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教育孩子的時候需要有耐心,不能急躁,不能隨意吼孩子。但是很多家長可能還是有這樣的困惑——“道理都懂,但每次脾氣上來了還是忍不住啊”。 然后,你跟孩子的相處方式就成了這樣——“開吼-崩潰-內疚”,一直都在這樣的死循環中。 那么,家長們怎么才能不吼?怎么才能及時停下即將爆發的大吼呢?樂爸給咱們幾點建議。 家長需要先做好自我情緒管理 我們要做不大吼大叫的爸媽,首先必須認識到對孩子發脾氣的壞處。對孩子發脾氣,自己的情緒可能會得到一時的暢快,但是并不治本。在爭吵的環境中,孩子很難去思考,自己到底哪兒錯了,他只是被你的吼叫給嚇著了,長此以往,孩子很容易收到驚嚇,容易膽小。 脾氣上來要發脾氣的時候,請先問自己幾個問題:這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大喊大叫?嚇到孩子怎么辦?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在自我
貓爸的女兒幼兒園中班畢業后,原來他們幼兒園中班有8個班,結果升大班的一共只有4個班的小朋友了。女兒班上更是大部分同學都不升大班,原因我想父母都知道,他們都上學前班去了。 這些學前班的費用都不菲,而且放學也早,還有寒暑假,早晚飯都不管,這對雙職工的父母來說都是非常不方便的,但是為什么那么多父母還讓孩子上學前班呢? 現在網上有一種答案,說這些都是父母自身原因導致的。因為這些家長認為,現在的孩子吃得比以前好,長得比以前高,自然也比以前聰明,所以提前教沒什么問題,這樣還能比其他孩子早跑兩步,剛上小學就可以站在一個有利的位置。 結果一個家長這樣做,其他家長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就形成了現在這種現象。這種理由也有存在的現實基礎,因為現實中真的有父母在孩子沒上幼兒園前,就讓孩子背乘法口訣、弟子規和大量的古詩詞。 這也是貓爸沒當
最近被微博上一個“孩子有多渴望父母的陪伴”視頻刷屏,視頻中采訪了幾個小孩,只問了簡單的幾個問題,答案卻十分扎心。 第一個問題:“你喜歡玩嗎?” 孩子們是這樣回答的:“喜歡”、“和洋娃娃在一起”、“小人模型”、“溜冰”.....足以看出孩子們多么熱衷于玩耍。 但當問到他們“和誰一起玩耍時”,卻得到這樣的答案: “只和我奶奶”、“和我姐姐玩”、“和我弟弟一起”...始終不見父母的只言片語。 在孩子的眼中,父母都是這樣的:媽媽從來不和我一起玩,經常有緊急使命需要完成,爸爸總是在寫字... 可見父母們已缺席孩子們的生活良久。 而后面采訪者讓他們說服父母一起玩耍時,孩子們在歡呼雀躍的同時也在擔心實現的可能性。 因為他們害怕聽到父母熟悉的推脫話語。越是在乎反而會小心翼翼、患得患失。
跟小朋友玩不起來?一不高興就動手打人?不愿意和別人分享玩具……小朋友間的是是非非,你該怎么“斷案”? “媽媽是第一個‘好朋友’。” 寶寶社交的第一步從出生就開始了。雖然小小的他躺在那里還不能說話,但是通過哭、目光接觸、笑等表情,我們的小社交家完全能和周圍人互動起來:他能模仿周圍人的表情,而很快,親友們就能從小家伙的肢體信號中“破譯”他的需要了。 媽媽、爸爸、保姆或祖輩的撫摸、親吻、及時的回應,為孩子提供了安全感,讓他感覺良好,充滿自信。有了這種關愛的保障,小社交家才能安心地去“探索”外部世界,包括與各種各樣的人“相遇”,并且建立良好的關系。 可以說,合群的第一階段是在孩子的家庭中完成的,尤其重要的是來自媽媽的愛。 “尊重孩子間從小建立的友誼。” 無論對大人,還是對孩子來說,生活中有一個親密的朋友都是
孩子人生這條路前半段不是單單要靠孩子自己,還有父母就能平平穩穩地走完的,還需要社會上的其他人的幫助,大家一起為孩子保駕護航,才有可能讓孩子人生走上一個新的高度,所以在生活中,這3種人是媽媽們最該搞好關系的,可不能忽略了。 1、學校老師 孩子除了我們之外,在學校教授他們知識的老師也是孩子人生的引路者,也是為孩子未來奠基的人。在平時多和孩子的老師保持交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狀況,配合老師適當調整自己在家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在學校的成績能得到顯著的提高。 2、爺爺奶奶 家里的長輩應該是除了自己和孩子爸爸以外,最關心孩子成長的人了吧。雖然現在有很多人說老一輩的思想在當代社會中已經不再適用,但是老人們在社會經驗、某個領域的學識方面是我們年輕一代無法帶給孩子的。身在職場的媽媽們總有不能按時去接孩子的時候,這時候如果和公婆關系較好,拜托他們接個孩子也
小孩子心智不成熟,很多時候會有幼稚的想法,而且還堅持認為自己正確,使得很多寶爸寶媽頗為惱火。 說教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卻不是萬能的,有的時候和孩子講道理往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而且還不一定有效果;直接上手打,太心疼,也擔心造成傷害。 因此,有些父母選擇用另一種方式強化語言的力量:恐嚇。 有時候語言恐嚇不夠,還要輔以動作上的“表演”,可能確實是效果顯著,孩子“乖乖聽話”了,然而這樣做雖然能止住孩子的哭鬧,卻會給孩子的內心造成難以撫平的傷害,甚至給孩子留下永生難忘的“童年陰影”,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來說完全就是得不償失。 父母總喜歡對孩子說這3句話,卻不知道,這會給他們留下童年陰影。 1、“不聽話爸爸/媽媽會打你屁股的!” 這句話只是一個范例,其他變體還有很多,總結起來,就是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恐懼。
未必所有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至少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幸福快樂。 父母們努力工作、用心培養孩子,都是為了孩子能在自身條件上不比別人差,能夠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而很多父母在孩子的經濟條件、知識教育上費盡心思,在能力所及范圍內給孩子上最好的幼兒園、報最貴的輔導班,卻忽略了孩子的性格養成問題。 要知道,一個人未來發展如何,性格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性格決定命運”雖然有些夸大,但絕對是有意義的。 將孩子培養成一個誠實、守信、善良、正直的人,作用一點也不比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聰明人來得要小,而一個糟糕的性格,往往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孩子如果出現這兩種性格,家長要及時糾正,不然以后可能吃大虧! 1、軟弱 人,總有內向和外向,害羞與大方,敏感與開朗,弱勢與強勢的區別。 盡管內向害羞、敏
三歲,實在是一個令家長想起來就眼皮直跳的年齡。 三歲前的寶寶,自身運(破)動(壞)能力往往還沒多強,家長們不需要太多擔心,反正孩子也鬧不出太大麻煩。 然而,孩子三歲后,這個情況就完全改變了,旺盛的精力,抑制不住的好奇心,尚未成熟的頭腦……種種這些,組合成了一個令家長頭皮發麻的“麻煩制造機”。 網友小玲分享:我家孩子昨天穿衣服,非要自己穿,把衣服穿反了,領子都卡到下巴上了,我想給她換過來她還不讓,急著給她脫她就開始哭。跟她說穿反了脫下來重新穿也不行,我給她脫也不行,就反穿著呆了一上午。最后,她估計自己也感覺不舒服了,大中午吵著要洗澡把衣服脫了,我也不說破,別看人不大,自尊心可是不小呢! 我曾在一個視頻中看到這樣的鏡頭,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調皮到極點,吃飯不好好吃飯,拿著筷子不停敲碗和桌子,被爸爸呵斥了幾次依然屢教不改,面對爸
孩子功課寫不完,你曾經「幫忙」過嗎?當作業多到無法完成評量與復習的初衷,幫孩子寫作業是不是個可以被接受的「例外」?一個德國爸爸帶著掙扎和愧疚感替孩子完成作業,邀請父母一起思考及討論。 我這輩子第一次幫女兒完成功課,好讓她有時間玩耍。隔天吃午飯時我還緊張兮兮的問她:「怎么樣,老師說了什么?」我想知道的,不是老師是否發現答案不是三年級生寫的出來的,而是老師對這份作業到底是褒是貶。 結果女兒只是聳聳肩:他們的課表又亂掉了,前一天還那么重要的家庭作業,今天壓根兒沒人理會。更糟的是:下一堂課他們沒時間復習,必須繼續往下上。女兒和我都從中學到了一課:其實沒有人在乎作業做了沒。 我承認,家庭作業的目的在于復習、深化、精熟課堂上的學習內容,不是為老師而做的。沒有寫作業的人是咎由自取,遇到考試或隨堂測驗時這種人只好發呆。 作業份量太重,寫了卻又沒人在
在孩子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占了很大一部分,可以說是對孩子的直接影響。父母就是孩子榜樣,父母怎樣的行為習慣,孩子都看在眼里的。有些家長經常埋怨孩子這里不好,那里不聽話,總覺得別人的家的孩子有聽話,又懂事。 可曾想過,你對孩子投入了多少心思去教育,你做的榜樣做好了嗎? “我們家窮,省著點,沒法和別人比。” 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家長這樣說:他們家有錢,咱比不了。 每個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都是一樣的,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每個孩子開始變得不一樣了,有點調皮,有得內向自閉,有的活潑好動,有的快樂,有的憂愁,有的喜歡交朋友,有的卻獨來獨往…… 有得是因為經濟情況的原因,有的是家庭教育的問題,但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有些父母就是灌輸“窮”的思想,讓孩子什么都不能要,不敢要,這種思想會使孩子在別人面前自卑,這種思想會禁錮孩子很
雖然說寶寶從幼兒到2歲左右的時候很不好帶,但是這個階段,卻是促進寶寶智力發育的最佳時間。如果在這段時間當中,父母善于引導和培養的話,那么孩子的綜合能力是會更好的,也會更容易養出一個既聰明又聽話的好孩子的。 如果想要養出一個聽話的孩子,那么在這段時間當中,父母都應該做些什么呢?其實很簡單,只要從這幾個方面下手就可以了。 1,注意生物鐘的培養 現在的年輕父母大都有晚睡的習慣,造成的直接后果也是寶寶跟著一起熬夜晚睡。其實,寶寶每天都需要大量的睡眠時間,如果太晚睡覺的話,不僅不利于大腦的恢復,而且還會造成抵抗力下降,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培養寶寶的生物鐘很重要。 2,引導孩子的時候要有耐心 現在的年輕父母大都缺乏耐心,教育孩子的時候脾氣也會比較暴躁。都說言傳身教,父母都如此了,孩子的脾氣自然也不好。所以,想要教出一個聽
我知道許多家長都有過糟糕的童年,自己人生中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梳理童年成長時所遺留下來的種種問題,因此家長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總是想把最好的留給孩子,自己童年時未曾享受到的愛,都想讓孩子享受到。但是,常常事與愿違,用力過猛的愛,往往走錯了方向。 看似對孩子的無比真摯的愛的背后,潛藏的是家長本身沒有釋懷的童年陰影,你在愛孩子的時候,其實許多時候是在愛那個童年時候的自己。那么,哪些愛是明顯走錯了方向呢? 1. 耗費大量時間在孩子身上,而忽視了伴侶 生育一個孩子常常耗費我們的大量精力,很多新人父母在剛生育孩子的一兩年里,因為把大量的時間都耗費到了孩子身上,忽視了跟自己伴侶之間的情感聯系。尤其是孩子兩歲以前,跟自己的伴侶一旦形成了不經常溝通的習慣,就很容易導致夫妻之間的感情逐漸冷淡。 很多父母在遭遇情感危機時,都容易下意識躲避,夫妻雙
日常生活中,家長很容易和孩子發生沖突,這樣就影響親子關系的親密度,如果家長和孩子發生了沖突有什么方法可以解決,通常父母都用錯了方法,一起來看看下面的介紹吧! 解決親子沖突的兩種無效方法 今天和大家一起共讀的教育專著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博士著述的《父母效能訓練手冊》,內容主題是:解決親子沖突的兩種無效方法。 所有的父母在育兒過程中都會不可避免的和孩子會發生沖突,有時還會從無關緊要的沖突中升級成激烈的斗爭。大多數父母都試圖通過使用兩種基本無效的方法來解決沖突:聽家長的或是聽孩子的。在這兩種解決方案中,都會有一個人贏一個人輸,一個人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另一個人則沒有。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分析為何在解決沖突的時候,這兩種方法都是無效的。 大多數父母把育兒中的整個教養問題看作嚴格或寬容、強硬或柔和、獨裁或縱容的問題。由于他們深陷于“要么
人們在想睡覺的時候,身體是比較放松的狀態,小孩子也不另外,所以這個時間段也是小孩子接收外界信息的最佳時間段,所以這個時間可以促進親子之間的關系,那么孩子和什么樣的家長睡比較好? 人在睡覺前,是身心最柔軟,最放松的時刻,也是他接收到外界信息的最佳時間段,所以很多育兒專家都提倡家長一定要利用晚上時間陪孩子進行親子閱讀,給孩子講故事等,這樣可以促進孩子智力開發。而且孩子和誰睡覺也會在無形中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如果孩子從小能和這幾種家長睡覺,那真是好福氣,你家孩子夠幸運嗎? 1、溫柔耐心的家長 有些家長脾氣性格都比較火爆急躁,如果孩子稍有不聽話,家長就開始大吼大叫,訓斥孩子。這樣會讓孩子帶著恐懼的情緒入睡,很難睡安穩,影響孩子的睡眠質量,阻礙孩子的身高發育。而且這樣的家長就算和孩子睡在一起,孩子心中也只會想著遠離,而不是親近。如
孩子自出生以后,家長首先要考慮的與孩子共同成長,與孩子一起度過既充滿喜悅歡樂又飽受焦慮痛苦的成長過程,同時也要關注與解決好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問題。 想要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成長,以下5個方面的問題,卻需要父母格外關注。 孩子早期潛能開發 從孩子出生,也就意味著親子關系建立。此時,家長就要琢磨孩子的成長和有效的家庭教育問題。 從親子關系健康發展來看,就是要把孩子的早期智力(記憶力、注意力、觀察力、理解力、想象力)的開發作為親子教育的重要內容。 兒童心理學的實踐表明,孩子早期心理潛能和素質的開發與培養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家長要善于觀察和發現孩子在心理方面(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的優勢及劣勢,注重對注意力、記憶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為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孩子
前幾天,一個同學跟我討論該怎么教育孩子的問題。她說,每次看到孩子搗亂,就想發火,知道那樣不對,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同樣有孩子,我非常理解他的感受,面對家里的熊孩子,分分鐘都要爆炸。 但是,再看到他熟睡時可愛的模樣,心里想,為什么對一個孩子那么兇。 現在的社會,每對父母都有壓力:工作的壓力,生活的壓力,回到家就希望孩子是乖乖的樣子。但是,事實往往不是那樣,孩子也會有情緒,可能愛哭,愛鬧,特別不好哄。各種的情緒積壓在一起,很容易面對孩子發火。 但是,打罵絕對不是好的處理方式,只會對孩子成長帶來不好的影響。 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就無法和孩子溝通 對孩子發脾氣的狀態也是父母失控的狀態,你覺得孩子經過你的怒吼之后變得乖了,那是因為當時他的心中充滿了恐懼,他不明白最愛自己的人又變成他不認識的一種狀態。 如果長
孩子的成長有幾個階段,尤其是孩子進入青春期,有些孩子就會變得特別的叛逆,那么寶寶進入青春期后家長應該怎么做呢? 我和丈夫平時忙于做生意,沒空照顧孩子,孩子一般都讓奶奶帶。不過兒子一直都很讓我們省心,學習上特別自覺上進,總是名列前茅;生活中也懂得體貼父母,待人禮貌。鄰居們都夸他真是個好孩子,我和丈夫也為有這么一個優秀的寶貝感到自豪,想到家中的寶貝,就算平時忙點也不覺得辛苦。 但最近,寶貝好像和平常不太一樣了,奶奶說他放學回來后就把自己鎖在房間,要知道平時他總會分享在學校里學了什么還有遇著的趣事。好幾回我深夜回家都聽見從他的房間里傳出打游戲的聲音,老師也打電話說寶貝最近成績一直下滑,這讓我們特別擔心。一位學心理學的朋友跟我說,孩子這是進入青春期了,她說孩子進入青春期后,會發生很多變化,有問題需要我們多關注: 一是,要引導孩子正視青春期的變
親子教育的最佳時機,不是父母滿懷熱忱,追在孩子的屁股后面教授,而是要在孩子主動來跟父母互動的時候,進行靈活教育。 當孩子主動來找你時,機會來了! 4歲的軒軒,手里拿著一個算盤珠玩具,問媽媽, “媽媽,您選誰?哪個顏色?您喜歡哪個就挪動一個!” 此時,便是開展很多教育的時機,譬如數學、語言等領域。 來看媽媽可以怎么做。 “哦!你是讓我選算盤珠嗎?” “對,是算盤珠!” “我選這個,粉紅色的算盤珠!” “好啊,我幫您挪!” “謝謝軒軒,幫媽媽挪動了一顆粉紅色算盤珠!” 軒軒轉向爸爸,又開始發出邀請 “爸爸,你您喜歡什么顏色的算盤珠?我來幫您挪動一顆!” “我喜歡綠色的!” (媽媽的有意確認,進行表達示范,使得
每個家長都喜歡自己的寶貝,但是在寵愛孩子的同時,千萬別忘了給孩子立規矩,都說沒規矩不成方圓。 同事豆豆家的孩子今年剛上小學一年級,開學沒幾天,豆豆就被老師叫去了學校,和豆豆說孩子缺乏管教,上課不懂規矩,總是嬉皮笑臉小動作不斷,而且罰站式的懲罰完全沒有作用,反而更加調皮,影響課堂紀律,老師讓豆豆回家多管一下孩子。 豆豆說,從老師的表情就能看得出孩子確實很出格,自家的孩子自己也清楚,毫無規矩可言,就這一個獨苗自己和老人小時候寵愛慣了,現在根本不敢帶孩子外出吃飯,否則整個飯店的人都會對孩子厭惡,為此也經常被被旁人數落,可孩子不聽話,再怎么說也聽不進去,當下好一會兒,眨眼就又原形畢露了。豆豆為此也很是惆悵,后悔自己管教的晚了,在孩子心中沒有威嚴的形象,想要立規矩別提多難了。 家長們,想讓你們的孩子未來出色,不惹人厭惡,就要在合適的年齡段給孩子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生后長得漂亮,遺傳夫妻雙方的優點,別遺傳自己身上的缺點。可往往遺傳這事情完全是根據父母基因決定的。 所以孕媽要抓住處理遺傳問題的黃金期,盡可能的去防護好胎寶寶,做到一定的彌補,盡量減少自己的生理缺陷,遺傳給孩子。尤其是有以下3種生理缺陷的家長,遺傳給孩子可能讓孩子一輩子感到“尷尬”! 家長有狐臭,要及早治療 狐臭并不能成為疾病,只能是個人的一種生理反應,而且遺傳的幾率性很高,如果父母雙方都有狐臭,孩子遺傳的可能有百分之八十,如果父母有一方有狐臭的毛病,也會有一半的幾率遺傳給孩子。 而且狐臭在孕期內是無法改善和避免的,所以想要孩子避免遺傳父母狐臭的毛病,就要提前做到消除狐臭,往往狐臭是由于大汗腺的異常分泌導致的,所以只要通過微創激光手術切除治療就可以根治,孩子也不會再被遺傳了。另外孕期孕媽可以通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