪我站在廚房的水槽邊洗碗,只是這一次比平時都要安靜許多聽著流水劃過盤子的聲音,你突然呆在那里: “媽媽,你說人活著有什么意義呢,都是在浪費資源和能源。” 生活就像一艘茫茫大海上的航船,免不了會有失去方向的時候。當你開始思考人生意義的時候,很高興,終于能和你坐下來聊聊人生了。 人生的意義是什么,這個話題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它大到,也可以小到佛家說的一花一菩提,一草一世界。 看看新聞,這個世界太大了,你得跳出自己的圈子。硅谷的天才少年正在和
孩子開學了,現在家長們已經開始給孩子準備學習用品,筆、本子、書包等等。許多家長在購買書包時會比較看重孩子的喜好,但同時也要注意,一定要挑選對孩子健康有益的書包,不會傷害到孩子身體發育的書包。 挑選書包先看三條“帶”:肩帶、腰帶和胸帶 由于大多數孩子的書包是足夠重的,非常容易血液流動受阻進而導致肌肉受傷,尤其是肩部,因此一般建議肩帶應該寬闊,有利于減輕書包對肩膊所造成的壓力,并可以平均分散書包的重量,而備有軟墊的肩帶則可以減輕書包對斜方肌造成的勞損。 除了寬肩帶,兒童書包最好還要配備腰帶和胸帶。以前的書包通常沒有腰帶和胸帶,只有一些背囊式背包才有,但其實增加這兩條帶的作用非常大,使用腰帶和胸帶可以令書包更貼近背部,將書包的重量平均地卸在腰骨和盤骨上面,而且可以將書包固定在后背,防止書包搖擺不定,減低脊骨和肩膊所承受的壓力。
孩子成績好不好,關鍵在于他個人的學習,要不然家長怎么逼迫孩子的成績也不會提高。那么,一個成績很好的學生,在學習上會有怎樣的表現呢? 1、課前預習 預習能夠讓孩子聯系以前的知識,并把新問題帶到課堂上,通過這種方式更好地聽老師講解。既培養了孩子的自學能力,又能提高孩子聽講的興趣和效果。 2、課后復習 “溫故而知新”是復習的目的。德國心理學家創制的“艾賓浩斯遺忘速度曲線”表明遺忘是有規律的——先快后慢,剛記住的東西最初幾小時內遺忘速度最快,兩天后就較緩慢。 3、獨立解決問題 孩子學習上有困難請求幫助時,家長千萬不能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應熱情地鼓勵孩子自己試一試。如果孩子實在無法獨立解決也不能包辦,而要一步一步地耐心啟發,讓孩子在家長不露痕跡的引導解決問題。 4、認真書寫 書寫并非只
常常會有一些小學生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貪玩,不愛學習,做家長的無所適從,著急又苦惱。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確實如此,孩子一旦有了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就能自覺地克服困難,活躍思維,促進學習活動有效地開展。因此,我們家長應該在激發、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上多下工夫,是使孩子學得愉快、學有收獲的重要途徑。 培養興趣方法多 讓小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如講述淺顯易懂的學習文化科學知識重要性,偉人、科學家學習的故事,訴說沒有文化的困難、痛苦和鬧出的笑話,還可借助看畫書、猜謎語、唱歌曲、做游戲以及小實驗、小制作、小發明、小創造等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有趣活動,一點一滴、一事一例,圍繞其主旨讓孩子逐漸明白知識就是力量的道理,受到這方面的啟蒙教育,在幼小的心靈深處播下求知好學的種子。 爭強好勝良性競爭 當然這種爭強好勝絕不能單
孩子不愛學習怎么辦?這是很多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當孩子不愛學習或成績不好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拿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比較,這樣踩掉孩子的自信心,會讓他對學習更反感。讓孩子愛上學習,家長其實應該有更專業的做法。 1、每次學習時間不宜過長 當前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普遍過高,他們希望孩子學習、學習、再學習,只要孩子端坐在書桌前,不管其效率如何,父母就感到欣慰,因而總是催促孩子 “坐好--開始學習”。這種做法很危險。無視孩子的心理特點,任意延長學習時間的做法會使孩子把學習和游戲對立起來,厭惡學習,對學習沒有興趣,還會養成磨蹭、注意力不集中的壞習慣。因此,家長切莫目興短淺,舍本逐末,不能忘記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是頭等大事。日本學者認為小學階段學習興趣是頭等大事。日本學者認為小學階段學習時間“年級*10分鐘”為宜,孩子做完功課就可以玩。 2、試著讓孩子創造問題
在孩學習的時候缺少專注力,家長們可能就會抱怨了,但家長們是否想過或許是在孩子小的時候自己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了呢? 干擾一:不給寶寶獨處或安靜的空間 讓寶寶在一個安靜的環境中學習或游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寶寶正在房間里讀書,爸爸在一旁翻箱倒柜地找東西;寶寶在一邊興致勃勃地玩玩具,奶奶在一邊大聲談笑或看電視……試想,寶寶的注意力怎么能不被轉移?一般在成人的陪伴之下寶寶的注意力會比較集中,在此過程中給予寶寶積極的鼓勵和肯定,有助于寶寶建立良好的專注力,并能保證寶寶有興趣參與這樣的活動。 干擾二:不分時機的關心、干擾、催促 2歲的家家正在地板上專心拼積木。她把積木堆起來,嘩地又推掉,然后再堆再推。堆的時候一臉專注,推的時候滿臉興奮……奶奶一會兒過來“寶貝,喝水了”;一會兒“寶貝,餓不餓?”;一會兒“寶寶累不累,要不要休息了?”本來玩得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