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發燒可以喝板藍根,相當于起到一個發燒補充水分的效果,但是板藍根本身并沒有降溫的效果。
具體分析:
板藍根是一種常用的中成藥,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但是沒有明顯的退燒作用。
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來的發燒,可以適當吃點板藍根,高熱不退時加用退熱藥。
如果是細菌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
兒科醫生表示,孩子發燒不超過38.5℃,建議只用物理降溫,但如超過38.5℃或孩子有驚厥史,要及時用退燒藥。父母最好選用對乙酰氨基酚(百服寧、泰諾林等)、布洛芬(美林等)這兩款兒科醫生使用最廣,臨床安全性較高的藥物。
1、前言說到的這兩類退燒藥雖然屬于兩種不同類型,但作用都是解熱鎮痛。服用時,需注意兩者劑型的差別:對乙酰氨基酚類的百服寧、泰諾林等有滴劑、口服液、咀嚼片三種劑型;布洛芬類的美林,對兒童只有滴劑和口服液兩種劑型。1歲之前的嬰兒,最好用滴劑,因為滴劑藥物濃度小、刺激性小。
2、在滴劑的用量上則要按體重選擇。一般6~11個月的嬰兒,對應體重為5.5~8公斤,用1滴管的退燒藥。12~23個月的嬰兒,體重在8.1~12公斤左右,吃1.5滴管。
3、2歲以上孩子,最好服用口服液的退燒藥。再大一點的孩子可用片劑,這種像餅干一樣的水果味咀嚼片,孩子不會拒絕服用。此外,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退燒藥,對患兒刺激性和副反應較大,吲哚美辛(消炎痛)類藥,對胃部刺激較大,不建議使用。
4、用藥過程中,家長要注意給孩子服用一類退燒藥的時間別太長,發燒超過兩天最好換用另一類藥。服用泰諾林和百服寧,一天不能超過4次,每次間隔最少4小時。
1、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
發現家里的小孩發燒后,先將室內的溫度調整到25--27℃左右。如果是夏天,可以將窗戶打開,讓空氣流通起來。
2、脫掉部分衣物
如果小孩發燒是出現全身冒汗的情況,家長需要將孩子身上過多的衣物脫掉,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散熱。
3、給孩子多喝水
小兒發燒后,身體會出汗,體內的水分會流失。此時多給孩子喝開水,既能防止孩子脫水也能促進孩子體內的血液循環,還能起到一定的降溫作用。
4、用溫水擦拭身體
用溫水給孩子進行擦浴,讓孩子的皮膚血管得到擴張,從而起到降溫的功效。
5、使用退燒貼或退燒藥
退燒貼能幫助人體快速散熱,但不適合小兒,如果孩子比較大,可以適當使用;退燒藥一般只在小兒發燒很嚴重的情況下才使用,但需要根據醫囑使用。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