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君
賓夕法尼亞大學教育學碩士,現居美國,任職于美國最大的早教機構之一的Bright Horizon,擁有扎實理論基礎和豐富實戰經驗。
常爸說
不管是隨父母留學、工作、移民,還是孩子自己做短暫的游學,出國讀幼兒園已經成為了越來越多孩子的經歷,而各種純英文式的幼兒園也如雨后春筍般,在國內很多大中型城市落地開花。
我們經常能聽到“把孩子扔到語言環境里,他們都能學得都很快”的說法和例子,但是,這中間要經歷怎樣一番過程?這些經歷和經驗又是否可以給尚未出國或未選擇純英語的國際幼兒園的家庭一些借鑒呢?
恰逢周三小馬當班日,這個話題請他來談,再合適不過了。文中很多地方都提到了當前備受認可的二語學習法,特別值得本土家長們參考。
在美國,大部分的幼兒園只使用英文,我們以一個來自中國的4-5歲不會英語的孩子為例,來看看他在異國他鄉會經歷怎樣一番并不簡單,但越來越有趣的語言學習過程。
憂傷的社交孤立期+語言障礙
有學者把這個階段稱為“雙盲階段”——語言社交兩茫茫。想跟別人交流,就要會說別人聽得懂的話,但想要會說,也需要有人教你,那你就又得先社交,不然也沒人知道你需要語言上的幫助。
剛來美國幼兒園的中國孩子,如果班級里有中國孩子,一定是先找中國孩子玩的,因為這會最大程度上減少他“雙盲”的概率。如果剛巧這個教室中沒有中國孩子,最大的可能是這個孩子依然使用自己的母語交流,只是漸漸地他會發現,自己說的話別人聽不懂,別人說的話自己也聽不懂,然后就陷入了淡淡的憂傷。
第二階段讓家長最焦慮的非語言交流期
當孩子發現自己的母語不給力的時候,他們開始放棄使用自己的語言,但并不會放棄交流。他們會使用很多非語言的技巧,比如哭,用手指點,或者模仿聲音。
每個孩子處在這一階段的時間長短不同,因此家長們往往都很擔心焦慮。經常有家長放學后問我,我們家孩子,和小朋友玩的還不錯,但他就是不肯說啊。這時我通常都會安慰他們說語言是需要等待的,等孩子過了這個非語言交流階段,自然會開口。
第三階段糾結的電報式語言
這個階段的特色,是中國孩子開始使用英語,但是語言短小精悍。我仔細觀察他們發現,孩子在上一個階段的后期,最常見的情況是自言自語。他們會特別留意同伴說了什么,并且看他們得到了一個什么樣的結果。然后自己“偷偷地”去學著重復,哪怕僅是其中某個單詞。當他們感覺準備完畢的時候,開始進入糾結狀態。
有一次很明顯地,我看到一個在班里沉默已久的小女孩想去問別人要玩具,但總是猶猶豫豫的樣子。我只是遠遠地觀察,沒有過去幫她或鼓勵她。大概5分鐘后,我就看到這個小女孩終于邁出一步,深吸一口氣,說出“I want”。她的美國同伴,很驚訝地看著她,其實當時我也很驚訝,因為之前從沒有聽她這么清晰地說過英語。然后她的小伙伴重復說:“You want this toy?” 那個女孩點點頭。于是小伙伴很大方地就把玩具給她了。有了這次的突破,小女孩開始更加大膽地使用這種電報式的語言,比如“help”, “No” 等等。
問小馬:就會蹦幾個單詞也值得高興?
有些家長看到這里也許有些郁悶,我花這么多錢讓孩子來全英語的環境里學,而他居然只學會了這幾個單詞?其實不然,我倒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也許這些詞匯本身不高級,但是孩子正在非常準確地使用它,同時用它增加自己的社交技能,這就很了不起。
每一次中國孩子說一兩個單詞,美國孩子都會自然而然地回饋一個整句以確認對方的意思。慢慢地,中國孩子就從一個單詞,變為了詞組,慢慢組成了短句。這個過程是在跟他人實實在在的互動中獲得的,而不是要通過專門的技能訓練,所以來得不光高效,又像我們學習母語一樣簡單、自然。
第四階段柳暗花漸明,開始有效使用新語言
大概再過2個月,中國孩子開始自己組織獨特的語言。雖然語法和結構上很多時候是錯的,但是并不影響他們表達。比如有孩子會說“I got a big”(我有一個大的)、“I do a ice-cream”(我做的冰淇淋)。這兩句話本身語法都不對,但在幼兒園里老師們都不會刻意去糾正。你需要看到孩子用這兩句話直接表達了自己的意思,并且同伴多半都能明白。
有學者認為,有效語言表達是一個“cumulative process”(遞進式)過程,當孩子不再“雙盲”,他們的社交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后,就會開始通過與同伴的不斷對話,來修正本身語言中的不足。再叫上閱讀量不斷的增加,對于句子結構的遷移能力也有所提升。慢慢第二語言交流就能接近本地化。
什么破壞了中國孩子的英語進步速度?
都說“欲速則不達”,不過,還是有一些容易被父母忽視的因素,影響了孩子第二語言的發展。比如,作為父母,你有沒有經常跟孩子說這樣的話:
1“他會說英語,你趕緊跟他聊聊!”美國幼兒園的Circle Time(做圈活動)時,老師和孩子們會圍成一個圈坐下來就某些時間做討論。如果有新的外國孩子加入,我們都盡量不會點他們回答問題,為的就是避免給他們帶來壓力,減慢他們的開口時間。只有在他們主動舉手之后才讓他們回答,而且不管他們說的怎么樣,都會給出最大的贊美。
我自己小時候就經歷過不開心的事,父母在街上看到外國人就拉著我說,“你快去和人家老外說說看,看你英語行不行!”這種行為,現在看來是家長本身的心理滿足,對于孩子的語言學習百害無一利。
2“快去啊,別人家都去了怎么就你不動啊!”社交和語言是分不開的,那些外向的孩子可以更快地掌握社交技巧,有了好朋友自然說英語的機會就多,語言能力提高就快。那內向型的孩子,應該怎么做呢?最錯誤的做法是去逼迫他外向,比如很多家長會說,“你去呀!人家都去了怎么就你怎么不去啊!”
一般在碰到不太愛說話的孩子時,我的做法就是給他讀書。我記得以前一個孩子對他媽媽說,“我說不出來,但我能看得懂啊!”觀察后發現,這些孩子總會有一些驚人的特長,比如積木搭得特別厲害。這些“內秀”也能幫助他們吸引來一些小伙伴,慢慢地交上更多朋友,這樣語言也自然不會是問題了。
不上美國幼兒園,一樣可以學好英語
在美國讀早期教育的時候,我們專門學過老師應該如何幫助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其中很多觀點也同樣適合中國的家長:
1建立一個習慣,讓孩子對一天的活動產生預期在英語為母語的環境中,孩子一開始是沒法聽懂語言的,如果老師一天的時間安排是重復、有規律的,那么孩子即使聽不懂,也能基本跟上大家的節奏。孩子對于一天活動的預期會大大降低他們的焦慮。
比如親子閱讀就被公認為是在家打造英語環境的最佳幫手這一,常爸之前推薦的《最適合幼兒英語啟蒙的20本繪本》就是很好的親子閱讀的素材。在給孩子讀書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把時間固定下來,每天都在同樣的時間里做這件事,即使他一開始沒法聽懂,也沒關系,至少能有個心理準備,慢慢接受并習慣。
2容許孩子“不說話”大部分的美國教室都會設置“安靜角”,如果孩子不想說話,可以靜靜地在那兒呆一會兒。可是對孩子來說,很多地方環境和人都沒有這么“友善”,比如我曾在國內體驗過一節英語培訓公開課,老師在點到某些孩子回答問題時,往往氣氛會變得尷尬。這時家長便著急了,甚至要走過去捅捅孩子“快,你快說啊!”讓人感覺好像是,如果孩子在課堂上少回答幾個問題,鍛煉和展示機會不如別人多,這一堂不菲的培訓費就算虧了。
這種心態是需要調整,語言這東西真不是能急于求成的。這樣高度施壓對一部分孩子是有效的,比如有的孩子課堂上想讓他保持安靜,把機會留給其他人都難,但對于一些不太放得開的孩子,就比如我小時候那樣內向的孩子,可能就會產生心理陰影。
從此開始討厭上這門語言,恐怕還只是最輕的后果,有孩子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并且出現焦慮和沮喪。如果你的孩子恰好是這種類型,可能就更適合寬松自由些的學習環境,而且說不定你自己在家給孩子讀讀繪本、聽聽音頻、看看動畫片,反而能讓他學到更多。
3想想你學英語時最需要什么美國的學校里會要求老師盡可能地提供第二語言家庭參與到學校的機會,比如中國家長就可以在教室里給所有的孩子用中文讀書。這樣的好處是讓美國孩子也體會到在語言聽不懂的情況下是一種什么樣的滋味,更有利于之后對于小伙伴的幫助。
雖然我們沒法照搬這樣的方法,但其中蘊含的心態我們是可以學習的。就好像你自己說英語也會有很多顧慮,因此在面對孩子學第二語言有情緒的時候,并不是責怪他們不努力,而是分享自己相同的感受以及接納他們的情緒。
參考文獻
Tabors, P. O. (1998). What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 need to know: Developing effective programs for linguistically and culturally diverse children and families. In Young Children.
今天分享了我在美國幼兒園里看到的中國孩子從0到1的外語學習過程,相信其中一些好的做法,也能讓身在國內的父母們有所借鑒,尊重二語發展的科學規律,不急不躁,我們也一樣可以培養出雙語寶寶。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