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兒童性教育的主要場所,父母是兒童性教育的啟蒙老師。做父母要懂得如何向孩子進行教育。父母應把性教育貫穿在日常生活中去進行: 孩子出生后,無論性別如何,在取名、著裝、生活用品的選擇上都不應混淆,以免孩子從小對自己和他人形成性朦朧意識,從而影響孩子的性取向。期望孩子是父母所盼求的性別,或雙親偏愛男孩或女孩,或有意地把女孩扮男裝或將男孩扮女裝,均會影響孩子的性自認,導致后來性格和行為上的改變。 當孩子能聽懂言語時,父母應把性教育貫穿在日常生活中,如在洗澡、著裝、修整發型及玩具選擇等方面要有明確的性別區分。還可通過書報、畫冊、影視、講故事等去引導孩子觀察動物、植物的生長和繁殖,使孩子對生殖產生一種自然的認識,從而使他們接受大自然,熱愛人類,認識生命本質,使性自認得以完成。 自由探索自己的身體是健康性教育的良好開端。父母在家庭
美國阿拉斯加國家動物園的鹿苑里,鹿群因既不必為覓食而發愁,也不必為逃避敵害而窮于奔跑,因而很快就繁殖起來。然而在一度興旺之后,病弱殘疾者與日俱增,最后竟出現瀕臨絕種的危機,雖然政府曾不惜斥巨資予以搶救,可惜一概無效。后來一位聰明的管理人員建議把幾只兇殘的惡狼引進鹿苑,許多病弱的鹿被捕殺了。狼捕食了病弱者,又迫使鹿群為逃避狼害而重新拼命奔跑。從而使得留下來的鹿群體質日益健壯。后來,人們把這種奇特的動物“保護”方式稱為“逆向關懷”。 對于孩子,我們也應提倡這種“逆向關懷”。 親子之愛,人皆有之。望子成龍,將來在社會有所作為,也是人之常情。但許多家長不顧客觀實際,生活上對孩子有求必應,處處溺愛,使孩子成了養尊處優的“小皇帝”。這種方式極易造成孩子脆弱、依賴、攀比、消極、懶惰等不良心理,無益于孩子健康成長。因此,家庭教育必須補上重要的一課——適當
兒童遇事不肯動腦子是一種常見現象,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①智力因素:有些兒童雖然看起來不象是傻孩子,但其智力確有問題。兒童的智力水平不象一般疾病那樣具有無或有的概念,智力介于正常水平與低下之間有一個移行部位,心理學家稱這部分兒童為智力的邊緣狀態兒童。而智力處于邊緣狀態的兒童,往往給人一種貌似聰明,但不愛動腦筋的印象,很容易發生學習困難以及其他學習問題和其他心理障礙。對這類兒童應盡早到醫院進行智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檢查,盡早發現其智力問題。對這些兒童應積極引導他們發揮其非智力因素,并給予恰當的教育,防止學習困難的發生。②社會適應能力差:一些學習很好,社會交往能力差,遇事不愛動腦筋的兒童,在受溺愛的獨生子中比較常見。這是由于父母過分溺愛,過分保護,一切替孩子包辦代替,導
那天晚上,我正在電腦前忙著。3歲半的兒子?D?D一個人在床上玩。突然,我聽見一個令人十分震驚的聲音:“媽媽,我真想殺了我自己。” 這個聲音很細微,帶著一點沮喪,仿佛壓抑了許久之后的火山爆發。 我當時就覺得應該將手中的活兒擱一下,因為我知道:孩子的有些東西是不能等的。心理專家說過:“對早期心理問題的熟視無睹,引來的將是最終的不可收拾和后悔莫及。” 可是,究竟是什么問題,使一個3歲半的孩子說出如此傷心透頂的話?我開始反省自己。 疑問一:小家伙是不是寂寞了 這段時間,我一直趕著出版社的稿子,除了自己放松時逗兒子開心一下,其他時間幾乎全在電腦桌前。而?D?D的爸爸這段時間也工作繁忙,常常等我們第二天醒來才能見到他。 外婆每天把?D?D接回家后就忙著做飯,她吃完
2歲寶寶的注意力往往只能持續很短的時間,因此,父母們往往會感覺他的情緒波動非常大。這時的寶寶正在學著獨立,對他們而言,每一次成功都會為他們帶來無以倫比的快樂。當他完成一項新任務,比如:用蠟筆畫畫,做拼圖游戲,他會感到非常自豪。但當拼圖拼不好,或被阻止在墻上畫畫時,他又會表現出非常不滿和沮喪。 但對爸爸媽媽而言,最大的挑戰是既要幫助寶寶自立又要使他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特別是那些消極情緒。 挫折感:讓寶寶的情緒像在“蕩秋千” 盡管2歲寶寶已經開始有了語言表達能力,但與人交流的能力還是十分有限,常常不能很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寶寶生氣的原因,常常是因為大人不明白他的意思。 另外,2歲寶寶遇到自己不滿意的事情時自控能力往往比較差。當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時,感覺就像到了世界末日。當媽媽對他說不能做什么事時,他感到完全
孩子膽小怕生,見到陌生人就又哭又鬧,這可急壞了很多媽媽,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困擾呢? 洋洋最近特別認生,只要出去見了陌生人就躲得遠遠的。如果有人跟他打招呼,她就毫不領情地大哭起來,哭得人家不知所措。有人來家,洋洋一定哭鬧不休,直到把人哭走,就算把人哭走了,洋洋還能傷心地哭上十多分鐘。為這事,媽媽煩惱不已。 專家點評 “怕生”是寶寶社會性發展到一定程度的體現。它是寶寶感知、辨別和記憶能力、情緒和人際關系獲得發展的體現。 細心的媽媽會發現,寶寶在3-4個月時已能對媽媽做出反應,只要媽媽走近寶寶,他就會沖媽媽樂,以此表達自己快樂的情緒。當媽媽在屋里走動時,寶寶的目光就會追隨媽媽的身影移動,并表現出明顯的想要得到媽媽關注的表情。一旦媽媽不予理睬,寶寶就會哭鬧。如果發現媽媽不在視線內,寶寶也會以大聲哭鬧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
若以“男孩是攻擊性、女孩是情感豐富”兩分法來解讀孩子的行為,會有失準的時候。這是因為除了性別特征,孩子也會根據其內在感覺和行動狀況,而有不同的反應表現,往往因為被刻板的性別表現要求,而沒有表現出來,實際上男孩、女孩都有基本人性。 1?女孩也會動怒:這里指的動怒,是指對周圍事物有積極反應的情緒。由于女孩子被要求要“含蓄”,因此很多情感表現方式都有限制。雖說男孩比較容易動怒,但實際上只要拋開女孩的束縛,女孩子對自身的事物也會以積極的情緒來反映。 2?男孩也有情感表現:其實男孩也有自己感受到的感覺,會清楚表現在臉上或用語言來表達。只是和女孩比起來,會讓人覺得喜怒不形于色。 3?女孩也具攻擊性:一般來說,男孩在性向上比女孩子更常用身體行動來做出擊反應,然而女孩偶爾也有激烈的行為出現。 偶爾角色交換會比較好 孩子身上其實
畫外音 在商場的化妝品專柜旁,媽媽正在饒有興趣地挑選著,旁邊的女兒圍著專柜不停地跑,還喜歡動手摸摸展示的試用品,時不時還跟媽媽來一句:“我要買這個,我要……”終于,媽媽受不了女兒的糾纏,轉過頭去嚴肅地說道:“從現在開始,你不要一直亂跑,你再跑,旁邊的警衛就會把你抓走關起來!”小女孩看了看旁邊的警衛,連忙乖乖站好。 恐嚇語句,代代相傳 經過了多年的普及教育之后,現在科學教養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因此,上述場景目前恐怕已經不多見了。但是,不多見并不代表絕跡。說到底,這種嚇孩子的習慣還是來自古老的遺傳。即使現代父母日益重視和孩子的相處之道,但是在被孩子折磨得頭暈腦脹、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嚇孩子的話還是容易脫口而出。然而,總是拿警察、魔鬼來恐嚇孩子,讓孩子乖乖就范,雖能收到短期成效,卻絕非長久之計。 恐嚇的3大影響 幼童階段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時
目前,中國兒童的心理發展普遍存在著兩大缺陷:一是創造力低于計算能力,二是對長輩及他人的施愛行為反應遲鈍、冷淡,共情能力差。這是著名心理學家沈德立教授主持的“兒童心理與行為研究”課題中引人注目的結論。 沈德立說:“創造力與共情能力差作為共性問題出現,表明在少年兒童身心成長過程中,成人對兒童心理與行為的認知普遍存在誤區。長此以往,必將影響到國民素質的提升,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大量調查結果表明,目前中國成人對兒童心理與行為認知存在八個誤區:對于孩子,大人們“關注成功重于失敗,關注物質需求重于精神需求,關注學習結果重于學習過程,關注智力因素重于非智力因素,關注‘是什么’重于‘為什么’,關注外顯行為重于內隱心理,關注共性問題重于個性問題,關注單向說教重于雙向交流”。 沈德立認為,這八個誤區導致大人對孩子“愛”之愈深,孩子對大人“拒”之愈切。大人給
在過去,人們存在著一種舊觀念,認為孩子從出生后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是“沒有任何能力,什么都不會的”。現代科學的進步,特別是人腦與心理研究取得的大量的成果表明,人類生命的初期,就能對不同信息作出規則的反應。嬰兒不僅會適應環境的要求,而且會向外界環境提出自己的要求,在遇到環境中的問題時,主動探索環境,逐漸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嬰兒不是只能接受刺激的被動的“容器”,而是對環境的主動的“積極探索者”。 嬰兒在生命的頭一年里,身心發育成長是非常快的。他們的反應、感知覺、動作和情緒、情感等心理因素都飛快地發展。在情感方面已經明顯的表現出“情感共鳴”,嬰兒看到母親笑時也會以笑來回答,母親哭時也會隨之哭泣,當成人粗暴地限制他的行動或玩具被人奪走后,都會引起他的憤怒情感。這些特點和表現,說明嬰兒已經具備了接受教育的生理和心理基礎。不僅如此,我們在觀察和對比嬰兒所處的不同
對于流淚、抗議。但他那親愛的人還是再也不會同他在一起了。這不僅動搖了孩子認為自己有能力通過良好的愿望來影響事物的信心,而且使他感到自己無能從而產生憂慮,以致他有時會問:“媽媽,我長大會死嗎?”“你們將來死了,還會愛我嗎?”等等。 有些做父母的試圖保護自己的孩子,使其免受失去親人必然會有的痛苦和悲傷,如當死人的事發生時,不告訴孩子。 其實,喜、怒、哀、樂在家庭生活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產生,不應把孩子排斥在外。在失去親人(或寵物)之后,應讓孩子隨意表達自己的悲痛。當孩子能夠為生命和愛的終結悲哀時,他的仁愛之心會進一步加深,他的品質會變得高尚起來。 與孩子談論死亡之類的事情,最好不要使用婉轉的語言。如有人告訴一個5歲的孩子:“祖母到天國去了,成了天使。”這個孩子就祈禱,希望家中的人全都死去,好去當天使。父母要簡明、真實的告訴孩子:人死后不會再有痛苦,死去
1歲左右的寶寶經常會有這樣的舉動:總是試圖抓住你手中的物品,得到之后非常珍惜地“研究”一會兒,然后把它扔到地上,同時嘴里發出“嗯,嗯……”的叫聲,并伴隨著期盼著你給他撿起來的眼神。你撿起來之后,他又揮舞著小手企圖拿過來,拿到手之后,卻并不珍惜,再次扔到地板上,然后又期盼著你撿起來。就這樣——扔下去,撿起來,再扔下去,再撿起來…… 有些媽媽會被寶寶的這種“戲弄”行為所激怒,粗暴地抱走寶寶或者拿走物品,有的甚至抓起寶寶的小手打幾下,力度雖然不大,但生氣完全寫在臉上。寶寶的這種看似荒謬、重復的做法,實際上正是符合嬰兒身心發展規律的游戲,稱為自發游戲,而你對于嬰兒自發游戲的干預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寶寶的身心發展。 解析:寶寶為什么要扔東西 ·符合寶寶的心理發
受到傳統“重男輕女”及“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觀念影響,還是有部分的家庭會非常希望有個男孩傳宗接代,尤其是家中有上一代爸媽的家庭,對于下一代生男生女的事情更是十分在意,而一旦與期望不符,便很容易地給予了子女無形的壓力,嚴重者更會帶給子女教導孩子時的不良影響,而“異性打扮”便是可能表現出的一種偏差教養方式。 除了女孩被打扮成男孩的裝扮,有些家庭也會因為渴望生個女孩,而把男孩打扮成女孩的樣子,中國臺灣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黃雅芬醫師表示,如果爸媽只是偶爾給小孩作“異性打扮”,對小孩的性別認同,并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是如果爸媽讓家中女兒長期穿著男性衣服,或讓男孩子做女生打扮,便有可能會導致孩子產生性別認同混淆的問題,尤其是當孩子成長到了青春期,第二性征陸續出現時,更容易讓孩子的心理產生矛盾的困擾。
1.享受“不受限制”的快樂 為了讓孩子們能應付挑戰,家長常常用各種各樣的活動控制他們自己的時間表。但孩子需要帶著想象力盡情地玩耍,需要時間去抓昆蟲、打雪仗、看螞蟻搬家等。按照孩子自己的步伐去探索世界的活動,更能給他們帶來真正的快樂。 2.具體地表揚孩子 當孩子做好一件事或掌握了一種技能的時候,家長不要總是簡單地說“做得不錯”,而要具體地指出他們的成功,比如,“今天你給奶奶捶了背,真讓媽媽高興。”具體的表揚會讓孩子產生更大的滿足。 3.和孩子一起運動 和孩子一起騎車、一起打球……這些活動不但能增進孩子的健康,更能讓孩子笑口常開。好的身體狀況有利于讓兒童樹立正確的自我形象觀。 4.高興就大聲笑出來 笑出來,對家長和孩子的健康都有好處,這絲毫不會讓家長喪失威信。讓家中充滿笑聲,并經常給孩子一個擁抱,這些都是最好
為防止兒童“性早熟”的發生,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兒童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營養滋補劑,根據生理需要補充營養。 不要盲目吃些人參蜂皇漿甚至西洋參等。據報道,雞胚、人參、甘草、冬蟲夏草等都有引起兒童性早熟的可能。 2、社會、學校和家長都要重視避免不宜兒童的傳媒因素。 因為這些媒介因素可直接刺激兒童的大腦皮層活動,提前使兒童產生錯誤的性觀念。 3、防止誤服避孕藥所致的兒童假性性早熟。育齡母親應將避孕藥切實保管妥當。 4、家庭應給孩子創造適合兒童身心發展的教育環境。 讓孩子有充實豐富的生活內容,避免孩子以成人的衣著打扮,使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符合年齡特點,保持美好的童真。
問:我的女兒不愿上幼兒園,每天早上都要演一場“哭別”,從吃早飯時就開始央求“好媽媽,不上幼兒園好嗎?”時間到了,怎么也不肯出門。好容易出了門,還沒到幼兒園門口,眼淚就開始往下淌。下了車拖著我的腿不讓走,哭著不肯入園。如果逢到生病,需要在家休息,就會高興地說:“生病真好,可以不去幼兒園,我希望天天生病!”我覺得幼兒園挺好的,可孩子為什么不愿去呢? 答:從兒童心理的發展來看,孩子出生三個月以后到一周,雖然有了自我意識的萌芽,并開始逐漸脫離自閉期,但作為獨立人格的自我意識還沒產生,感覺運動機能尚未成熟。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一切方面都需要父母的幫助,是依賴性很強的年齡期。 等孩子過了一歲,能夠步行了,可以用言語進行簡單的交際了,于是,增強了與外界接觸的愿望。他們愿意走出房間,走出院子,擴大自己的生活空間,并與小伙伴一起玩耍,開始了家庭以外的社會
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孩子也不例外。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孩子的秘密發展的過程吧! 0~3歲:沒有秘密 3歲之前,孩子一直活在與父母等撫養者依賴、共生的世界里,總是把自己與別人的想法、體驗混在一起。他們尚未建立“自我”,因而也沒有秘密可言。 3~4歲:秘密萌芽 在3歲左右,孩子開始明確意識到自我和客觀世界的分離,逐漸學會用“我”來稱呼自己。他能意識到有些事情自己很清楚,而其他人卻并不知情,“這是只屬于我的東西”,于是秘密出現了,這是一個全新的天地,是他的內心世界。當然,這時的孩子對于要保守秘密還是公開秘密毫無意識。 4~5歲:感受秘密 這個時候,孩子開始隱約感覺到秘密的含義,但依然不了解它真正的內涵和本質,所以,只能說孩子發現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僅此而已。如果問一個5歲的孩子什么叫做秘密,他
兒童焦慮癥 兒童焦慮癥常見于學齡兒童,以女孩為多見。這類兒童常常因學習成績差,對陌生環境反應敏感,而擔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鬧不停,對老師的批評,同學的看法非常敏感,常常擔心被別人嘲笑,對尚未發生的情況。產生過分的關注,并伴有無根據的煩惱。對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顯得過分焦慮。 當急性焦慮癥發作時,患兒表現為過度煩躁,焦慮不安,伴睡眠不好,做惡夢,講夢話,食欲不振,心跳,氣促,出汗,尿頻,頭痛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的癥狀。患兒夜間往往不敢單獨睡,怕黑暗,常需要媽媽陪伴,常伴夜間遺尿。 兒童焦慮癥的病因 兒童焦慮癥與先天素質和后天環境因素有密切關系。這類孩子病關就有敏感,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又很強的性格特點,容易緊張,多慮。他們的家長也常有敏感、多慮的表現,而且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不當。 造成兒童焦慮癥的重要原因有: &nb
規律生活 洗完澡,媽媽會讀故事;睡覺前,媽媽會唱歌。每天一些事情都會在大致相同的時間,以大致相同的形式發生,什么事情一定會跟在另一件事之后,“可預見”和“固定”會讓寶寶有安全感,覺得有信心掌控的自己世界。生活混亂無序會讓寶寶產生焦慮。 讓寶寶帶領你 在玩耍中也能建立自信。陪玩時,要讓寶寶帶領你玩耍,陪他玩他有興趣的東西,這會讓寶寶有極大的動力學習相關的新技能。 自己解決問題 代勞是不能培養自信的。寶寶遇到困難時,特別是那些他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的事,爸媽要做的是鼓勵,可以通過不斷地提問,引導寶寶思考,從而解決問題。應對挫折是培養自信的黃金機會。
本報訊(記者蔣昕捷)一項由全國90萬個家庭填寫的母子雙向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家長的行為和孩子的愿望存在一些不符——幼兒、小學生最希望和父母做游戲、聊天,而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時更傾向于選擇看電視和讀書。 由全國婦聯中國家庭文化研究會、太陽石藥業主辦的第二屆“太陽石杯”智慧新媽媽&健康好娃娃評選活動專門就“母子溝通”進行了調查。從回收的90萬份有效問卷看,49%的幼兒和35%的小學生希望和父母在一起時,最好與他們做游戲,其次是聊天,選擇同父母在一起讀書或看電視的分別只占十幾個百分點。而相應的,在母親回答的問卷中,有32%的幼兒家長與孩子共處時會選擇與他一起看電視,有40%的小學生家長選擇和孩子一起讀書,選擇和孩子一起聊天的小學生家長僅占10%。 對此,負責調查評估的專家認為,生活在都市中的獨生子女容易產生孤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