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我國長江中下游區域內出現的一段連陰雨天氣。此時,器物易霉,故亦稱“霉雨”,又值江南梅子黃熟之時,故亦稱“梅雨”或“黃梅雨”。
入梅:連續5日平均氣溫超過22℃,有4天為雨天才算是入梅;
出梅:反之,連續5天姘居氣溫超過30℃,且不下雨,就代表著出梅了。
所以梅雨季節出入梅也要看天氣情況,而沒有具體的時間設定。
梅雨開始的日子為“入梅”(或“立梅”),結束那天為“出梅”(或“斷梅”)。梅雨開始的時間,大致上緯度越高則時間越晚。臺灣地區大約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平均農歷每年4月中旬入梅,5月上旬出梅。但具體各地有所差異,浙江地區是農歷五月初入梅,具體是逢芒種后的第一個丙日入梅,小暑后第一個未日出梅。
長江中下游地區正常的梅雨約在6月中旬開始,7月中旬結束,也就是出現在“芒種”和“夏至”兩個節氣內。梅雨期長約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間。“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帶就北移到黃(河)、淮(河)流域,進而移到山東和華北一帶。長江流域由陰雨綿綿、高溫高濕的天氣開始轉為晴朗炎熱的盛夏。據統計,這種正常梅雨,大約占總數的一半左右。
不過,有的年份,梅雨開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會突然到來。在氣象上,通常把“芒種”以前開始的梅雨,統稱為“早梅雨”。早梅雨會帶來一些反常的現象。例如,由于在梅雨剛剛開始的一段時間內,靠近地面的大氣層里,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還是很頻繁的,因此,陰雨開始之后,氣溫還比較低,甚至有冷颼颼的感覺,農諺說:“吃了端午棕,還要凍三凍”就是這個意思;同時也沒有明顯的潮濕現象。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的農民,把這一段溫度比較低的黃梅雨稱為“冷水黃梅”。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