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孩子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家里所有吃的玩的都人人有份,而不是只為他一個人準備。特別是家里的老人不要過于溺愛孩子,而是每個人都應共享。在生活中讓孩子學會分享,不是跟孩子講道理,而是讓孩子通過動畫、故事、繪本等方式慢慢明白分享的必要性。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讓孩子明白什么是分享。
當孩子出現分享行為時候,家長一定要及時接受,并給予鼓勵和表揚。例如:當孩子在吃一樣東西的時候,大人會問:可不可以給我吃一點啊。孩子同意分享后,大人不要說我不要你吃吧,這種做法會讓孩子以為大人不吃這些東西,以后更不會主動分享自己的食物。所以,如果孩子將東西分給你,你一定要高興地接受,并表揚孩子。因為家長的認真對待對于孩子來說是一種心里強化。分享后得到家長的表揚,孩子會更開心,從而更愿意將自己的東西分給別人。
孩子思維發展還不成熟,雖然想分享,但可能因為思考方式的限制不知道如何分享。因此,父母可以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教給孩子一些分享的技巧,例如:“我們現在只有一個蘋果,可是現在有兩個小朋友,該怎樣做呢?”我們可以讓孩子先思考,如果還不知道,可以告訴孩子:“我們可以將蘋果分成兩部分,這樣每個小朋友都可以到。”讓孩子在這種過程中慢慢學會分享技巧。
有人通過一些觀察發現,那些和父母保持親密鏈接的孩子更愿意分享,這可能是因為他們享受到了父母慷慨的愛,所以也愿意成為慷慨的人,另外,他們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則需要更少的移情對象,也就更加愿意分享。所以,想讓孩子分享,你無條件的愛和鏈接也是致關重要的。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