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鄉的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咸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藥暈蛟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于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后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 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至今,我國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黃酒的習慣。
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中主要的成分是硫化砷,并且含有汞,屬于有毒物質。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的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雖然有毒的,但是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會用雄黃酒來治療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是可以祛毒解癢的。但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雄黃酒外用尚可,飲則有害,所以喝雄黃酒使必須要慎用。
1.吃粽子
全國人民都有一個共同的習俗,就是要在端午節吃粽子,這個習俗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狀有棱有角,內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
2.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3.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4.躲端午
時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云:“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5.戴百歲索
端午節揚州的孩子們穿戴上虎衫、虎兜、虎鞋,背著布老虎,鞋底還繡有“五毒”踩在腳下, 臉上涂著雄黃酒,額上有大人蘸雄黃、朱砂寫的一個“王”字,借助虎威來驅邪避惡;頸項和小手腕上戴著紅、黃、青、白、黑五色絲線“百歲索”,傳說代表陰陽五行的五色絲也能避邪驅惡。人們在衣襟上掛上一串五色絲纏繞的香袋,香袋里一般裝著配制的白芷、蒼術等芳香類中藥。
端午節為什么要喝雄黃酒這篇文章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喝雄黃酒雖然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但是科學證明雄黃酒確實對人體有害,大家可以用雄黃酒來驅驅蟲或者畫額,喝的話還是需要謹慎的哦!
還可以輸入140字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