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下面這些情況,哪個不讓做家長的頭痛欲裂? 動作慢,做事拖拉 經常丟三落四 寫作業慢 做題容易粗心做錯 聽課容易走神或者與同學說話 成績下降 …… 這些不良習慣一旦固定下來,后期再去調整是很困難的。所以,盡早重視起來很關鍵,如果孩子持續半年以上都有上述行為,就要進行有目的的鍛煉,把這種不好的行為遏制住,別讓其繼續惡化。 不想自家寶寶以后有這些不良習慣,趕緊學學以下這些方法。 如何判斷孩子是注意力不集中? 心理咨詢師常用「舒爾特注意力訓練表格」來判斷注意力集中的程度(見下表)。 舒爾特表格由 1 cm × 1 cm 的 25 個小格組成,在其中任意排列 1~25 個數字(每次可隨意變換組合),被測者邊用手指著數字邊
在子宮內的聽力發展 胎兒即使還在媽媽的子宮內,已經可以聽到聲音和音樂。事實上,以未出生胎兒的各種感官來做比較,聽力是發展得最完全的一個。從懷孕第十六周開始,胎兒已經能夠對接收到的聲音作出反應;而從第叁十周開始,他們的耳朵已經完全形成。胎兒偏愛一些低頻率的聲音,如媽媽的心跳聲、爸爸的聲音或沙灘的海浪聲。 若將手放在肚皮上輕輕移動,妳會感覺到胎兒會隨著這些舒緩的聲音而移動。相反地,高頻率和突然的聲音會令寶寶「跳」起來。 胎兒對于音樂亦會有所反應:當妳聽音樂時,他的心跳會改變,身體亦會開始移動。他們偏愛一些柔和的旋律,并特別喜歡鋼琴的聲音,不妨嘗試聴聽蕭邦的夜曲或是巴赫的序曲。 新生兒喜愛音樂的耳朵 由出生開始,寶寶對音樂已經很有反應。給寶寶再次聽那些妳在懷孕期間經常聽的音樂,他會輕易地認出這些是曾聽過的音樂,妳可看
下面是一位心理學媽媽的經驗,下面叫她木木媽吧。她可以將前一天老師恨得孩子咬牙切齒,扭轉到第二天老師撫摸孩子頭發百般憐愛,這媽媽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借鑒人家的經驗,能少走點兒彎路,學習一點心理學,能幫助各位爸媽更好地解決問題呢。 某天,木木趁爸媽沒留意,將一副太陽眼鏡帶回學校了。上課的時候,木木把太陽鏡拿出來放在臉上擠眉弄眼,弄得課堂上的其他小朋友哄堂大笑。老師很生氣,搶過木木的太陽鏡直接丟出窗外(課室剛好在1樓)。木木走出門剛撿回又被老師再次丟到窗外,一直這樣重復了4,5遍,到放學時,木木一直在座位上哭。 木木媽來接放學時,班里的小朋友爭先恐后跟她說事情的經過,如果自己的孩子被這樣對待,相信沒有哪個媽媽會不難過。她讓木木和其他同學到室外玩耍,自己在教室內等待老師。 沒多久老師來了,木木媽跟老師打了聲招呼,老師冷淡地回應:“我還有事呢。”
這個現象常被誤解。 比如有些爸爸會指責自己的另一半: “我陪孩子的時候不是蠻好的嗎,為什么他一到你面前就脾氣那么壞。是不是你太寵他了?” 這種指責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夫妻矛盾,還會讓做媽媽的無形中承擔不該有的壓力和委屈。 真相其實是這樣的。 小孩在2歲前后,自我意識進入了快速發展期。與此同時,孩子也逐步明白,媽媽并不總是他需要的時候就會在,他想要什么就應允。媽媽不是專門為了他而存在的。媽媽是另外一個人。早期的那種嬰兒式的全能感,一點點在孩子心里喪失;與媽媽完全共生(我和媽媽就是一個人)的關系,也在悄悄發生改變。 這個時候,孩子小小的“我”,處于這樣一個矛盾的情境中:前方是自由,背后是媽媽。 孩子需要往前走,這樣他才能長大。孩子也需要媽媽,那是他的心理食糧。于是,孩子內心的遲疑以及恐懼越來越多。世界太廣闊了。挑戰太多。孩子愈發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孤單。孩子的焦慮也日益濃重。盡管他獨立
先來看看為什么孩子會磨蹭拖拉? ▌孩子缺少時間觀念 由于孩子生活閱歷少,并不清楚3分鐘、1小時究竟代表了什么,對他們來說可能就是一個數字。所以往往時間到了,他們還沒意識到。 ▌大人不斷催促 孩子的專注力本來就不如成人,如果在孩子做前一件事時就催促他趕緊做下一件事,孩子的注意力反而會被分散,甚至在緊張之下不知道做什么,把手上的事情做得一團亂。 ▌不愿讓孩子接受拖拉的后果 當父母面對“孩子磨蹭”這個既定事實時,很自然地就做出了“催促孩子”、“為孩子代勞”這種選擇。于是,孩子從沒直接得到遲到的教訓,也從沒感覺到拖沓會帶來什么后果。 4個妙招讓孩子“勤快”起來 1讓孩子對時間產生緊迫感大人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從10開始倒數,也可以從3開始倒數。比如“睡覺倒計時開始了,你現
她知道自己把孩子善于發現、細心觀察的敏感而拍沒了嗎?她知道自己有可能扼殺掉一個天才嗎?或許每一個孩子都極有天賦,可惜沒有發現他們才能的父母。沒有伯樂的引導,只能“泯然眾人矣”。天才自然變得極為難得。 大衛是個3歲的男孩子,他比這個小女孩幸運太多,他不但擁有一個支持他的父親,還在父親的鼓勵與幫助下,給他心愛的小石子們賦予了新的生命和色彩,讓它們煥發出新的生機和魅力。 沒錯,大衛也很喜歡撿石子,尤其是沙灘上那些形態各異的石子。他把石子撿回來,擺出各種造型來。他的爸爸Sassi不愧為好爸爸,不但不阻止兒子,還啟發、引導兒子大膽想象,大膽創作。兒子的熱情被點燃,父子倆用一個又一個小石子創作出了一幅又一幅美麗的圖畫。 他們用石頭擺出的動物造型栩栩如生,充滿童趣。加上藍色的海洋背景,畫圖更有質感。 這些海底生物由大大小小的石子組成,無論是顏色,還是形狀搭配得都非常恰當。
專注的字面概念其實很簡單,它就是將我們從多個方向中解放出來,一次只將精力放在一件事上。 “Concentration is taking your mind off many things and putting it on one thing at a time.” 孩子們的專注力表現大多數體現在課上表現和行為方面,但是更深層次更深遠的影響,卻容易被爸媽忽視。 專注力決定一生的命運 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就不好,學習不好就考不上好大學,考不上好大學就沒有好工作,沒有好工作就找不到好對象,沒有好對象就沒有好婚姻,沒有好婚姻這輩子就毀啦! 到底有啥深層次的影響? 孩子上課不聽講、作業記不住 隱藏影響:對他人的尊重,影響社交能力 上課時,老師教了什么,講了什么,有的孩子聽得
不過,這次,到君心一橫, 為了防止世界被破壞, 為了守護宇宙的和平, 到君搞定了國旗之間的故事! 我們從歷史上第一面國旗: 丹麥國旗開始說起! long long ago,也就是公元1219年,丹麥國王率領軍隊向愛沙尼亞的異教徒征戰。在當年6月15日的一場戰斗中,丹麥軍隊陷入困境。突然,天上飄來一面帶有白色十字的紅旗,并且伴隨著一個響亮的聲音:“抓住這面旗幟就是勝利!” 在這面旗幟的鼓舞下,丹麥士兵們奮勇作戰,轉敗為勝!于是,白色十字紅旗就成為了丹麥王國的國旗,至今每年6月15日,丹麥都要慶祝“國旗日”! (這是國旗日當天,丹麥街頭) 在那個時候,丹麥王國在北歐可是超級大國。愛因斯坦爺爺就說過:以強者為師,才能夠超越強者打敗強者! 于是北歐諸國的國旗設計都好好地參考了一把丹麥國旗的設計!國旗上一定要有十字架!造成了如今下面這幅景象!
“在所有這些喧囂奔忙中,有些憂慮其實家長可以放手“ 臨床心理學家戴維·帕米特博士說(David J. Palmiter Jr.);他還是《工作父母和美滿家庭:10個策略幫助改變》一書的作者。他提出要忘記工作生活平衡的理念,那不存在。因為你們兩人都要工作而使孩子受到冷遇的擔憂?他說那也沒有證據支持。事實上,上班族父母所擔心的許多問題都不是什么大事,但是,他提出,培養心理彈性是不該忽略的大事。 心理彈性有多重要?它可能對健康有長期影響。發表于2016年2月1日的一項關于心臟的研究發現,心理彈性得分較低的年輕人有多40%的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得高血壓。所以你該如何教你的孩子有彈性,特別是當你時間有限的時候?不妨試試下面的技巧。 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管理好自己 不要只長按成績 當生活變得忙亂,父母往往會長按“跟孩子一起做的收益率最
兒子最近突然變得很頑皮,他開始在很多事情上和我“作對”,這讓我很頭疼。不過,有意思的是,性格偏內向不太有表情的他卻在近期笑聲不斷。比如他會把小玩偶放在頭頂,然后輕輕一搖頭,見它下落,隨后哈哈大笑。又比如,我讓他親親我,他偏不,而是故意跑去親外婆,然后回頭沖我大笑,我假裝生氣,他會更高興,繼續親外婆,繼而開懷大笑。再比如,我和他聊天,我每說一句,他就會說“是的”,重復無數次“是的”,樂此不疲。 我原來以為他只是開始學會了“自娛自樂”,直到偶然的機會看到了耶魯大學40年的研究成果:兩歲這一年,培養幽默感不可錯過;而兩歲半是幽默感的最佳培養時期。這才驚覺,原來這些大人眼中的“好玩”,是小孩幽默感的源泉,我真的差一點就忽略了。 幽默感會為孩子們排除許多緊張和困擾,會讓他魅力陡增,所以麻麻們要了解他們表達幽默的方式,我們一定要好好維護并且努力營造幽默的環境。那么孩子們的幽默行為有哪些呢?看看下面
如何預防將孩子性別典型化? 1、中立選擇玩具 玩具應該僅被看待成它是用來滿足孩子,并讓孩子開心的物品。沒有男生玩具、女生玩具這件事。你應該避免提供男生玩具或女生玩具。讓孩子自己選擇玩具,不要干涉孩子性別觀念。 2、使用中性贊美 避免使用漂亮或是優雅來形容女孩,同樣的,不要用英俊或強壯來形容男孩。這些形容詞強化了性別刻版印象,對孩子傳遞了一些信息。盡量使用中性的詞匯贊美孩子,如聰明。 3、非傳統的角色 不論是電影或是書籍都會有一些非傳統描繪男女角色的故事,你可以考慮讓孩子觀賞或是閱讀。這些非特定的描繪方式可以給孩子一些反向的思考方式,減少刻版印象。 4、中立選擇衣服 不要幫女孩挑粉紅,男孩挑藍色的衣服。讓孩子選擇他們想要穿的衣服。否則你有可能像是恃強凌弱,強迫孩子接受
朋友S家男寶,2歲9個月,剛進入一家私立幼兒園的緩適班。 頭兩天情緒還算穩定,第三天早上變得極為抵觸:“我不想去幼兒園,我不想去幼兒園!” S給孩子洗手時,發現手指破了一塊皮,才明白孩子洗手時為啥叫疼。 當媽的,最見不得孩子有一絲一毫委屈、疼痛。她一邊紅著眼圈一邊問孩子:“手上掉了一塊皮,怎么弄的?” 孩子說出口的話,讓她由心疼轉為氣憤:“哥哥咬的。” 養了快3年,自己不舍得動他一個指頭,卻生生被別的熊孩子欺負了。她給老師打電話,問怎么回事。 老師說:“他和別小朋友搶玩具,別的小朋友急了,動了嘴,我及時拉開了,還特意檢查了下,沒發現受傷。” 聽著老師像說吃飯睡覺那樣輕描淡寫,當媽的玻璃心碎了一地。 但幼兒園不得不送,再有這情況可怎么辦? 了解事實最重要 關心則亂。面對幼兒園這種不可避免的小意外,重要的是了解事實,讓孩子在“斗爭中”學會保護自己。 家長首先要做的是共情。
語言模仿是兒童語言敏感期的一個重要的開始。最早,兒童是對一個字或一個詞的模仿。經過一段時間后,孩子發現每一句話都有一個意思,所以孩子他們就會重復的地說一句話,甚至發現同樣的詞可以用在不同的地方使用,。甚至有的孩子還會糾正大人哪里說錯。 當孩子有了模仿語言的能力之后,接下來也會進入到讓家長比較頭疼的時期。那就是孩子開始發現語言是有力量的,所以因為孩子會常常說一些很難聽的含有詛咒的話,家長一聽到就反應越強烈,兒童感受到這些語言的力量,反而特別喜歡使用這類詞,常讓大人大吃一驚!所以但是當孩子進入到語言的詛咒時,家長千萬不要過于的反應激烈,因為通常幾個月后,這些語言就會過去了! ? 語言敏感期具體的時間和表現 在0——6歲階段,兒童處于語言敏感期。 但是言敏感期分為兩個階段,前語言期(0--1歲)和語言期(1--3歲)。寶寶咿咿呀呀地發音,就已經開始了他的語
? 麻麻不給我買零食上次麻麻帶我去超市買東西的時候,小西瓜看到了在幼兒園吃過的一種零食,小西瓜也想要買。 誰知道,小西瓜一和麻麻說要買這些吃的,麻麻就生氣的說“吃完這些你就不吃飯了,不準買。”麻麻都不給小西瓜解釋的機會,就直接拒絕了小西瓜的請求。 小西瓜明明很聽話都有乖乖吃飯,沒有亂吃零食。麻麻卻不給小西瓜解釋的機會就直接質疑我了,小西瓜真的好傷心。 ? 小西瓜哭了,麻麻更加生氣所以在超市里就忍不住哭了,因為小西瓜哭了,麻麻就更加生氣了。 她說:“你哭我也不會給你買的,你要是來超市要這樣的話,我以后就不帶你來超市了。”因為小西瓜的心里并不是這樣想的,但是又無法和麻麻說清楚,只能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最后麻麻說:“一直哭,別人都在看著你,丟臉死了,既然你要哭,那我們就不買東西回家吧!”然后就回家了
日前,在伊利方舟第五期兒童安全專題研討班上就出現這樣的一幕,學員、專家和志愿者從留守兒童到所有孩子的心理安全,爭論得火花四濺。不過,為了孩子安全,伊利方舟的愛心小船,不僅翻不了,反而讓所有人在爭論中看清方向,兩個“不要”成為大家的行動共識。這兩個 “不要”其實是“兒童心理健康”的兩個重要內容,值得所有的父母、家長和老師一起思考。 第一,不要過度解讀孩子。爭論源自留守兒童,卻又不限于留守兒童。43所學校50余名學員,通過伊利方舟“全息圖”評估校園安全隱患。結果顯示,學生身心健康特別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為普遍擔憂的焦點。不少學校的留守兒童占比超過1/3,個別學校甚至超過3/4。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留守兒童?到底何為留守兒童? 《國務院關于加強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文件中指出: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推進,一些地方農村勞動力為改善家庭經
小時候總以為媽媽是無所不能的,什么都不會的自己總覺得媽媽就是能拯救宇宙的超級英雄: “媽,我想吃你做的紅燒肉了。” “媽,我那件藍色裙子在哪兒呀?” “媽,我衣服扣子掉了,快救我!” 直到真正當了媽媽,才明白,媽媽的無所不能都是因為愛。 原來我的堅強因你而起 老公總說我嬌氣,甚至懷孕的時候,因為忍不了身體的不適反應我一度鬧著不要孩子了,那十個月真是我生命里最痛苦的經歷。直到寶寶順利降生,我像是剛和死神做過頑強搏斗一般疲憊,只見老公對我滿眼崇拜:“老婆你太偉大了!你就是我偶像!”我才忽然明白,媽媽的堅強,是因為對我滿滿的愛。 大廚養成其實暗藏“心機” 寶寶兩歲的時候,整天跑跑鬧鬧的不消停,飯也不好好吃,一會兒看不住就離開飯桌跑去玩兒了。為了讓寶寶好好吃飯,不挑食,我每天
正所謂閱讀影響孩子的一生,在閱讀中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和孩子互動,讓孩子體驗“讀”、“玩”、“發現”、“想象”等各種各樣的情境,米琪從一出生我就每天堅持帶她閱讀,在這過程中,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閱讀帶來的好處,不僅母女情感更加深厚,孩子對事物的理解和想象也更加開拓。讓我覺得這些年的堅持沒有白費。我也從此愛上了繪本和漫畫,經常自制繪本給陪孩子閱讀。以后可以教大家哦。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套培養孩子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的童書《寶寶的第一本躲貓貓游戲書》,也是我個人認為最為經典的一套啟蒙繪本。話不多說,進入主題,給大家解讀吧。 暢銷不衰的經典之作美國最大的少兒出版機構——學樂出版社評選為“100本最偉大的兒童書” 美國最受家長和寶寶歡迎的幼兒玩具書 連續14年雄踞美國亞馬遜童書總榜前100名,0-3歲童書第1名 美國銷售超過100萬冊,歐美父母首選的寶寶互動益智玩具書 這套書的第一輯自從2
親愛的朋友們也可以試著想一想,遇到下面這些情況,你會干涉孩子交友嗎? 情景一: 我女兒29個月了,有個39個月的女孩最近總來和她玩,她們在一起玩了幾天我發現那個女孩非常任性,還特別愛哭,小孩特別愛模仿,我怕我女兒也變成那樣,所以我不想讓她和那個女孩玩,但那女孩特別纏著我女兒,我怎么都躲不開她,我又怕過分阻止她們來往影響我女兒的社交能力,請問我該怎么辦? 情景二: 我的孩子4歲了,女孩,外向。我們平時教育的還可以,習慣也比較好。她喜歡交朋友,但是現在我感覺有的孩子缺點毛病特別多,和他們一起玩,怕其他孩子把不好的習慣傳染給她,這種擔心多余嗎?她該怎樣選朋友呢? 情景三: 我女兒已經讀三年級了。她很容易就跟其他小朋友變熟,在學校也有很多朋友。但是現在隨著孩子越來越大,我也漸漸有些擔心了,怕她在學校交一些可能比較調皮的朋友。想起自己小時候,我父母也經常跟我說,不要跟成績不好的玩。我當時
事實上情緒并沒有對錯,我們常常把情緒劃分成“正面”或者“負面”,只是代表情緒帶給我們的感受,是舒服或者不舒服。不舒服的負面情緒,會提醒孩子什么事情需要改變,這樣他才有機會去學習應對、處理的方式,學著改變自己的想法,改變目前的狀態。 負面情緒太多,對孩子有什么影響 孩子有情緒后,通常有兩種表現: 1.隨意發泄出來,傷害別人,最后導致別人排斥他,人際關系出現問題。 2.用生命力來壓抑情緒,導致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受到干擾。 就像其他任何生物一樣,人是跟著自己的生命本質去發展的,而原本所具備的生命力一定會提供足夠的能量,供他展現自己生命的本質。但如果情緒太多、內在干擾太多,生命力的消耗就會太多,這就意味著,孩子不能用他所有的生命力來學習、行動、跟人交往、調整自己、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不愿意和周圍人交流 這是讓很多家長頭痛的問題。這種情況背后的原因也有很多種,比較大的可能是孩子因為經常被批評、指責,變得不愿意說話。時間長了,孩子不再愿意和周圍的人交流,他會覺得盡量少說話可以減少甚至避免被批評的幾率。 非常“自大” 有一些非常“自大”的孩子,這些孩子常以自己的感覺為中心,控制欲強且喜歡爭論。什么東西都要占有,隨時都想證明點東西,像這樣的孩子,總是想吸引別人的注意,同樣也是缺乏自信的表現。 過分依賴人 有時候明明孩子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可他就是不愿意自己完成,非得依靠周圍的人來做。這類孩子經常擔心自己做得不好,不相信自己,找別人幫忙做肯定會比自己強。這多是因為以前孩子已經習慣家長給自己做好一切。 經常羨慕其他小朋友 總是看著其他小朋友的東西好,有漂亮的衣服、好玩的玩具。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