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剛好卡在孩子的喉嚨里,短短不到十秒鐘女兒的嘴唇就開始變青,接著臉色發白同時暈死過去,把王女士嚇的也大哭起來。幸好王女士的丈夫平時喜歡學習一些急救方面的知識,他把女兒馬上翻過來,放在腿上用力拍大概1分鐘,她才慢慢睜開眼睛。 接著又把女寶馬上送到醫院,到醫院檢查后孩子已經沒什么事了,緩過勁兒來喊了一聲媽媽。這可真是把全家人也嚇得不輕,想想都后怕,所以呢,平時學習一些急救常識是很必要的。 日常生活中,寶寶吃東西難免會噎到,這個時候,父母千萬不要驚慌,可以一邊打急救電話,一邊先自己對孩子進行施救,那么常見的急救方法有哪些呢? 1.拍背部 對于大一點的意識仍清醒的孩子,可讓孩子站著或坐著,大人站在孩子的側邊,一只手扶著孩子的胸部,另一只手在孩子的背上連續拍打,6—8次即可,拍打要輕快有力。 對于意識不清醒的孩子,可像
熊寶媽看到了一個新聞,浙江紹興一個好奇心旺盛的3歲的寶寶,趁家長不注意時偷偷拔出了滴水觀音,見塊狀莖長得好玩,張口就咬,滴水觀音葉子上的汁有毒,這個孩子的嘴立馬全腫了。 家人發現后立即送往了醫院 救治后仍處于昏迷狀態 熊寶媽看到了這個新聞,特別的心痛 同樣作為媽媽,特別怕寶寶在家亂吃東西 熊寶媽總結了兒童吞入異物的幾大“殺手” 家長需特別要注意,讓寶寶遠離它們 ▼ 如何在家做好安全措施 預防寶寶誤食? 1把藥物放到寶寶翻不到的地方 ● 誤服藥物歸根結底的原因還是亂放,很多家庭都自備小藥箱,熊寶媽的親身經歷,因為家里姥姥每天都要吃藥,把藥放到嘴里喝口水咽進去的動作,就被寶寶學會了,有一天,在姥姥吃藥的同時,寶寶也用同樣的方式,咽了兩個硬幣
教你幾個小妙招 寶寶吐奶不再慌 癥狀一:吐奶塊 吐奶表現: 3個月內寶寶的胃呈水平位置,容易將奶存下。且胃的容量很小,寶寶出生后10余天胃內只能容納12兩奶,即使只是這12兩奶,要想在胃內排空大約也需要23小時,所以每隔3小時左右喂1次奶比較合理。如果喂奶過于頻繁,這必然影響下一餐的進奶量,或是引起胃部飽脹,上一餐吃進的乳汁還有部分存留在胃里,與胃酸結合,就有可能吐出奶塊。 解決方案: 采用控量奶流的喂奶姿勢 有的新媽媽喜歡躺著喂奶,采用這種面對面側臥哺乳的姿態式喂奶,會增大寶寶吐奶的可能性。抱著的話寶寶的身體是傾斜的,當寶寶的身體處于45度左右的傾斜狀態,胃的下口便相應有了一定的傾斜度,吸入的奶汁由于重力作用可部分流入小腸,使胃部分騰空。因此喂奶時可以把寶寶抱起來
吐奶是胃中食物被強而有力地排空,量比較多;溢奶是指食道或胃之內容物,不由自主地被逆流到口腔外,可能只是小寶寶打了一個嗝,導致少量奶液從嘴角溢出而已。 一般來說,輕微吐奶和溢奶,并沒有太大區別,也不用采取特別的治療方式。有時小寶寶感冒、生病,吐奶情況可能會比平時嚴重一點。不過隨著寶寶逐漸長大,這種情況將會明顯改善。 如果寶寶出現了嚴重的噴射性吐奶,有時奶液還會從鼻孔里流出來,就要盡快帶寶寶去醫院檢查了。 寶寶為什么吐奶 吐奶與寶寶的消化道、生理特點和喂養方法不當有關。嬰幼兒食管肌肉的張力較低,容易引起擴張,蠕動比較慢,故食物容易淤積。另外,嬰兒的胃不像大孩子和成人那樣垂向下方,而是呈水平位。胃容量小,存放食物少。由于這幾種因素的存在,即使在正常情況下,寶寶進食過多、吃奶后立即平臥,乳汁也容易經食管返至口腔,造成吐奶。 喂養不當的原因有: 1.喂奶
前幾天隔壁的王奶奶急匆匆來敲門,問有沒有煮熟的雞蛋,我拿了幾個生雞蛋說,“煮熟的沒有,生的您自己下鍋就行了”。“不行啊,來不及了,急用”。一細問才知道,原來王奶奶的大胖孫子,這陣子剛在學走路,剛才一不小心額頭給撞在了桌角,額頭上有個大腫包。按照老人家的做法,趕緊用熱雞蛋滾一滾能消腫,然后用衛生紙沾點油貼上。 我這一想象這個畫面,實在是很逗。 王奶奶又問,“要不你家有啥藥酒,我給壯壯用藥酒揉一揉,應該能好。免得他媽媽回來該說我沒照看好他”。 “王奶奶,我理解您心疼孩子。但這撞上跌傷,皮下出血,不能亂用方子,弄不好會越腫越大的。壯壯沒有出血,只是撞了個大包是吧?”得到肯定的答案,我從冰箱里拿出一個冰袋,囑咐王奶奶,用薄紗布裹冰袋按壓孩子撞到的地方,多按一會兒,就不會那么腫了。 要知道心媽冰箱里有一個常備的法寶就是---冰袋,但凡孩子磕磕碰碰,立馬冰敷一下,只要不
異物卡喉是常見的小兒意外事故之一,主要發生原因是小兒吃糖果不慎,或者在玩耍時吞入小的物品。發生這種情況是十分危險的,如不及時進行處理將危及孩子的生命。 急救專家介紹: 異物卡住喉部的自救互救共有三種方法: 1、頭低位,一手握拳拇指頂在上腹部劍突位,即肚臍的上方,另一手掌握住拳,向后、向上猛烈擠壓,動作要快,然后放松,可快速擠壓3次到5次。也可借助椅背、桌邊擠壓上腹部,然后放松。 2、救人者站在患兒背后,雙臂圍繞其腰部,用一手拳拇指頂在上腹部劍突位,另一手用掌按住拳頭,用力迅速擠壓,重復上述動作。 3、可以采取頭低足高的體位,用手掌適當用力在患兒后背雙肩胛骨內拍擊。 急救專家建議: 父母最好不要給孩子吃花生米、果凍、糖等小零食,如果孩子實在要吃,吃的時候注意不要發生打鬧、哭笑等情況。另外,在給孩子玩玩具時,先注意玩具上有
寶寶半夜摔下床的事家長應該都會碰到,對此該怎么處理,怎么確定寶寶沒有大礙呢,來看下吧。 寶寶半夜摔下床的緊急處理 如果寶寶摔倒時頭部著地,或摔得比較嚴重時,媽媽要趕快做以下檢查: 簡單檢查 檢查寶寶是否有意識; 檢查是否受傷,有沒有磕出腫包; 如果寶寶手腳不能動,一碰就疼得哭出來時,檢查是否骨折或脫臼。 緊急救護 當寶寶出現無意識、持續嘔吐、痙攣時,不要動寶寶,趕快撥打120,到救護車來之前讓寶寶保持平躺不動: 寶寶嘔吐時,臉朝側面躺著,避免嘔吐物堵塞氣管; 如果有傷口并出血,用碘酒和脫脂棉清潔傷口; 傷口較大時要用干凈毛巾按住傷口,然后送醫院; 如果有腫包,用濕毛巾或毛巾包裹冰塊冷敷一段時間。 后期觀察 寶寶摔得很厲害的話,當天不要洗澡,最好避免外出及戶外玩耍。等寶寶
在電視和網絡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人工呼吸,可是具體的方法,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尤其是媽媽們,你們知道怎樣對寶寶做人工呼吸嗎?是不是該學習下呢?今天就來學習下怎樣對寶寶進行人工呼吸吧。 提問:怎樣給寶寶做人工呼吸? 解答:患兒取仰臥位,即胸腹朝天,頸后部(不是頭后部)墊一軟枕,使其頭部盡量后仰。 救護人站在其頭部的一側,自己深吸一口氣,對著患兒的口(兩嘴要對緊不要漏氣)將氣吹入,造成吸氣。為使空氣不從鼻孔漏出,此時可用一手將其鼻孔捏住,在患兒胸壁擴張后,即停止吹氣,讓患兒胸壁自行回縮,呼出空氣。 這樣反復進行,每分鐘進行14~16次。
一到秋冬季節,醫院里感冒、發燒的孩子越來越多,其中不乏高熱驚厥的。小兒驚厥本是小兒常見急癥之一,但是看到孩子咬緊牙關、雙眼上翻、意識突然消失的樣子,能有哪一個父母不被嚇得魂飛魄散? 雖說小兒驚厥持續時間只有短短的3-5分鐘,但是對于驚恐萬分、不知所措的父母來說,真是比經歷一個世紀還長。 所以,今天Mommy決定跟各位辣媽奶爸們科普一下小兒驚厥以及小兒驚厥發生以后的家庭急救法,讓各位辣媽奶爸在面對小兒驚厥時不再像熱鍋上的螞蟻。 什么是小兒驚厥? 小兒驚厥其實是由大腦異常放電而引起的陣發性短暫肌肉抽搐,又分高熱驚厥和無熱驚厥。 高熱驚厥一般是由孩子高燒后引起,體溫超過38.5℃容易發作,而當體溫超過39.5℃時則容易引起嚴重的抽搐,常見于6個月-3歲的嬰幼兒。 無熱驚厥的誘因則比較多,例如尿毒癥、低
其實打電話給“120” 交代清楚以下5個事項是最關鍵的 ▼ 1. 時間 事件發生的時間 ▼ 2. 地點 傷病者所處的準確地點,以及周邊的地標 ▼ 3.人物 傷病者的人數 4. 事件 用最簡短的話概括事情, 最好能描述傷病員的主要傷病癥狀 ▼ 5. 聯系方式 留下報警者或現場聯系人的電話, 最好留2個哦! 是不是擔心記不住這5個要素?其實也不要緊,只要你撥打“120”,調度員會引導你說出上述5個要素的,你只要保持鎮靜地回答就行了。 還有哪些要注意的? 1、切勿驚慌、保持鎮靜、講話清晰。切
孩子愛玩愛鬧,家長在看護孩子時要格外的小心,稍不注意就有可能發生意外事故,如果寶寶不慎發生事故,出現了停止呼吸、失去知覺等現象時該如何急救呢? 家中必備的兒童急救用品 家中應該常備一些急救物品,如體溫表、碘酒、75%的酒精(用于皮膚消毒)、35%的酒精(用于物理降溫)、2%紅汞(紅藥水)退燒藥、創可貼、風油精、雙氧水、抗生素軟膏、醫用膠布、紗布、消毒紗墊、繃帶和三角巾、消毒棉球或棉簽、止血帶、剪子和鑷子等。 孩子失去知覺該怎么辦 當你輕輕地搖晃他的肩膀或把他抱起來的時候,孩子沒有反應,那他就是失去知覺了。他可能停止了呼吸,這意味著他大腦缺氧,心跳放慢或干脆就是停止了。你需要迅速地為孩子打開氣道,如果必要,把他弄醒。 叫救護車如有人幫你,請叫他或她去叫救護車。如果沒有人幫你,先把他弄醒一分鐘再去尋求幫助可能會挽救他的生命。當你叫救護車的時候,把孩子抱到電話
會爬會走的寶寶們難免磕磕碰碰,當頭部遭到撞擊時,嚴重可能腦震蕩,爸媽們該如何辨別與處理呢? 發生原因 寶寶睡覺時從床上摔落,即使寶寶當下沒有哭鬧,也不代表寶寶安然無恙;寶寶在玩耍的時候也有可能因為摔倒或者碰到家具,而導致頭部受到撞擊。 可能出現的癥狀 如果撞到頭之后立刻大哭,不久后恢復正常,通常不必太擔心,但要觀察寶寶是否有痙攣、半邊手腳無力、歪斜或是兩邊瞳孔不一樣大的情形,如果有,必須送醫診治;如果撞到頭之后不哭不鬧、臉色發青、頭痛還有嘔吐、痙攣現象,必須立刻送醫急救。 如何處理 1 在情急之下不要搖晃寶寶的身體。 2 撞傷、碰傷、夾傷時可在傷處采取冰敷,一次10分鐘,一天后改為熱敷,一天3次。 3 盡量不要在瘀青處搓揉,這樣反而會使皮下出血。若要使用藥物止痛,建議盡量以外用藥膏為主。 4 觀察是否有骨折,若有要立即就醫。當腫痛范
主要表現為:局部腫脹、皮下淤血、壓痛或有畸形,畸形處可觸到移位的骨折斷端,肩部下垂,上臂貼胸不敢活動,并用健手托扶患肘,以緩解疼痛。 兒童多是青枝骨折 兒童較為常見的情況是:青枝骨折。“青枝”兩個字是比喻——在植物的青嫩枝條中,常見到折而不斷的情況。 同樣的道理,在兒童的骨骼中由于含有較多有機物,外面包裹的骨外膜特別厚,因此具有很好的彈性和韌性,不容易折斷。 即使遭受暴力發生骨折時,就會出現與植物青枝一樣折而不斷的情況,骨科醫生把這種特殊的骨折稱之為青枝骨折。 這種情況的畸形多不明顯,且兒童常不能自訴疼痛部位,但寶寶的頭多向患側偏斜、頜部則轉向健側,這個特點就有助于臨床診斷。 兒童鎖骨骨折是否需要手術? 那么如此常見的骨折應該如何處理呢?恐怕很多家長第一時間都會帶孩子去成人
天災人禍,有時候意外來的就是這么猝不及防,但是如果能提前了解一些急救常識,我們就有可能在“白金”十分鐘內挽救生命,減少損失。 大量急救措施實踐證明:當傷病發生后,4分鐘內進行復蘇者,有一半能被救活;4~6分鐘開始進行復蘇者,僅10%可以救活;超過6分鐘者,存活率僅為4%;而10分鐘以上開始復蘇者,幾乎無存活可能。 所以說這“白金”10分鐘對生命起著決定性作用,為了寶寶和家人,媽媽們不妨學習一些家庭急救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救和救助能力,以備不時之需。 家庭藥箱必備 水性優碘藥水:用在傷口消毒。 生理鹽水:沖洗傷口用。 抗生素藥膏:具滅菌功效,但不適合用在較深的裂傷處。 繃帶、紗布:用來覆蓋、包扎傷口。 防水透氣貼膠:避免水碰到傷口。 棉花棒:沾
前不久在微博上看到國外一個小寶寶從自己的二層小床上翻身掉了下來,幸好旁邊的小哥哥眼疾手快,一個健步沖上前,接住了掉下來的寶寶,才免于意外。 嬰兒從嬰兒床上掉下來的案例不少,若孩子真的從床上掉了下來,媽媽們第一反應是什么?是不是立即上前托起孩子的身體,安撫寶寶情緒?但其實這個舉動是錯的,可遺憾的是目前有90%的母親都會這么做。 孩子翻下床,看到后的媽媽首先要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千萬不用馬上抱起孩子,因為可怕的不是出血的外傷,而是那些肉眼看不到的內傷。媽媽劇烈或突然地抱起寶寶,很可能會造成二次重傷,所以再次強調,孩子掉下床,一定不能立即抱起來! 等到媽媽自己冷靜下來后,再觀察寶寶的具體情況: ① 輕微出血、擦傷 寶寶掉下床后還會哇哇大哭,其實是好事,說明寶寶沒有傷到大腦,沒有嚴重到昏厥。媽媽處在寶寶身旁,用溫柔的語
當寶寶燙傷后,家長們一定要注意采用不同的緊急處理方式,因為寶寶的皮膚表層較成人脆弱,加上寶寶的體積小,因此在緊急處理上仍和大人有不同之處。下面我們就詳細的來看看,嬰幼兒燙傷之緊急處理方案: 沖:持續沖冷水20~30分鐘 請先將寶寶抱到水龍頭底下,用流動的冷水持續沖燙傷的部位連續達20~30分鐘。確保患部的肌膚完全冷卻。 脫:若患部與衣服沾粘 請勿強力撕開 在燙傷的部位確實沖冷水達20分鐘之后,請小心除去衣物;必要時可以剪刀剪開衣服,并暫時保留黏住的部分,并盡量避免將水泡弄破。 嬰幼兒燙傷之緊急處理方案 泡:燙傷面積大或1歲內幼兒勿長時間浸泡 避免失溫 在泡的動作中,嚴禁將患部泡在冰水中。因為冰水的溫度太低,浸泡在冰水中,反而可能會凍傷肌膚,造成寶寶發生失溫的危險。假使寶寶不慎被燙傷,大概只需浸泡10~15分鐘即可。 蓋:濕毛巾+干毛巾重疊
孩子的健康安全受到威脅有部分原因是父母的疏忽,如何讓這些威脅遠離孩子?家長在照顧孩子時就必須要小心謹慎,切不可因為自己的疏忽傷害了寶寶。下面,小編為您盤點威脅孩子生命的5大殺手。 威脅嬰幼兒生命的5大“殺手” 1歲的孩子開始說話、走路,事事好奇。當他開始探索世界時,危險也隨之靠近。根據10家醫院1到2歲嬰幼兒致傷就診案例,跌損、燒燙、貓狗抓咬、異物卡喉、誤服藥物成為給孩子帶來危險甚至危及生命的5大“殺手”。 如何最大限度避免孩子受到傷害?父母如何應對“危險的1歲”的“安全攻略”?原來,給孩子喂食、放洗澡水……都藏著學問。 殺手1 跌損傷 受傷原因: 剛學會走路下肢力量不夠強 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兒童保健主任傅桂英分析:
異物嗆入寶寶氣管怎么辦 首先應清除鼻腔內和口腔內的嘔吐物或食物殘渣,但不要試圖用手把氣管內的異物挖出來,建議試用下列手法誘導異物排除,同時盡可能盡早送專科醫院急救。 氣管被卡后急救有手法 當孩子發生異物嗆入氣管時,家長千萬別驚慌,首先應清除鼻腔內和口腔內的嘔吐物或食物殘渣,但不要試圖用手把氣管內的異物挖出來,建議試用下列手法誘導異物排除,同時盡可能盡早送專科醫院急救。 推壓腹部法:讓患兒坐著或站著,搶救者站其身后,用兩臂抱住患兒,一手握拳,大拇指向內放在患兒的臍與劍突的中點上,用另一手掌壓住拳頭,有節奏地使勁向上向內推壓,以促使橫膈抬起,壓迫肺底,讓肺內產生一股強大的氣流,使之從氣管內向外沖出,迫使異物隨氣流直達口腔,將其排出,但應注意不要按壓中線兩側。 拍打背法:立位急救時,搶救者站在兒童側后方,一手臂置于兒童胸部,圍扶兒童,另一手掌根在肩胛間區脊柱上給
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最近播出了一期電梯“咬人”的事故。原來為了便利而設計出來的扶手電梯,卻給兒童安全帶來很大隱患,甚至直接成為致命機器。 事實上,除了電梯,對兒童來說,生活中還隱藏著很多令人想不到的“殺手”。 全球兒童安全組織調查顯示:在中國,意外傷害已經成為1~14歲兒童的首要死因,平均每天近150名兒童因此喪生;調查還發現,超過60%的兒童傷害發生在家中,其中最多的是跌倒和墜落。 這個比例跟錢報記者從浙醫兒院了解到的情況一致。根據該院近些年的意外傷害接診數據分析,車禍、墜落最多;其次是誤食;燒燙傷排在第三位。這家醫院平均每個月門診就要收治30~40個墜落孩子,其中導致顱骨骨折、顱內出血等,急需要手術的,每個月也有十幾例。 看到這些數據,做父母的肯定很揪心。家是讓人安心的地方,但是對孩子來說,這是成人預設好的
寶寶發燒是很常見的疾病,寶寶高熱不退,家長心急如焚,寶寶發燒該如何是好呢?有什么方法可以快速退燒嗎? 寶寶一發燒,父母大多數都會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有些父母也知道孩子發燒了可以先物理降溫,可是家長往往缺乏信心,生怕“把孩子腦子燒壞了”,所以基本上都是立刻趕赴醫院打針輸液。其實,不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發燒,體溫都很少超過41℃,至于腦細胞所能耐受的高溫極限,可能必須到41.7℃,細胞蛋白質才會因高溫變質而造成不可恢復的損傷,也就是家長所擔心的“燒壞腦子”。因此,小寶寶發燒并不可怕,只要體溫在38.5℃以下,不必急著去醫院,但是由于小兒發熱的變化較成人更為迅速,熱勢劇增,常可引起喘促、昏迷、驚厥等,所以高于38.5℃時就應該迅速就醫了。 發燒的3個原因 中醫認為,由于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因此容易受到外邪的侵犯,很容易化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