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媽媽總喜歡在飯桌上教育孩子,斥責孩子的過錯,對孩子絮叨一堆道理,其實,這個做法非常不好。既起不到教育效果,還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極不利于孩子的身體成長。
一、飯桌上訓孩子的危害
1.情緒壓抑,食欲不振
人的食欲,受心情的影響比較大,心情愉悅時,自然胃口比較好,吃得也多;心情壓抑時,便“食不甘味”,沒心思吃飯。這個簡單的道理,我們父母都懂,可是一旦到了孩子身上,我們卻往往忽略了這個問題!
很多家長平時工作都很忙,也沒有太多時間陪孩子,一天中也就吃飯的時候全家能聚在一起。家長們的本意是好的,想著能在輕松的進餐氛圍中教育一下孩子,可是,聊天的內容動不動就是“這次考多少分” “人家孩子怎么那么聽話” “你怎么一點都不懂事”……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怎么可能有吃飯的欲望呢? 而且時間一久,孩子就會把“吃飯”和“挨訓”聯系在一起,變得對吃飯比較排斥,嚴重者還會引發厭食。
2.消化不良,甚至引發危險
當孩子心情糟糕時,往往為了逃避壓抑的飯桌環境,草草吃幾口就離開了。這種情況下,孩子不能像平時那樣細嚼慢咽,甚至連口湯都不喝,肯定會影響正常消化。
有時候,家長訓斥得太嚴厲,直接就把孩子訓哭了。孩子一邊哭泣、抽噎著,一邊吃飯,會有被飯粒兒、蔬菜卡住的風險。
二、飯桌上到底該教什么
1.參與意識
飯前讓孩子去分發筷子、勺子,飯后讓孩子幫忙撤盤子、抹桌子……這些力所能及的小家務孩子完全可以勝任。
通過參與家務,慢慢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讓孩子知道:“家庭中的成員就要學會分擔,誰都沒權利隨便要求別人伺候自己!
2.進餐禮儀
一個孩子的家庭教養和人品,往往在餐桌上一覽無余。良好的進餐禮儀,對孩子的人際交往以及未來的成長發展都有莫大幫助。一個吃飯護食、滿盤子亂翻的孩子,往往比較自私、小氣,到哪都招人厭。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把基本的禮貌告訴孩子:主動幫長輩擺碗筷;等長輩入座自己再坐;不許把好吃的菜拉到自己跟前;夾菜的時候不許滿盤子亂翻;嘗過的東西不能再放回盤子里……
3.吃飯自理
孩子3、4歲的時候,基本就該自己吃飯了,給孩子一把小勺子,然后就不要過多地去干涉他了,吃什么、吃多少,都讓孩子自己決定。
當孩子不愿意再吃的時候,就放他一邊玩去吧,千萬別逼他多吃,或者端個碗在孩子后頭跟著喂。因為這樣既不容易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也不容易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很多青春期過度肥胖的孩子,往往跟此有關。
4.時間觀念
做任何事情都有時間限度,一頓飯,堅決不能讓孩子無限制地吃下去。一個從小吃飯磨磨蹭蹭的孩子,長大以后也容易遺留磨蹭、拖拉的毛病。
所以,吃飯的時候盡量關掉電視、手機,全家一塊專心地吃飯,講講開心的事,聊聊學校、公司的見聞,讓一頓飯氣氛輕松、時間適度。
三、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
1.表揚孩子,最好在飯前
既然孩子在準備吃飯的時候身心比較放松、愉悅,那就好好利用這段時間,想一些好玩的小游戲吧。比如,孩子今天回答問題的時候被老師表揚了,那么晚餐時間,就準備好幾個高腳杯,全家用飲料舉杯慶祝一下,并對孩子的努力提出表揚。
2.小道理,一起做家務時說
“身教勝于言傳”,生活中的很多小道理,光靠給孩子講,孩子是不會理解的,必須要在具體的行動中演示給孩子看,孩子才會理解深刻、記憶長久。 比如,你跟孩子一起遛狗時,可以趁機告訴孩子:“寶寶你看,小狗跟咱一塊出來多高興啊,它自己在家待了一天,肯定超級無聊、超級痛苦!小狗把你當成了最好的朋友,所以你要記得常陪它出來逛逛啊!”
3.批評的話,在孩子房間里說
在責罰孩子這個問題上,有句老話叫“當眾不責”,就是說:教育、責罰孩子時,不要當著大家的面,要照顧到孩子的自尊。孩子的內心敏感而脆弱,犯錯時當眾責罰,會極大地傷孩子的自尊,影響孩子的自信。
很多時候,孩子不愿意承認錯誤,往往是覺得比較丟人而已。所以,當孩子在犯錯時,把他叫到自己的房間里,態度冷靜、公平地跟孩子交流,你會發現孩子少了一些顧慮,更愿意打開心扉,向你說出自己的想法。
4.悄悄話,最好睡前說
孩子也有隱私,也有秘密,有些話總歸是不好意思說出口的。比如:孩子確實偷了同桌的橡皮,但實在是不敢承認;青春期的孩子身體發生了一些變化,而孩子自己難以啟齒……
有些秘密,讓孩子一直憋在心里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家長一旦有所察覺,就要盡力幫孩子解決、疏導,睡覺前便是最佳的時機,因為脫了衣服鉆進被窩的孩子,也便卸下了自己的心理防御,更容易跟家長說一些心中困擾。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