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擴張在發病第3天即可出現,多數于3~6月內消退。發病第6天即可測得冠狀動脈瘤,第2~3周檢出率最高,第4周之后很少出現新的病變。冠狀動脈瘤的發生率為15~30%,臨床心肌炎的存在并不預示冠狀動脈受累。與冠狀動脈瘤有明確相關的一些危險因素包括發病年齡在1歲以內、男孩、持續發熱超過14天、貧血、白細胞總數在30×109/L以上、血沉超過100mm/h、C反應蛋白明顯升高,血漿白蛋白減低和發生體動脈瘤者。大多數冠狀動脈瘤呈自限性經過,多數于1~2年內自行消退。
關節炎或關節痛發生于川崎病急性期或亞急性期,也就是在川崎病恢復期間,會出現的情況,也是大小關節均可受累,約見于20%病例,隨病情好轉而痊愈。
肺血管炎在X線胸片顯示肺紋一增多或有片狀陰影,偶有發生肺梗塞。急性期可有尿道炎,尿沉渣可見白細胞增多及輕度蛋白尿。虹膜睫狀體炎較少見。約2%患者發生體動脈瘤,以腋、髂動脈多見。偶見指趾壞疽。
治療川崎病首先采用的藥是最便宜、最常用的老藥——阿司匹林。該藥的作用一方面是消炎,另一方面是防止血小板凝集和血栓形成,預防血管堵塞。早期用量要大,后期可用小劑量。療程要長,至少服2~3個月。一般可用腸溶片以減少阿司匹林對胃腸道的刺激。若經過超聲心動圖檢查已有冠狀動脈擴張或血管瘤形成,那就要一直服藥到病變消失為止。在服阿司匹林的同時,還可根據病情需要加服雙密達莫(舊稱潘生丁)和華法令(抗凝血藥),以加強抗血小板凝集和預防血管栓塞。
治療川崎病另一種有效藥是免疫球蛋白。用量要相當大,并要連用4天,可想而知費用就會相當昂貴,但是,效果是滿意的。在起病10天內靜脈滴注該藥,可使冠狀動脈病變的發生率顯著降低。
除上面介紹的治療方法外,患兒應注意休息好,尤其已有冠狀動脈病的患兒更須臥床休息,恢復期要避免體力活動。口腔、齒齦和咽喉腫痛難以進食的,應予靜脈輸液或給予流質飲食。
出院后家長要堅持帶孩子進行定期復查。已出現冠狀動脈改變的患兒一般要求1-3個月復查一次,冠狀動脈恢復正常后每半年復查一次,連續3次正常后改為3-5年后復查。
用X光檢查血管(在血管中注入造影劑),可以發現冠狀動脈中有無長瘤,長瘤的病例極少,而且大多數均可自然痊愈。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