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父母要加強思想品德修養,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格力量,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起高大的形象。 能:父母要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才能,掌握真實本領。沒有真才實學的父母,很難讓孩子真正佩服。 嚴:父母要建立起融洽的親子關系。失度的愛,扭曲的愛,都會產生親子間的感情障礙。 尊: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權利、興趣愛好、自主選擇,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 信:父母要取信于孩子,對孩子要講真話,講實話,不要亂許愿,承諾要兌現。 和:父母之間的關系要和睦,對孩子的態度要和藹。要講民主,講平等。 寬:父母對孩子要寬容,要體諒。要允許孩子有缺點,給孩子自省改過的空間。 聽:父母要傾聽孩子的心聲,要與孩子多交流,時刻關心孩子的精神需求。 看:父母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孩子有了進步,要及時給予表揚、鼓勵,使孩子
一般來說,2歲的寶寶就該開始學習收拾玩具、自己的用品,整理自己的房間。最初只要寶寶參與“做”,不必在意寶寶干得怎樣;待寶寶逐漸建立起一種意識和習慣,他會自己干得很好。在此,媽媽的訓練方式是成敗的關鍵。 1.給玩具安家。在房間里辟出一塊靠墻的地方,當做孩子的玩具角。備一個玩具箱、小筐或玩具柜,柜子最好有一排抽屜,留有一小塊空地。告訴寶寶大的玩具放在箱子里、小的玩具放筐里或抽屜里,拼圖、桶裝拼插玩具或帶盒子的玩具可裝好放在空地一角。即便寶寶有自己的房間也要井井有條,不能讓玩具“天女散花”。 2.給寶寶做示范。讓寶寶收拾玩具前,媽媽應反復演示幾次給寶寶看,速度要慢一點,邊收拾邊說,比如:“積木坐回自己的小車吧”、“送玩具熊到沙發上歇一會兒”,加深寶寶的印象。順便問寶寶:“你想試一試嗎?”激發寶寶參與的興趣。 3.和寶寶一起做。利用寶寶
提問:pll2516 回答:潘潔(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兒童心理學專家) pll2516:我的寶寶1歲9個月了,搭積木是只會一層層搭,卻搭不起什么形狀,教她也不學,怎么辦?(15:24:32) 潘潔:這個時期的孩子就讓她自己玩,不必按照大人的要求去搭成一樣什么東西,教也是教不會的。(15:26:50) pll2516:我應該教她些什么能夠有益于她的智力開發呢?(15:28:37) 潘潔:讓她自己玩積木就有益,3歲以前的孩子是按照她自己的發展大綱來發展的,這個時候主要的要給她發展大肌肉運動,比如走、跑、跳、攀登,在智力發展方面主要是給她視覺、聽覺、運動覺的鍛煉。(15:29:19)
“逆向關懷”一詞來源于動物保護。 美國阿拉斯加國家動物園的鹿苑里,鹿群因不必為覓食而發愁,也不必為逃避敵害而窮于奔跑,因而很快就繁殖起來。然而在一度興旺之后,病弱殘疾者與日俱增,最后竟出現瀕臨絕種的危機。當地政府曾不惜斥巨資予以挽救,可惜一概無效。后來一位聰明的管理人員建議,把幾只兇殘的惡狠引進鹿苑,許多病、弱的鹿被捕殺了。幾年后,鹿的數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大大增加了。狼捕食了病弱者,又迫使鹿群為逃避狼害而重新拼命奔跑,從而使得留下來的鹿群體質日益健壯。后來,人們把這種奇特的動物“保護”方式稱為“逆向關懷”。 動物需要“
有個17歲男孩的媽媽說“我的孩子特別傻什么都不懂所以我必須替他洗衣服,替他打掃衛生,替他……”像這個媽媽一樣,不少父母總把孩子捧在自己的掌心里但孩子卻渴望擁有一片自己的天空,不喜歡家長強加在自己身上的關懷。 心理學專家周海宏博士認為,現在許多中國父母患上了“關懷強迫癥”。所謂“關懷強迫癥”,即一個人特別需要別人依賴自己,總是強行向別人提供他并不需要的關懷,從而使他不能獨立,并使雙方都進入特別痛苦的生活狀態中。“關懷強迫癥”是一種不健康的、對人際關系產生破壞作用的心理和行為,患上該癥的家長必須及時加以矯正,否則會讓孩子在精神上承受另類“棍棒”。 案例一:反感父母溺愛,初中生決意18歲后離家獨立生活 北京協和醫科大學最近對獨生子女的心理狀況進行調查,發現了這樣一個家庭教育失敗的典型案例:一個13歲的小男孩從小就被父母過度溺愛,
記憶是知識的寶庫,有了記憶,智力才能不斷發展,知識才能不斷積累。下面提供幾則有助于增強幼兒記憶力的游戲。 嬰兒寶寶的記憶小游戲 寶寶出生后兩三天就有一定的記憶能力,出生后6個月左右就出現了形象記憶。如何提高寶寶的記憶力呢? 游戲1:從哪兒開始 講有連續性的童話故事,每天講到哪兒,都讓他記住。第二天開始講時,可以先問問他:“昨天講到哪兒了?”長期這樣訓練,可以有效提升寶寶的記憶力。 游戲2:動物運動會 給每個小動物玩具編號,請寶寶記住。然后媽媽再將號碼拿起來,并把號碼弄亂,再讓寶寶給每個小動物把它們原來的號碼貼上,訓練寶寶把號碼和小動物一一對號入座。 游戲3:看圖記憶 讓寶寶看一張畫有好幾種動物的圖片,限定在一定時間內看完。一開始時間可以長些,逐漸縮短看的時間,將圖片拿走后,讓寶寶說出圖片上都有哪些
嬰兒在生活中,不能老是只同父母接觸,逐漸長大后,要同各種各樣的人接觸。因此,父母需要從幼小的時候開始為他與人接觸創造環境,這一點很重要。 一般孩子到了七、八個月左右開始認生,見了陌生人就哭。對此,母親不必擔心,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認生。同時,它象征著親子感情之深,自己的父母是不可缺少的存在。因此,作為父母看到嬰兒認生,應該感到高興。 處于認生時期的嬰兒見到陌生人就哭,真是一點辦法也沒有。而且偏偏世上有一種人,很容易引起孩子哭啼。同動物一樣,臉和臉過于貼近,眼睛和眼睛長時間的對視,都能嚇得孩子哭起來。若嬰兒哭得沒完,就換一個方向去抱,使他不面對那位生人,這也許對對方不太禮貌。同時還要慈祥地哄著他說:“不要怕,不要哭”、“怎么啦!沒有關系的。” 另一方面,嬰兒因認生而哭的時候,若能給人打個招呼,說:“對不起,這
性認同是兒童對性角色的自我體驗,而性角色則是性別的公開表現。3歲以前的幼兒已經開始對自己的性別進行認同了,但是在行為方面尚沒有明顯的男女區別。5歲是幼兒以自己性別角色適應社會的起始年齡。目前,幼兒園和小學教師多為女性。所以,家庭在培養男孩的陽剛之氣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幾點建議可供家長參考。 (1)帶孩子到戶外去游戲、去玩耍 父母親不管工作有多忙,都要盡可能地多和孩子接觸、玩耍,進行體能活動,尤其是父親。父親以“大朋友”的身份帶孩子到室外去、到大自然中去,和孩子踢皮球、打籃球、打雪仗、爬山遠足、玩捉迷藏、摔跤等游戲和活動,在活動中,兒童體會了冒險帶來的刺激、成功帶來的喜悅,而且躲閃能力、奔跑能力等體能也得到鍛煉。在游戲中,孩子身心愉悅,這是孩子成長中最積極的因素;在活動中,父子可能會遇到需要解決的各種問題,有時,需要做出快速決定,在解
孩子的新環境是指孩子新的生活環境,其中最主要的是幼兒園環境。從家庭的個體生活走向幼兒園的集體生活,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變化。由于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特別是接觸的對象不同,孩子會感到不習慣,不適應,產生怯生、恐懼的心理,出現哭鬧、逃跑、不肯吃飯、不肯午睡等現象。這種現象有時會持續一兩個星期甚至更長的時間。 怎樣才能讓孩子盡快地適應新的環境呢? 首先,需要做好孩子進入新環境的工作。 1、心理準備工作。入幼兒園前,不妨帶孩子先去幼
您愛孩子,這個我們都知道。可是有個人卻不一定知道,那就是孩子自己。 您為他把心都操碎了,這個我們也知道。可是孩子多數時候無動于衷,個別時候,甚至覺得您……挺煩的。 為什么會這樣?是孩子天生沒心沒肺?可孩子是您生的,您沒有遺傳這個給他啊。看來只剩下一個可能:您表達愛的方式方法不對頭! 向孩子傳達愛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變成孩子,設身處地,身臨其境,而不是總擺出父母架子,拿足父母作風。具體的做法,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布林莫爾學院父母中心的指導者哈麗雅特博士為父母準備了一張每日愛的檢查表: 1、告訴孩子“我愛你”。 2、通過溫和的觸覺來傳達對孩子的愛意。 3、關心孩子的行蹤,注意到他們什么時候回來和什么時候出去。 4、告訴孩子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 5、注意到孩子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
一位美國爸爸如是說: * 我會常常用又大又暖的毯子裹著女兒,帶她到庭園里,讓她坐在我的大腿上,我們一起觀賞月亮和星星,這對我們倆來說是最美好的時候。 * 我給我的每一個孩子都保存了一本他們四到九歲的日記。我讓他們知道,我是多么地愛他們。沒有這些記錄,他們的一些重要瞬間,美妙時刻將很容易遺忘,也靠著這日記,他們成長中的趣事、思想、乃至“惡作劇”都能如實地記錄下來。 * 記得在我還是小孩的時候,我的父親常雙手握住我的手,目光凝視著我,然后握我的手三次,好像對我說:“我愛你。”現在我也用同樣的方式,試著握住我女兒的手,女兒會用雙手回握我,我非常激動。 一位美國媽媽如是說: * 我是一個工作的婦女,每天不得不很早地離開家,我的小寶貝們很少能對我說“再見”。為了能讓他們知道我有多么地愛他們,每天早上離家前,我現行悄悄地進入他們的房間
不必生硬地照搬某個專家提出的育兒方法;或是書本上列出的所有條文,而是要根據寶寶的性格特點,靈活地采取因人而異的喂養與撫育方式。比如,有些寶寶吃東西時特別“斯文”,一頓飯要吃挺長時間。但只要寶寶既開心,又能健康地成長,父母就不必為此而擔心。 愛心和耐心是寶寶最需要的東西。均衡的營養能使寶寶成長得更好,但是要讓他們快樂地吃進食物,才能發揮食物的營養效果。因此,應該特別注意培養親密的親子關系。另外,不要因進食問題而責罵寶寶,強迫進食或“收買”孩子,比如作出多吃一口飯就給一粒糖的許諾。 不要讓寶寶看出父母對自己的吃飯問題特別關注,為一頓飯吃少點就表現出焦急萬分;而只要多吃一些,家人就會對自己百依百順。別當寶寶還小,他/她也會在家里“爭權奪利”,以吃飯來控制大人,滿足自己的要求。當寶寶吃飯的“成績”不太好時,最好不動聲色、泰然處之,讓寶
一份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大型網絡在線游戲,已經取代了過去咖啡館和商店等角色,成為兒童社交的手段之一,幫助孩子們和更多的朋友結識并交往。 此份研究由美國威斯康星以及伊利諾斯州立大學聯袂奉獻,主題針對“是否大型網絡在線游戲阻礙了孩子們的社交?”。 研究人員表示:“通過營造一個虛擬空間,大型在線游戲扮演了非正軌社交場合的角色。”當然,專家同時表示,“網絡游戲不會為孩子帶來太多的感情因素,因為他們會以更多的角度來看待世界和朋友,因此也能更為冷靜可觀的分析。” 實際上,電腦游戲對兒童的成長所能造成的影響,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有些人認為電腦游戲的出現,嚴重危害了孩子們的正常交往,讓他們習慣于躲在更為舒適的虛擬世界中,另一些則堅持,網絡游戲的出現可以幫助孩子們提高社交能力。 研究結果表明,網絡游戲確實可以為孩子們創造一個社交平臺,然而所能帶來的人與人
《新三字經》的開頭就說“人之初,如玉璞,性與情,俱可塑,若不教,行乃偏,教之道,德為先”。“德”就是好的品行、做人的法則。“德為先”就是要求家庭、學校、社會在培養孩子健康成長的過程中,把德育放在首位。 縱觀人的一生,主要應該做好兩件事:一是做人,二是處世。做不好人,怎去處世呢?所以,人在孩提時代,一定要受教育,學會如何做人,同時還要學習各種處世本領。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美好愿望,享受幸福人生。 在人際交往中,懂得“通情達理”是人格高尚的體現。要知道:在人生中,人格的力量是無價之寶,它會給人的一生帶來無窮的快樂和幸福。大凡人格高尚的人,想問題,辦事情,都懂得通情達理,因此人緣一定錯不了。“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人生一世,能贏得個好人緣非常重要。在一定意義上說,“好人緣”就是做人的一種資本。遠的不說,就我們身邊司空見慣的許多事理,就能說明問題:
教育大臣艾倫·約翰遜解釋說,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營養飲食的重要性。目前,肥胖已成為英國兒童的常見病癥之一。而飲食習慣不正確、快餐吃得太多是主要原因。英國的教育學家也指出,目前多數英國青年不懂得如何做飯,如果能在孩童時代就教會他們基本的烹飪技巧,肯定會終生受用。 筆者聯想到身邊那些隨處可見的小胖墩們。暑假期間,湖北省襄樊市中心醫院泌尿外科一下子擁入20多個15歲以下的中小學生,有的是因為包皮過長要做包皮手術,而更多的則是因為陰莖短小來醫院求治。 一位11歲的男孩,在他5歲時父母離異,一直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爺爺奶奶心疼孩子小小年紀就遠離父母,便由著孩子性子天天帶他去吃洋快餐。 也就在這一次次的進食洋快餐中,孩子的身體發生了變化:體重明顯高于同齡孩子
我試圖與兒子做朋友是從他的一個眼神開始的。那是他初二年級的時候,因一件小事,我拿出家長的威嚴對他訓斥。他與我爭辯了幾句,并說出自己的理由,看到我不以為然的樣子,他不說話,以敵視的眼光看著我。失落的同時,我下決心一定要改變我的家長作風。 允許兒子考零分 從此以后,我嘗試著無論什么事都站在兒子的角度去想一想。兒子有考試“恐懼癥”,一到考試,飯吃不香,覺睡不著。我就告訴他:“兒子,不就是考試嗎?有什么呀?前幾名能有幾個?還是中等的多,這次考試就當是平時做作業,好壞無所謂。”有時考前兒子會問我:“媽媽,你想讓我考多少分?”我總是微笑著說:“平時只要努力了,允許考零分。”沒想到從這件事,我們母子的關系就上了一個臺階。 有一天,兒子回到家里,神秘地告訴我說:“今天我們幾個同學在一起議論父母對自己的態度,好幾個同學都說想當你兒子呢!”我得意
家長們多數都有一種共識,虧什么也不能虧孩子,所以,只要是孩子吃的、用的、玩的,都要最好的,還要多多益善。“多多”就一定“益善”嗎?吃的不是,玩的也不是。 美國一項關于學齡前兒童教育計劃的研究結果顯示,給孩子過多的玩具或不適當的玩具會損害他們的認知能力,因為他們會在如此多的玩具面前顯得無所適從,無法集中精力玩一件。不僅如此,英國牛津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凱茜·茜爾娃在進行相關研究后也指出,那些玩具較少的孩子,由于父母與他們一起閱讀、唱歌和游戲的時間會相對更多,所以他們要比那些家境優越、玩具成山的同齡小朋友智力水平高。 對此結論,中國家庭教育學會理事、幸福泉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程淮也表示贊同。他說,如果玩具太多,就會刺激得孩子不知所措,只能像狗熊掰棒子一樣,掰一個、丟一個,玩一樣、扔一樣,
對于英語會話的發間,從小開始訓練是最好的。經過統計發同,到了初中和高中,愈是離年級學正確發間就愈困難。 小孩子們能將剛聽到的發間準確地模仿出來,而且孩子對反復做一件事也蠻熱衷的;另外,如果巧妙地在其他游戲中加進英語,利用孩子愛玩耍的特點,絕對能夠使他們對學習英語產生極大的興趣。 英語和漢語是完全不同的語系,換句話說,與一個一個的漢語單詞都有相對應的英語單詞。例如漢語中的貓,用英語來措則是“cat”,但學齡前的孩子并不用這種互相對應的記憶方法去記。當他看見貓時,會馬上發出“cat”的間,并不中介著漢語“貓”的這個詞,而是從英語單詞聯想到實物概念這一項。若在幼兒時加以訓練,也比較容易做得到。 另外“說順嘴”,也似乎公限于孩子。拿孩子和大人比較一下,大人絕大多數都不可能這樣。大人若腦子里明白了,就以為自己懂了,孩子們卻絕非如此。看英文文章時,用
1、讓孩子自己選擇 “選哪個呢?”“那個好嗎?挑你自己喜歡的吧!” 在餐廳點菜、買衣服、買鞋帽時,讓孩子從小就有發言和選擇的機會。母親不要一味地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這個味道不錯,吃這個吧!”“這個更可愛”“這件很適合你,買這件吧!”這樣,孩子會逐漸失去自己的主見。 2、作一個好的言論家,不如作孩子的好聽眾 母親切勿嘮嘮叨叨地對孩子說個沒完沒了,也不要過多地指責、命令孩子,最好讓孩子多說一會兒,自己做孩子的好聽眾。孩子在沉思時,不要催促,慢慢地聽孩子講下去。 3、談一些有關書籍和電視的話題 引導孩子把從書本上讀到的和從電視上看到的內容,有條理地講出來。 4、聽孩子將幼兒園發生的事情 讓孩子把在幼兒園里發生的事情講出來,母親在旁邊靜靜地傾聽。孩子在表達不清時,母親應從旁給予提示,引導孩子有條理地講下去。
獨生子女的現狀,造成了絕大多數家庭把幾乎所有的愛和關注給予了寶寶。沐浴在愛的海洋中,寶寶認為他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父母親人無原則的愛,客觀上造就了孩子的自私。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后具有同情心、愛心和責任心,就必須在嬰幼兒時期對孩子予以規范,讓他明白:盡管我小,但某些事也與我有關。 鼓勵孩子樂于助人 同情是對他人產生憐憫之心,并能夠理解他人感情的一種情感。樂于助人是孩子的天性,寶寶很小的時候就能表現出同情心。例如,當你的寶寶還是嬰兒時,他看到或聽到別的嬰兒啼哭,自己也會哭。稍大一點,他會為小朋友的疼痛而感到痛苦,試圖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幫助他人。3歲左右的寶寶能找到自己的方式,比如:菲菲看到林林哭,把自己的玩具塞到林林手里;林林毫無反應,菲菲小大人似地哄他:"我給你糖吃,你別哭了;要不我給你講小熊維尼的故事好嗎?"這個時候,父母應及時鼓勵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