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員令一:看清“火”
“火”從何來
人吃五谷雜糧,有喜、怒、哀、思、悲的情緒變化,受四季節氣影響,人體會發生相應變化,陰陽平衡則人體機能正常,陰陽失衡發生偏盛偏衰,就會產生疾病。
中醫認為人體“火”的主要來源分為外因和內因兩大類。
外因
主要是風、寒、暑、濕、燥,人體受自然界“火熱之邪”侵襲,這些進入人身體以后都可以化火。
內因
身體陽氣偏盛,或氣滯郁結日久,或熱病余熱未清,都會造成內熱,郁而化火。這是由人體的生理功能失調所引起。
生活中的“火源”
1、七情化火。喜、怒、憂、思、悲、恐、驚都可以化火,常見的是生氣、脾氣急躁、思慮過度導致“上火”。
2、飲食不當可以化火,比如過食辛辣食物、肉類等。
3、兒童、年輕人由于體質屬于陽性,“上火”的機遇更多。
4、天氣寒冷、傷風感冒、導致機體失調。
5、吃人參、當歸等滋補熱性藥材火氣大。
6、過于勞累、睡眠不足等都產生熱,熱達到頂點也就成為火。
“火種”有實有虛
實火
火之表現根據上火部位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
1、心有火:主要表現在舌,舌邊尖發紅、心煩意亂、多夢或睡不著覺、小便黃甚至有熱辣刺痛感、口渴。
2、肝有火:肝開竅于目,因此肝有火主要表現在眼睛,出現眼干、眼癢,結膜炎、眼屎分泌多,脾氣暴躁易沖動,自我感覺壓不住火,總想發脾氣,有時甚至有胸肋刺痛感。
3、脾有火:主要表現在口舌,舌苔黃膩、口苦口干,口唇生瘡,想大量飲水。
4、胃有火:主要表現在牙及牙齦,例如口臭、牙痛、牙齦紅腫、牙根發炎。另外,還有大便干燥的表現。
以上癥狀都屬實火,癥狀重,來勢猛。寶寶的“火”通常屬于實火,一般由于吃得過多,導致胃火發生,或穿得過多使寶寶生熱化火。
除此之外,感染性疾病如風熱感冒、各種炎癥如熱性肺炎、闌尾炎,都屬此類。發熱重,出汗多,發干,小便黃赤等是上述熱性疾病的共性,但都會隨著病情的好轉而迅速消失。
虛火
如果癥狀輕,時間長并伴手足心熱、潮熱盜汗、失眠多夢等屬虛火。老年人和身體瘦弱者多虛火。
動員令二:預防“火”
防止寶寶“上火”的飲食規則
從飲食的宜忌上講,“上火”的寶寶或容易“上火”的寶寶,要盡量避免食用以下食物。
還可以輸入140字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