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地球一小時今晚落下帷幕。全球150多個國家7000多個城市的地標性建筑按照時區順序次第熄燈,還原天空的顏色,用象征性的行動表示對地球的關注,對環保的支持。
21:30之后,地球一小時就結束了么?答案是沒有。因為,地球一小時只是一個開始,我們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超越一小時,全球在行動
在中國,所有承諾了要做綠V客的人們,要在自己選擇的那一天里行動起來,記得是每一周都要行動哦。
在俄羅斯,在收集到了10萬個公眾簽名之后,WWF俄羅斯的同事們還要把這些公眾意見提交給議會,為的是推動修改現有的森林法令,保護一片面積相當于兩個法國那么大的森林不要被濫砍濫伐。
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阿根廷,阿根廷野生動物基金會(FVSA)會把地球一小時期間公眾的呼聲帶到參議院,呼吁將Banco Burwood 建為該國最大的海洋保護區。
在烏干達,在接下來一年里,WWF計劃在2700公頃遭到破壞的森林里補充種植至少50萬棵本土樹種,這將是全球首片地球一小時森林。
新加坡利用地球一小時在國內發起了空調24度的宣傳,號召所有商場、建筑、家庭上調空調溫度。
印度、德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都把可再生能源的理念植入了地球一小時活動中,希望能借這個公眾參與度很高的平臺推動當地向可再生能源的轉型。在地球一小時最初發起的地方——悉尼市市長Clover Moore在當晚的講話中表達了向可再生能源轉型的決心,WWF澳大利亞則有一個更宏偉的目標——推動澳大利亞政府承諾在2030年前將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升至50%。
不僅僅是熄燈
“地球一小時不再是象征性的熄燈一小時,更是一種從地方到全球的行動力量,推動各地的人們為環境做出積極的改變。”地球一小時CEO、聯合創始人Andy Ridley 表示。
確實,2007年在悉尼發起地球一小時的時候,Andy和他的同事們希望借此引起200萬悉尼市民對氣候變化的關注。之后,隨著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臨近,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城市加入了這個活動。2011年之后,地球一小時的logo從60變成了60+,這個“+”號意味著地球一小時概念和內涵的延展——從氣候變化議題到可持續發展議題,從關燈一小時到采取環保行動。
今時今日,全球都面臨著共同的環境危機和氣候變化問題。雅加達的洪水,澳大利亞的大火,中國的霧霾,美國的桑迪颶風,無時無刻都在提醒著我們極端氣候、環境污染對個人、家庭、城市可能的傷害。我們需要行動。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