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家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們對子女發展有著巨大影響力。父母心理健康狀況對孩子的影響已被國內外的一些研究所證實,但在父母各自對孩子的不同影響力中,孰大孰小的問題上還有爭議。 在我國,父親往往是一家之主,承擔著養家糊口、保護家人的重任;而母親則是慈愛的,操持家務,撫養子女,維持家庭正常運轉的角色。 由于這種角色上的差異,父母就很“默契”地將養育子女的任務做了分工:父親常與孩子游戲,教孩子學習,幫助孩子與外面世界打交道;母親主要負責孩子的飲食起居,日常生活的照顧。 通過與父親的交流,孩子學習到更多的責任、義務;在和母親的生活過程中,孩子將學會如何去關心、體貼他人。一個內心積極健康的父親對于孩子的社會適應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一個樂觀、慈愛的母親則對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有不可
恐懼:性格怯懦的孩子經常挨打,會產生嚴重的畏懼心理,表現出軟弱的順從意識,進而形成猥瑣、膽小怕事的性格等等,這樣的后果,將影響孩子的整個人生。 憎恨:孩子遭打的時候,沒有心里舒坦的。皮肉之苦,使他們產生怨恨、逆反、畏懼等心理。 自卑:每個孩子都有自尊,經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損害,產生自卑,極容易走上自暴自棄之路。 逃避:有的父母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事就打。為了逃避挨打,往往迫使孩子違心地說謊,瞞得過就瞞,騙得過就騙,因為騙過一次,就可減少一次皮肉之苦。 無助
“衣”行動,心感動 3月8日上午,由派克蘭帝公司發起并聯合中國社會工作者協會舉辦的大型公益活動“‘衣’行動,心感動——派克蘭帝童裝回收暨捐贈活動”在北京遠洋大廈正式啟動。 派克蘭帝童裝回收暨捐贈活動在京啟動 本次活動旨在呼吁大眾關注并幫助貧困兒童,得到了中國社會工作者協會兒童社會救助工作委員會、北京青年企業家協會以及眾多媒體的大力支持。在啟動儀式上,派克蘭帝公司向四川災區的小朋友捐贈了首批價值5萬元的春夏裝,并舉行了派克蘭帝直營經理、
吃橘子家長剝皮、上學書包由家長背、參加課外培訓由家長陪……這種“家長過分溺愛孩子、學生過度依賴家長”的現象像流行病一樣在很多家庭蔓延。在南京市一家以青少年為主要培訓對象的大型社會辦學點現場,有的孩子上課4次后竟不知道自己在哪個教室。 記者在現場做了統計,約90%的學生由家長護送到教學區門口,有的孩子甚至有多位家長護送;在參加培訓的學生中,自己背著書包的只有60%;在教學區門口,絕大多數家長能配合管理人員,讓孩子自己走進教學區、走向教室,但是不聽勸阻、強行闖關的家長大有人在。一位中年男子不顧管理人員苦口婆心的勸告,帶著自己上三年級的女兒沖過門崗,負責管理的老先生追上去希望他停下來,可該男子竟說“小孩弄不清教室在哪兒”。不少家長編出種種理由,幫孩子背著書包送到教室。上課鈴響過后,還有家長和學生陸續趕來,部分遲到的學生仍是不急不慢,家長卻聽之任之,
有的父母看到自己孩子太貪玩就有一股無名火,其實,貪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長應善于引導而不是強加制止。而且,玩耍與游戲是兒童學習的一條重要途徑,他們正是在游戲的過程中要逐步認識世界的,孩子玩是正當的事情。 玩的過程中,兒童要懂得遵守規則,要自己制定目標,選擇實現目標的辦法,按計劃一步步地接近成功……這樣就充分調動起了兒童的自主性,有利于從小鍛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另一方面,通過集體游戲,兒童同別人交往的能力、協調同別人關系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梢哉f,哪個孩子更會玩,哪個孩子的智力就可能發展得更好。
“媽媽,你幫我做……”孩子的依賴性有時令我們手足無措——幫他,就失去了鍛煉他的機會;不幫他,又怕他自己做不好。還是聽聽專家的意見吧,信不信,不堪寶貝依賴的媽媽們由此獲得的,將不僅僅是減負?! 椭⒆荧@得自足和自信,是每一個媽媽對孩子最重大的教育使命。換句話說,我們教育孩子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教會孩子如何度過難關,重新振作,而不再總是依賴于成年人。這意味著要授之以漁,將面對生活中的撲朔迷離的能力交給他?! ∽鳛橐粋€從事教育心理學25年的專家,73個孩子的母親,包括《別給我臉色看!》在內的數部教育學專著的作者,我發現以下幾個方法確實對開啟孩子的自我意識和主動精神意義非淺。事實上,孩子們并不需要我們越俎代庖,將他們從挫折和失意中拯救出來,或者為他們的受挫準備理由,孩子們自己能解決屬于他們的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用下面五個方法去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 教會
在家庭教育中,嘴巴緊叮孩子情況的這種現象,在家庭生活中特別普遍。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嘮叨首先是自己不相信自己的表現。嘮叨與培養孩子良好個性是相悖的。 父母怎樣避免在教育孩子時話太多呢? 1.感情要獨立,意志要堅強。比如說,規定孩子做好功課再開飯,一定要執行。要克制嘮叨。 ?。玻嗪秃⒆又v悄悄話。家庭語言的低聲調是母子關系和諧的一個因素,也有利于避免氣氛惡化,要叫孩子做什么事,可以用親切的語言在他的耳邊輕輕地告訴他。尤其對幼小的孩子,這既是命令,又是感情的信任?! 。常灰率露凇?
不少父母都會把孩子非??释玫降臇|西作為自己手上的“籌碼”,在教育孩子、訓練孩子行為、希望孩子達到要求時當作獎勵使用。有教育專家把這樣的教育方式稱作“交換教育”。 父母們使用的“籌碼”通常包括物質、活動和精神三方面。物質的,如孩子特別想吃的食品,特別想得到的玩具,某些父母還會使用錢作為獎勵物;活動的,如帶孩子去游樂園,允許孩子看電視、玩游戲機等等;精神的,如通過講道理,讓孩子知道自己做得對,對了就能得到贊賞、表揚、爸爸媽媽就高興等等。 不少3~4歲孩子的父母表示,很多時候使用“交換教育”的方式并不是有意識的,孩子的哭鬧或不聽話常常讓父母無計可施,而這個時候拿一些孩子非常希望得到的東西作為他不哭鬧、聽話的條件交換,通常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孩子在獎勵的刺激下,會馬上完成父母期望的事情;并且如果用作交換的獎勵需要孩子持續做一段時間才能得
在孩子的心目中,以下的家長是最可愛的。 1、孩子在場,父母不要吵架; 2、對每個孩子都要給予同樣的愛; 3、父母之間互相謙讓,相互諒解; 4、任何時候,父母都不要對孩子撒謊; 5、父母與孩子之間要保持親密無間的關系; &nbs
寶寶的性格發展與多種因素有關,你知道從玩玩具也可以看出寶寶的性格嗎? 孩子對玩具愛不釋手,似乎有多少也不能滿足他們。偏愛哪類玩具、怎樣玩耍,都能反映出孩子的心理狀態,與孩子的性格發展有一定的關系。 兒童的天性是玩。通過玩,孩子們感觸現實、認識世界,增長才智;而玩的時候是不能缺少玩具的。不同年齡的兒童心理發展水平不一,選擇玩具及玩法自然不同。 比如:嬰兒眼睛喜愛追逐色彩鮮亮的物品,手中搖動能發出響聲的玩具。1歲的孩子不僅看,還要動手去拿,那是想親自感覺一下物品,體會物品的質地、溫度。2——3歲時開始對能活動的玩具感興趣,似懂非懂之間什么都要摸摸。3歲以后的孩子更是喜歡自己動手擺弄玩具,擺弄甚至拆毀東西是因為他太好奇了。“這是怎么回事兒?我一定要弄明白?!庇谑?,便出現了在
原料和工具 舊信封、剪刀 玩法 將用過的信封橫剪成一個一個環,然后和孩子一起在環上畫自己喜歡的圖案和顏色,把它套在手腕上當手鐲。媽媽先做一個用來吸引孩子,等孩子感興趣了就放手讓他自己來做,不管他做得是否漂亮,媽媽都要給予他鼓勵。 游戲主旨 這是種多種感官配合的游戲,既有手的動作,又有顏色的感覺、圖案的設計等等,對發展孩子的右腦很有幫助。 提示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只是做各種各樣的右腦訓練,沒有配合語言文字等抽象符號的學習,他又會走向一個極端,那就是變成一個右腦人。比如一些從小就開始體操訓練的運動員,他也許能拿到世界冠軍,可是語言表達能力卻很差,不能寫也不能說,那當然也不是我們期望的。所以,除了要注重右腦開發,更重要的就是要注重左右腦協調的活動,讓孩子的大腦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在我們自己的童年時代,沒有人告訴我們如何處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憤怒情緒。我們受到的教育讓我們對自己的憤怒感到內疚,在表達憤怒時有一種罪惡感。我們相信憤怒是不好的,憤怒并不只是不好的行為,它還是一種重罪。 對待我們自己的孩子時,我們努力忍耐,事實上,忍得太久,遲早我們必然會爆發出來。我們擔心自己的怒氣會傷害孩子,所以我們忍著,就像一個潛泳者屏住呼吸一樣。但是在這兩種情況下,忍耐力都是相當有限的。 憤怒,就像普通的感冒一樣,是種周期性復發的麻煩。我們可能不喜歡它,但是我們無法忽略它。我們可能很了解它,但是無法阻止它的發生。憤怒發生后的后果和情形都是可以預見的,但是它看上去總是
快報訊(通訊員朱曉潔童晶晶)剛做媽媽30天的小月(化名),怎么也沒想到,兒子亮亮吃完奶進入“夢鄉”后,竟然再也沒有醒過來?! ⌒≡路驄D去年上半年從安徽來寧打工,昨天上午8點多鐘,小月給亮亮喂了奶,覺得很困,就帶著孩子睡覺了。一覺醒來已是10點多了,她以為身邊的亮亮還在“熟睡”,細看時,發現亮亮的腦袋蒙在被子下面,掀開被子一看,孩子臉色紫紺,嘴巴張著,沒有呼吸,她嚇了一身冷汗,拼命地又拍又喊,可是孩子一點反應都沒有。孩子爸爸也急了,兩人急急忙忙地把孩子送到了江北人民醫院搶救室。當醫生打開蓋在男嬰身上的小被子時,發現孩子已死亡?! 肮烙嬍潜蛔影褘雰航o悶死的,臨床上又叫蒙被綜合征。”醫院急診科醫生說,這樣的情況以前他們也碰到過,多數是嬰兒與大人合睡時,家長熟睡后無意間把被子蒙在了孩子頭上,造成嬰兒窒息。江北人民醫院兒科主任唐為紅介紹,1周歲以下的嬰兒不要
女兒已經四歲半了,天真可愛。今天和同事無意間聊起了孩子,我忽然有一種自卑的感覺。同事的女兒姍姍比我女兒大四天,現在,姍姍已經是個小才女了。她會讀寫將近100個漢字,20以內的加減法算得很流利,學習差的一年級小學生都比不過她。而且,她還參加了少年宮的舞蹈班和英語班,正在準備考級。了解到姍姍的情況,我才覺得自己在對女兒的教育上沒有費心思。長此以往,女兒會不會被我“耽誤”?于是我思考,孩子的童年最需要什么?是扎實的語文、數學知識,是定向的興趣愛好,還是廣泛的興趣加上無憂無慮的快樂?三者相比,我更傾向于第三種。孩子上了小學后,最主要的學習科目就是語文和數學,那時候,他們會在老師的教育下系統的學習語文、數學知識,這種學習,和同齡的孩子同步,便于看出他與同齡孩子的差異,如果他和其他的孩子一樣,能
古人經常提醒人們“辦什么事都要掌握火候,過火了就會適得其反,不如不辦?!边@就是人們常說的“過猶不及”。家庭教育中,如何把握分寸,防止“過猶不及”,應注意以下幾點: 1、營養過度: 攝入過多的超出身體需要的營養不但是浪費,而且對身體還會有害。 蛋白質和脂肪過多,除會影響消化功能外,還可造成肥胖癥,影響身心健康。 現代營養學研究發現,進食過飽后,大腦中被稱為“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的物質會明顯增多。這些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能使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和脂肪增多,促使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如果長期飽食的話,勢必導致腦動脈硬化,出現大腦早衰和智力減退等現象。 不吃早餐使人的血糖低于正常供給,對大腦的營養供應不足,久之對大腦有害。此外,早餐質量與智力發展也有密切聯系。據研究,一般吃高蛋白早餐的兒童在課堂上的最佳思維普遍相對延長,而食素的兒童情緒和
小劉:現在的小孩怎么就這么自私,你看看這個報道:蘇南某市一汪姓老太太在整理孫子昊昊的房間時,從他的床下清理出粘結在一起的糖果3斤多,霉變的餅干6盒,變質生蟲的巧克力糖40多袋,另外胚有方便面、健力寶,果奶、五味瓜籽等。據王老太太介紹,她的孫子在家吃東西,都是自己先吃后,才讓其他人吃;他喜歡吃的東西,即使吃不掉,也不讓別人吃,統統收藏起來。小彭:是啊,我曾聽說蘇北某鄉一幼兒園中班正在舉行“假如小朋友出現困難,我們怎么辦?”主題班會。老師問道:“如果小友沒有東西吃、沒有書看、沒有衣服穿、沒有玩具玩,我們怎么辦?”全班40名小朋友,主動舉手表示幫助的只有6人,占總數的15%;一直默默無語的有23人,占總數的57.5%。后來,老師提問了11名小朋友,問愿不愿意將他們自己的東西拿出來幫助別人,竟然沒有一個表示愿意。 據報道,某教育科研部門對北京、河北、四川
時機就是一切,寶寶的行為有他自定的韻律。前一秒他還在沖你笑,對著你手舞足蹈,后一秒他就當你是空氣了;或許他會把小手含在嘴里,保持發呆狀態30秒后,就變得活蹦亂跳,要你陪他玩。寶寶的行為是有起伏的,很難有持續性。 這種互動應由寶寶帶領爸媽來進行,一段時間后,爸媽就該設法延長互動的時間了。仔細觀察寶寶喜歡哪種玩法,然后設計各種變化吸引他的注意。你會發現寶寶滿臉的驚喜與期待。如果寶寶喜歡玩“媽媽在哪里”,那么媽媽可以變化著從不同的地方現身“在這里”,也可以控制(延長或縮短)讓寶寶等待的時間,寶寶就會有所期待,有新鮮感。 雖然爸媽要盡量讓寶寶享受親子互動的時刻,但切忌把寶寶累壞,他想停止,就該停止。也請觀察寶寶在什么時候會顯得比較不愿理睬你,當你一整天不在家,回來后會不會覺得寶寶對你冷漠了?你是得花一兩個小時哄他,他才會搭理你,還是只要花四五分鐘就可
我孩子比較笨,當著人面我會說他天資一般。我想任何父母都會這樣做。 人家孩子1歲多就會把不同形狀的積木對號入座,我兒子到2歲半才總算認全了所有的圖形。 3歲多的時候,有一天我因為工作上的事情,心里有些煩,叫孩子自己玩積木。我告訴他咪嘟熊長大了,夢幻島原來的房子住不下了,你去和“他”一起蓋個“蘑菇房”吧。于是,兒子很高興地自己玩去了,沒過幾分鐘,兒子在那廂大聲叫我:“媽媽,我不會!” 孩子一遇到難題,總說自己不會。 我心想,這需要改變一下了,給他一點自信。我拿了一塊硬紙板給他剪了一個獎牌,上面寫著“工程師”,還找來一截紅繩子綁在上面,又開始給他講我編的夢幻島故事,告訴他把夢幻島所有“島民”都叫來蓋房子,誰蓋得好,誰就是“工程師”。 孩子的房子一次次建起來,又一次次塌了。房子塌了,他沒有叫我,我也沒有去幫他。 一個月以后
小郭: 孩子真是越大越不聽話了。 小金: 怎么一大早就愁眉苦臉的? 小郭: 他最近越來越不愛學習。一聽說上學就愁眉苦臉,哪象小時侯?。∧菚r,他自己主動拿筆畫畫,還纏著我要聽故事。 小路: 你兒子好象有一點厭學情緒。 小金: 是不是跟你們大人的態度有關呢? 孩子產生厭學情緒,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但來自家庭的原因是無論如何存在的。家長要注意從自身開始檢討、改正。建議家長: 1、對孩子的學習在表揚鼓勵的基礎上,指出不足之處,與孩子共同學習,幫助孩子理解學習內容。 2、暫時忽略孩子的弱項,通過肯定孩子的強項,使孩子增強學習的信心。孩子在一方面取得好成績得到肯定后,總希望在別的方面也能取得進步。這樣,就會促使他主動彌補自己的短處。 3、培養孩子對學習活動本身的興趣,即激發孩子學習的動機。少以功利的“長遠”的目標來激勵孩子學習
蒙蒙犯懶的小故事 蒙蒙是一個長得虎頭虎腦的小男孩,但是從小到大喜靜不喜動,讓他跟小伙伴一起踢球,他說:“腳疼。”于是遠遠地看著別人還行,就是不愿意參與。平時出門在外喜歡爸爸媽媽抱著或者背著,喜歡坐車,走一會兒他就嫌累。可是有兩件事情讓爸爸很納悶,他發現兒子并非沒有運動能力,爸爸帶蒙蒙去他渴望已久的海南三亞,沒想到孩子在沙灘上跑了整整一天都不說累,體能相當充分。還有一次,一家三口去爬黃山,爸爸媽媽擔心孩子不愿意走路,準備坐纜車,蒙蒙卻不愿意,他竟然自己走完了全是山路的黃山??墒?,回家以后,兒子一切照舊,讓他走個平衡木都不愿意,更不用說跟爸爸媽媽一起跑跑步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怎么樣才能讓這個“懶”兒子喜歡運動鍛煉呢? 不少媽咪感到困惑,以前寶貝可勤快了,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現在寶貝長大了,反而變懶和學會耍賴了,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不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