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不少地方還有毒蛇猛獸,傷害人和牲口,叫人們過不了日子。
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首領們都推薦鯀。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啦,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筑壩,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后,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率領天下群神趕走了興風作浪的水神共工。隨后叫一只大黑龜把息壤馱在背上,跟著自己。這息壤是一種神土,只要放在地上就會不斷生長,積成山堆。禹一路上用它填平深淵。應龍也在前面開路,用尾巴劃地。禹叫人民在應龍尾巴劃過的地方挖掘河道,把洪水引導到江海。到了桐柏山,禹又設法擒服水怪無支祁。那無支祁的形狀像猿猴,力氣卻勝過九只大象,整日橫蹦豎跳,沒一刻安靜,使得那地方總是刮風打雷。禹拿大鐵鎖鎖住無支祁的脖子,把他壓在龜山下面。
禹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多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當時,黃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龍門山。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擠得十分狹窄。奔騰東下的河水受到龍門山的阻擋,常常溢出河道,鬧起水災來。禹到了那里,觀察好地形,帶領人們開鑿龍門,把這座大山鑿開了一個大口子。這樣,河水就暢通無阻了。
禹經過13年的努力,終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后代的人都稱頌禹治水的功績,尊稱他是大禹。舜年老以后,也像堯一樣,物色繼承人。因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選禹。到舜一死,禹就繼任了部落聯盟首領。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績,提高了部落聯盟首領的威信和權力。傳說禹年老的時候,曾經到東方視察,并且在會稽山召集許多部落的首領。去朝見禹的人手里都拿著玉帛,儀式十分隆重。有一個叫做防風氏的部落首領,到會最晚。禹認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風氏斬了。這說明,那時候的禹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名符其實的國王了。禹原來有個助手叫做皋陶,曾經幫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兒子伯益也做過禹的助手。按照禪讓的制度,本來是應該讓伯益做禹的繼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貴族卻擁戴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位子。
這樣一來,氏族公社時期的部落聯盟的選舉制度正式被廢除,變為王位世襲的制度。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出現了。
故事點評:當個人利益與集體相沖突時,應該先保住大家的利益;當自己個人問題與集體問題相沖突時,應該先解決大家的問題,再解決個人問題。大禹這種公而忘私、把個人的一切獻身于為人民造福的事業之中的崇高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這個傳說也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勇敢、奉獻、堅毅不屈、萬眾一心戰勝困難的民族精神。
在草叢里,有一只三腿蛙。
誰也不知道三腿蛙因為什么少了一條腿,三腿蛙也從來不說,每天總是一邊唱著快樂的歌兒,一邊捕捉害蟲吃。
三腿蛙雖然只有三條腿,但是它的舌頭很長很靈活,所以從來不會餓肚子。
三腿蛙的歌聲很好聽,草叢居民們都愛聽,所以三腿蛙就更加愛唱歌了。
有一天晚上,三腿蛙正在唱著快樂的歌兒,捉著害蟲吃,突然聽見有誰在哭。
三腿蛙就蹦著尋聲找去,原來是一只小刺猬。
“小刺猬,你為什么哭啊?”三腿蛙問。
小刺猬一邊擦眼淚,一邊傷心地回答:“我的一條腿瘸了,再也不能跑啦!”
“是這樣呀!”三腿蛙指著自己對小刺猬微笑著說,“你看看我,才只有三條腿,可是這并不妨礙我尋找食物呀!”
“你說得很有道理!”小刺猬一瘸一拐地走到三腿蛙面前認真地說,“我們可以成為好朋友嗎?”
三腿蛙高興地蹦了幾下回答:“當然可以!”
小刺猬不再哭了,對三腿蛙說:“和你在一起,我覺得很開心!”
“真的嗎?太棒啦!”三腿蛙高興地對小刺猬說,“我給你唱一首快樂的歌吧,你會更加開心的!”
“好呀!”小刺猬高興地拍起手來。
三腿蛙開始唱起歌來,唱得那么響亮,那么有勁,小刺猬聽啊聽啊,臉上露出了微笑。
故事點評:小青蛙雖然三條腿,它忍受了別人的嘲笑,但這并不影響它去熱愛生活,去感受快樂。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總在意自己的鞋子不夠漂亮,世界上還有沒有腳的人。所以我們應該慶幸自己擁有的一切,你有什么理由不快樂呢?
附近所有的池塘都為魚鷹所涉足,魚塘和水池是它食宿的好地方,所以魚鷹的伙食一直很好。但隨著年事增高,精力衰退,原有的伙食水平難以為繼,每況愈下。這只魚鷹老眼昏花看不清水底,又無羅網捕魚,只好經常得忍受饑餓的煎熬。怎么辦呢?饑餓所迫,萬般無奈之中它想出了一個好計謀。魚鷹在池塘邊上看見一只蝦,便對它說:“我的好伙計,我有一個重要消息告訴大家:大禍將要降臨到你們頭上,一星期后這池塘的主人就要下網捕魚蝦了。”
蝦聞言急急忙忙向大家通報情況,一時間滿城風雨,一片驚慌。水族動物全跑了出來,聚在一起選派代表謁見這只水鳥。
“魚鷹大人,您這消息是打哪兒來的?您說的靠得住嗎?您有解救的辦法嗎?我們應該怎么辦才好呢?”
“換個地方。”魚鷹不容置疑地答道。
“可我們怎么換呢?”
“你們不用操心,我可以把你們逐個帶到我住處的附近,只有上帝才知道這條路,世界上沒有比這更隱蔽的地方了。這是一個自然生成的魚塘,一個歹毒的人類所不知道的去處。這個魚塘能使你們全體獲得新生。”
大家全都相信魚鷹的話,于是水族被一一帶到一塊人跡罕見的巖石底下,在這里,魚鷹這個偽君子把它們全都安置在一條狹長的水坑里,這里水淺見底,魚鷹要逮住它們那真是唾手可得,隨心所欲。
故事點評: 魚蝦用生命換來的教訓告訴我們:永遠不能相信吃人者的話,不要用生命去換取教訓。當然了,其實葬身于魚鷹腹中的魚蝦還不能算太多,既然人們也同樣把魚蝦的大部份都吃掉了,吃魚蝦的是誰又有什么關系呢?進人腹和進狼肚,都差不多,早一天或晚一日,我看區別也不大。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