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們都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經常為了如何教育孩子而頭疼,其實好的家庭教育都濃縮在這6句話里,家長們知道嗎? 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 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斷學習提高的結果。 一位優秀的母親甚至說: 很多人都認為我很輕松,說你的孩子那么優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連晚上睡覺其實都有一個眼睛是睜著的! 好母親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親是,孩子的問題已經很嚴重了,甚至老師都已經找孩子談話了,她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進入21世紀,信息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任何崗位都要求培訓、考核。 但似乎只有生養、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訓,好象自動就會上崗而且永遠不會下崗,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每一個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學習相關的知識。關于怎樣做父母的意識和知識準備得越早
為人父母的恨不能把孩子一生會吃的苦受的累都替了,恨不能給孩子的是一條平坦的康莊大道,特備害怕孩子走歪一點,不想讓孩子繞一點的彎路??墒庆o下來細細想想,真的替代的了孩子嗎?好像永遠也無法替代,我們能做的其實只是將自己的人生經驗給他們,幫助他們少走一點彎路就好了,最重要的是我們只能將自己的見解和經驗分享給我們的孩子。其實,家長也不必太過于憂慮對于孩子來說,有些彎路是孩子一生中必走的那些彎路讓孩子學會的是面對!我們做父母的也可以嘗試更勇敢些,放手讓孩子走自己的路,孩子親自得出的經驗會更加可靠有力,同時,孩子也能收獲自己想要的風景,不是也很好嗎? 幾乎所有的爸爸媽媽,都愿意為了孩子甘愿出錢出力、掏心掏肺。覺得自己做的每件事都是為孩子好,可是孩子有時候就是這么讓人無奈,就是不聽話,就是愿意不好好學習冷靜的想想,孩子不聽話確實極不應該,但是我們又能怎么辦呢?有誰不是上班以后開始眷戀上
家庭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們HFC的教練們一直有這樣一個探討:“聽話”的孩子和“不聽話”的孩子,哪個未來走得更遠? 在這么多年幫助父母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積累了很多的案列:小時候孩子很聽話,學習成績也很好,是別人眼里的好孩子;可是這些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卻面臨了很多挑戰,甚至于很多的孩子都有精神上的疾病。 那“不聽話”的孩子呢,他們不愿意按部就班地背公式、背英語單詞,總想嘗試新的東西,不滿足于“標準答案”,總想著自己去探索一點新東西,發現不一樣的方法,看到不同的風景,可他們的父母卻不理解他們,逼著他們按傳統的方式做,于是產生了很多家庭問題。 美國最天才的設計師Mayhem,是一個僅僅只有5歲的小蘿莉。前段時間網絡上爆紅的一款模仿設計,就是出自她之手,而且是用紙做的。 從量尺寸、畫圖設計、服裝造型、布衣裁剪、到最后縫合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老師,言傳身教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但你知道家長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嗎?你懂其中的小奧秘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別人是怎么說的吧! 自己孩子的一切交給老師,是家長極其不負責任的表現。因為老師再好再負責任,他也不可能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老師不能保證你孩子良好的品行 一個人無論成績好壞與否,品行是關鍵!道德可以彌補能力的缺陷,而能力卻難以掩蓋道德的缺陷。 但是孩子的品行很大程度上與他的家教有關。老師只是傳到授業解惑者,家長卻是孩子一生的影響者。 父母的言傳身教永遠大于老師45分鐘的課堂教育。 因此,想要讓孩子有良好的品行,家庭教育才是關鍵,老師無能為力! 2、老師給不了你孩子良好的習慣 麻將桌旁、電視機前長大的孩子肯定和愛看書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差別很大。 這就是為
父母該如何與孩子相處?這也是一門學問,親子關系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有著非常大的影響,那么該怎樣和孩子建立一個愉快的親子關系呢?親子關系又是如何對孩子學習產生影響的? 親子關系最重要的四句話 1、最讓孩子有安全感的話:“不管發生什么,爸爸媽媽都會和你在一起,我們永遠愛你!” 2、最讓孩子產生自我認同的話:“你是獨一無二的,走你的路,做你自己!” 3、最讓孩子感到父母尊重的話:“也許你是對的。” 4、最讓孩子增長信心的話:“我相信你行?!? 我們認為,在一個健康的家庭關系中,夫妻之間的感情是最重要的,夫妻關系比親子關系更重要。 一方面,夫妻關系很和睦,能給孩子充分的家庭環境,由于父母關系很好,孩子也會對婚姻產生美好的感覺和向往,感受到婚姻就是像父母那樣相處; 另一方面,父母雙方能給孩
當孩子進入初中后,很多都會出現不太聽父母話,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判斷,這時候的父母該怎么辦呢?該如何和孩子相處呢? 當我們想到初中生的時候,跟隨他們的名詞就是叛逆、早戀。 初中階段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孩子的思維在這個階段成長,性格也在這個階段初步確立 有很多同學,都是在初中時代就確立自己的優勢,打下很好的數理基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到了高中就會越來越突出,直至考入理想大學。 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很多父母辛苦為孩子付出,卻得不到孩子的理解,甚至還總是引起孩子的反感。 就像我們提到的,孩子在初二的時候出現了早戀傾向,認為孩子學生時代就應該把心放在學習上的媽媽就開始采取各種手段來阻止孩子 從而忽視了孩子在這個年齡段的心理變化,就形成了一個火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父母一直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希望孩子上名校,師從名下,將來有一份好的工作,好的職業,可是往往忽視了孩子想要什么樣的生活,忽視了孩子內心的需求,當父母的真的有在乎過孩子的感受嗎?還是說在乎的只是那一張張滿意的成績單? 望女成鳳、望子成龍是做家長的共同心愿,但你為孩子選擇的路能使孩子幸福嗎? 抱著已經冰冷的女兒,素素的媽媽劉毓精神徹底崩潰。 把一個“笨”女兒送進全國知名學府,再讓她進入大連知名的律師事務所,母親付出了多少心血??! 可女兒畢業才一年,就用這樣的方式回報母親的深恩! 優秀夫妻,不惜一切讓女兒智起來 已經50歲的劉毓,是同齡人中為數不多的全日制本科畢業生,畢業后留校任教,因教學成就突出,一路獲得破格提升,35歲那年就晉升為教授。 她擔任大連某大學工商管理系副主任,是該校當時最年
寶爸對寶寶的影響:影響良好個性的形成 和媽媽相比,爸爸的性格會更勇敢、獨立、果斷。爸爸多陪伴孩子,可以鼓勵孩子不斷嘗試、勇敢探索、克服困難和挫折,培養孩子的挫折商。 寶爸對寶寶的影響:影響性別健康發展 幼兒期是孩子形成正確性別角色的關鍵時期,男孩兒會從爸爸那里觀察、模仿男性的語言和行為,同時,父親也會比較嚴格地要求男孩子,讓他們學會審視自己的行為、學會承擔責任。 對于女孩兒來說,和爸爸的交流,能讓她從小接觸到良好的、明確的男性榜樣,并分清男女之間的差異。女孩也會受父親的影響,表現出冒險、進取和獨立性。 缺乏父愛的男孩很難在男性的自信與自制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對男孩長大交友、求學和工作都會造成一定的困擾。對于女孩來說,和爸爸的相處能夠幫助她們成年后與男性之間發展健康的關系。 正是在
九個月寶寶早教的方法有哪些:早教游戲 早教游戲1、積木的取和放 把積木放在臉盆或筐里,媽媽和寶寶一起坐在地上,媽媽把積木從盆里取出來,說“拿出來”,寶寶也會跟著學習。然后媽媽把積木撿起來,慢慢將手松開,說“放進去”,積木掉進盆內發出聲音,讓寶寶跟著學習。寶寶從亂扔之后慢慢學會輕輕地松手,聽積木掉進盆內的聲音。 鍛煉松手拿東西,是鍛煉前臂背側肌群的協調運動。 早教游戲2、撿小饅頭 在白色餐巾紙上放幾小片饅頭,媽媽先撿起一片放進嘴里,說“真好吃”,寶寶也會用手去撿,如果用手掌不能拿到,寶寶會學習媽媽的樣子,用食指和拇指去取。 這個游戲可練習寶寶用食指和拇指攝取細小物件的能力。 早教游戲3、敲打鈴鼓,引起寶寶興趣 媽媽用手指敲打手鼓或者用棍子敲打空
單親媽媽怎么帶好孩子-日常生活規劃清楚 單親媽媽要把生活上要處理的事組織一下,記在小筆記本上,分輕重緩急,用A、B、C類標出,A類為優先要辦的,B類可以等幾天,C類就更不著急了。這樣,你同時要考慮的問題就少多了,免得眉毛胡子一起抓,沒有重點。 單親媽媽怎么帶好孩子-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多數單親媽媽與孩子相依為命,孩子是媽媽唯一依靠,令媽媽對孩子過分溺愛,生活上的每件事都為孩子做得妥妥當當。怕孩子有什么遇外,也限制著孩子活動,其實這種做法會使孩子缺乏獨立意識,一旦離開媽媽就不知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所以媽媽需要放開手,讓孩子獨立承擔一些事情,培養他的獨立意知。 單親媽媽怎么帶好孩子-要找幾位幫手 和他們說好,有事要麻煩他們,不要等到有事臨時找,就來不及了。這些幫手可
家庭教育中不可忽略的12件小事! 1、給寶寶換尿不濕時,一定要和寶寶說話。 2、每天和寶寶玩5次以上躲貓貓游戲。 3、給孩子穿色彩鮮艷的衣服。 4、多背寶寶,有助于鍛煉平衡能力,發達運動神經。 5、不要對寶寶用嬰兒語言,直接和他像成人一樣交流。 6、一定要和孩子朝一個方向教他拿筷子和筆,而不是和孩子對坐,這樣會讓孩子混亂。 7、經常向寶寶提讓他作出抉擇的問題,比如“你喜歡哪個玩具啊?” 8、教孩子從10倒數到0,特別是要讓孩子意識到零的存在。 9、承諾過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只有這樣才會讓你的孩子也學會守約。 10、給小寶寶玩手搖鈴的時候,不要太快,而是在寶寶的眼前慢慢移動。 11、訓練寶
美國賓夕法尼亞的兒童教育專家海瑞特博士說,讓孩子感到愛的最好方式就是和孩子維持真正有意義的接觸。那么什么是有意義的接觸呢?就要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 ∧贸鲆稽c時間,聽命于孩子 每天留出15分鐘的時間給孩子,在這個時間里你不是父母,也完全拋開你的工作。坐在地板上和剛剛學步的孩子玩玩具;幫助你12歲的孩子做一個手工作業;帶著你已是初中生的孩子去買幾張音樂唱片。 這時你一定要記住孩子是這個時間的主宰。你要按照他的指導去做,少提建議和約束。這些時間里,孩子能在你面前盡情表現自我,他們才有一種被愛和被接受的感覺。 如果你實在沒有15分鐘,少一點也不要緊,關鍵是你要在短暫的時間里充滿愛意地看、聽、積極地參與、滿足孩子的興趣。&nbs
一、要教育孩子擺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讓他懂得他只是家庭中的普通一員,不能對他嬌慣,不能無限度地滿足他的愿望,不能給他特殊權利,讓他高高在上。 二、要求孩子心中有他人,不要總是以“我”為中心,一切只顧自己。 三、必要時讓孩子有一些吃虧讓步的體驗,以鍛煉孩子的克制能力。 四、多給孩子與同伴交往的機會,使之從中得到鍛煉。讓孩子在發生矛盾的后果中體味到只有團結友愛、寬容謙讓,才能享受共同玩耍的快樂。 五、要教育孩子尊重自己的長輩,體諒長輩的辛苦,珍惜長輩的勞動成果和對自己的愛護。 六、家庭成員間要友愛寬容,讓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一個溫馨、和諧、友愛寬容的家庭環境中,使其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逐步形成穩定的寬容忍讓的良好品質。
孩子做作業是不是磨蹭?那是許多父母的一塊心病。學幾招應對辦法吧—— 規定時間,鬧鐘提醒。根據作業量給孩子規定完成的時間,到時間就不準再做了,完不成就等著挨老師的批評??梢园褧r間分成三四段,分別上好鬧鐘,每隔一段時間鬧鐘就會提醒孩子:過去多長時間了,還有多少時間,如不抓緊做恐怕就來不及了。有了這個壓力,幾次下來,孩子就變得迅速了。 任務適度,留有空閑。孩子希望完成任務后就馬上去玩,但許多父母卻讓他們接下來做其他練習,讓他們看不到玩的曙光,所以孩子們就想出了磨蹭的招數。如果告訴孩子:“就這些題,做完了你就自由安排。”任務適度,保證孩子會加快速度。多激勵,少催促。有些孩子做作業的確慢,但可能是作業的難度大,或者孩子已經養成了磨蹭的習慣,或者是智力有一定問題。如果是這些情況,父母越催,孩子越驚慌失措,反而更慢了。如果父母說:“你如果再快一
寶寶出生后,就在不斷地學習適應周圍的環境,這是艱難、漫長而又必須經歷的過程,因為寶寶最終要走入人群、走向社會。在孩子的所有情商技能中,與人相處、合作的能力與日后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密切相關。要想在群體生活中如魚得水,了解、熟悉社會和自身所處的環境,對它做出適當的反應,是一門必修課。從中,孩子能逐漸懂得如何把自己的、他人的期望和需要相協調?! W會說謝謝請對不起 每位父母都想讓自己的寶寶受人歡迎,那就從寶寶最初接觸外界做起,教給寶寶最基本的交往規則---謝謝、請、對不起。接受人家的禮物、得到他人的夸獎、受到別人的幫助,都要先說?quot;謝謝";要求別人為自己做事或幫忙,應先說"請",并采用征求的口吻:"請為我……好嗎?"對父母也不例外,不能是命令式的:"把杯子給我!";無意中碰倒了小朋友或損壞了他人的東西、給人造成了大大小小的麻煩,要向人道歉:
敲敲打打培養音樂智能游戲1/小小樂隊讓孩子用耳朵聽、用手敲打,認識不同質料的不同音色。適合年齡2-4歲準備道具:塑料罐、玻璃罐、鐵罐若干個,大紙箱一個、音樂、任何可以敲打的棒子。游戲說明: 1.爸爸媽媽敲著三種不同的罐子,讓孩子用耳多仔細聽聽罐子所發出來的聲音,然后再請小朋友閉 上眼睛,猜一猜是哪一個罐子的聲音?!?.請孩子站在中間,然后爸媽從遠處敲打其中一個罐子,請小朋友閉上眼睛指出聲音的方向?!?.讓小朋友用棒子敲打任何東西,包括門、窗、桌子等等,了解音色的不同?!?.用各種瓶瓶罐罐及大紙箱當成樂器,配上音樂,請孩子來一場即興的演奏。注意事項: 1.不要讓孩子敲打易碎物品,避免孩子受傷?!?.要適時給予孩子贊美,讓孩子更熱于嘗試。游戲2/我是音樂家 經由圖片的認知與學習,認識不同的樂器;并聽聽不同樂器發出的聲音,了解不同的樂器產生的不同聲音或音
一、語言能力: 寶寶的語言技巧在1~4歲間有爆炸性的發展,字匯從20個增加到數千個。1997年針對雙語學習的研究發現,在幼年時學習外語,大腦使用的機制和母語相同,若青春期之后才學外語,第二語的學習中心則已不同于母語?!?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員則發現,7~12歲間是學外語關鍵期,大腦的語言區域每年仍可成長20%,語言的理解力和字匯持續增加,因此是學習第二外語的好時機。13歲之后成長趨緩,學習外語難度隨之提高?!? 這莫非暗示昂貴的幼兒外語課程或學習工具能奏效,除非孩子能處在足夠的外語環境,如父母會在家里使用外語對話,否則難免事倍功半。但從上述結果看來,在小學課程里提供外語學習,成效將比讀中學以后開始理想?!? 二、數學能力: 新研究發現,大腦支持邏輯、數字和抽象推理的頂皮質區(parietal cortex),在7
1像鉛筆, 2像鴨子, 3像耳朵……雖然欣欣在20個月時就能把數字兒歌背得瑯瑯上口,可是在現實中卻常?;煜磺?。兩歲多時,欣欣天天拿著個廢棄的舊電話機滿屋亂跑,于是媽媽便在欣欣玩電話時,有意無意地重復一些數字的概念,并在相應的位置上重復按鍵。沒想到,兩三天下來,欣欣竟然能夠和所學的內容相對應了,差錯率基本為零。 稍大以后,欣欣顯然不再滿足于簡單的數字認知,為了提供欣欣更多的樂趣,媽媽開始和欣欣通過簡單的游戲,尋找一些特別的規律。 譬如橫排的數字都是連數、豎排的數字下一個比上一個總是多3、十字線和對角線的和都是15……每一次有了新的發現,欣欣總會表現出驕傲與興奮,而這種成功也刺激著她繼續努力地探索新的未知世界。 至于英文字母,因為平時甚少接觸,所以欣欣并不是非常熟悉。有一次,欣欣提出疑問,為什么
當把玩具交到孩子手中的時候,大部分孩子只是在剛開始時會加以愛惜,不到幾個月,原本漂漂亮亮的玩具,就變得支離破碎了,尤其已經懂得鉗子、螺絲起子用法的孩子,常會把玩具上的螺絲卸下來,將玩具“肢解”。而大人看到散落一地的“杰作”,心里自然會感到不舒服,就會嚴厲斥責孩子。 實際上孩子充滿了求知欲與好奇心,喜歡去探索了解周圍的一切事物。所以,喜歡破壞玩具的孩子,大多只是想知道玩具“肚子”里到底裝的是什么,才把它拆開來看看。 父母不要對孩子嚴厲斥責,可以要求孩子把玩具重新組裝,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父母應協助指點,但千萬不要完全代勞。這樣不僅使孩子知道玩具的內部構造,滿足了好奇心,鍛煉了動手動腦的能力,同時組裝玩具的辛苦,也會讓孩子養成愛惜東西的習慣。 孩子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與他的成長有關,父母千萬不要盲目禁止,使孩子變得縮手縮腳,應該讓他自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良好協調的家庭教育,對兒童的成長十分重要。在現實生活中,對孩子教育的不一致性,導致了許多后遺癥。 (1)造就了一個不知所措的兒童 父母教育目標、態度不一致,或者祖父母與父母之間教育態度不一致,最容易使孩子在不知所措中形成 “看臉色”的毛病。這種毛病延續下去,會導致他們人格發生問題,長大了,也會像一些成年人那樣靠眼色、臉色生活。其實這樣的人是很可悲的。他們缺少獨立性、自主意識,在察顏觀色中抉擇自已的行為。 (2)造就了“兩面派”的孩子 嚴父面前的“乖寶貝”,慈母面前的“混驢兒”,爺爺奶奶面前的“小祖宗”,老師面前的“小羔羊”,這就是“兩面派”孩子。 家庭所表現的不同態度。也在幼兒園或學校再現。某老師面前規規矩矩、一副安靜懂事的好學生面孔,在另一位老師面前是舞槍弄棒、無法制服的小野馬,這種 “雙重”的性格潛在著虛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