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
南方,除夕夜什么都能吃,有吃團圓飯的,有吃湯圓和年糕的。吃湯圓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陳志歲《湯圓》詩云:“年年冬至家家煮,一歲潛添曉得無?”
江浙一帶的老百姓過年喜歡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如果是炒年糕,上海人在調味品中,喜歡放一點糖。
北方除夕夜多包餃子吃,以諧音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全家人圍坐一桌包餃子,東聊西扯,也是一項很有情趣的集體勞動。與平時不同的是,人們會在個別餃子中包一枚錢幣,誰吃到了誰就會在新的一年里發財。
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飯,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南方,廣東、澳門等地區初二要吃開年飯,尤其是做生意的人。開年飯除了包括年夜飯必吃的好意頭菜肴之外,有些家庭會斬些燒肉,取紅皮赤壯,喻意健健康康;有些人會用生菜鋪金菇,喻意生“財”及“金錢滿地”等。
北方農諺有云:“初一餃子初二面”(北方初一和除夕都講究吃餃子),人們吃面圖的就是圖的是條條順,初二的面也非常有講究,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而且這面須為冷湯,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過,稱為冷湯。
吃魚
春節時候,一家人團圓吃年夜飯時,家家都要有一道全魚,意喻年年有余。
在我國的南方,魚通常是整個宴席的最后一道菜,大家并不是真正的去吃這一道菜,只是端上來擺擺樣子,象征意義更足,留到明年表示日子有富余。
北方大多沒有這些講究。不過商品流通越來越快,現在這些差異已經越來越小。
零食
瓜子,核桃,花生是北方人春節最常見的了,不管你去哪一家串門,進門第一眼看見的肯定就是這些。
堅果類的零食,同樣也深受南方人的喜愛,除此之外,各式各樣的糕點卻是必不可少的,春節會把糯米類的糕點擺滿一桌,恭候親朋好友來串門兒。
正月初五
北方初五有迎財神的講究,南方初五以派利是以求生意興隆。
北方把初五迎財神俗稱破五,要迎財神、趕五窮,“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
在北方一些地區的商家初五后店鋪開張要放鞭炮,稱為“鬼崩祟”,崩走往日的晦氣。而在南方,初五做生意的人要拜神開鋪,大派開工利是給員工。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