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不知道,孩子學習語言的基礎是模仿,因此,父母首先要多跟孩子說話,讓他們熟悉語言,才能讓孩子對語言保持高度的敏感,這是鍛煉孩子口語表達能力的最初級的步驟。
盡量尋找孩子感興趣的話題來和孩子探討,不要脫離孩子的認知范圍,孩子才能“說”出來。曾經(jīng)有個剛參加下作的初中教師,在上第一堂作文課時,出了《假如我當經(jīng)理》這個題目讓同學們寫,結(jié)果孩子們寫的沒有一篇令人滿意的。孩子們對“經(jīng)理。這個角色沒有—,點感性認識,怎么能寫好文章呢?不但孩子們,就連老師自己也不知道這個“經(jīng)理”應該怎么當。由此可見,讓孩子學會口語表達,就一定要調(diào)動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感到有話可說,讓孩子的思維充分地活躍起來,因為語言總是跟著思維在運轉(zhuǎn)。
多觀察各種事物,可以使孩子擴大眼界,增長知識,說話有內(nèi)容。在孩子觀察時,要引導他們看清楚對象,同時用語言給予指導。如告訴他們事務的名稱和特征,性質(zhì),用途及與人們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教給他們一些新的詞匯,教他們正確的發(fā)音,還可以向他們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們議論。這樣就會很自然地鍛煉孩戶的口語能力。
當孩子提出了對一件事情的理解的時候,不管孩子的想法正確與否,結(jié)果怎樣,家長都不要抹殺孩子的積極性,因為這是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意愿,重要的是讓他“說出來”,而不要在乎他說得“對不對”。
語言是在實踐過程中發(fā)展的。培養(yǎng)孩子的口語能力,必須讓他們多講多練。這里所說的多練,主要是指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講述自己的見聞,包括復述聽過的故事、講述圖書的內(nèi)容,編故事,在日常生活中同別人交談等。應該讓孩子根據(jù)自己的認識、掌握的詞匯和語法,創(chuàng)造性地組織語言。
1、家長要以身作則
成人的語言行為,直接影響幼兒語言的發(fā)展是不可否認的。因此建議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盡量學說普通話,努力做到發(fā)音準確、語言規(guī)范、用詞確切。在孩子面前更要如此,最好避免一些口語、臟話和成人語言等,以防孩子不知不覺中學會,對以后造成影響。
2、家長要多與孩子交流
家長平時要注意多于孩子進行溝通,在和孩子聊天的時候要求孩子不能干別的,要注視自己,集中精力,因為孩子接受信息的重要途徑就是傾聽,孩子要養(yǎng)成傾聽的習慣,多聽多積累,為自己的語言表達積累經(jīng)驗。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家長的目的是引導和激發(fā)孩子的興趣,激發(fā)孩子的興奮點,讓孩子搶著說。而且家長還要有足夠的耐心,因為語言的表達是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
3、經(jīng)常給孩子念書
一般情況下,孩子看書看畫報都是胡亂地翻翻,看一些皮毛的東西而已,看不懂更深刻的含義,再加上認識的字不多,理解起來更是有難度。所以,家長要養(yǎng)成這樣一個習慣:每天給孩子讀一會兒像童話故事、兒童讀物等等的書。尤其是在孩子睡覺前,因為這個時候最安靜了,容易聽進去。給孩子讀書不要怕孩子聽不懂即使他聽不懂他會記住一些東西,長此以往,孩子會積累許多詞匯,有時也會脫口而出。
4、豐富孩子生活的內(nèi)容
盡可能的要讓孩子多接觸社會生活,比如節(jié)假日帶孩子上公園、逛商場、書店等等,引導孩子觀察和思考,然后抓住時機來引導孩子講述所見所聞,所想所感,這樣,孩子對語言的理解會更深刻。
總之,孩子的性格和環(huán)境影響著表達能力,但是,家長只要耐心細致,有針對性地加以培養(yǎng)和鍛煉,孩子都會變得活潑可愛,語言表達能力會潛移默化的提高。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