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有殺菌功能,口含一葉可除口臭,預防傳染病,并能用作防腐劑。
食用方法:
香口去臭:藿香洗凈,煎湯,時時噙漱。(<摘元方>)
藿香治小兒牙疳潰爛出膿血,口臭,嘴腫:土藿香,入枯礬少許為末,搽牙根上。(<滇南本草>)
藿香治冷露瘡爛:藿香葉、細茶等分。燒灰,油調涂葉上貼之。(<包會應驗方>)⑨治刀傷流血:土藿香、龍骨,少許為末,外敷。(<滇南本草>)
藿香配伍砂仁:藿香化濁止嘔;砂仁溫中行氣、安胎。二藥合用,有溫中理氣、止嘔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療妊娠惡阻或氣滯脘悶、胃納不佳者。
藿香治胎氣不安,氣不升降,嘔吐酸水:香附、藿香、甘草各二錢。為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調服之。(<圣惠方>)
藿香的食用部位一般為嫩莖葉,其嫩莖葉為野味之佳品。可涼拌、炒食、炸食,也可做粥。藿香亦可作為烹飪佐料或材料。因其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是一種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烹飪原料,故某些比較生僻的菜肴和民間小吃中利用其豐富口味,增加營養價值。
藿香是高鈣、高胡蘿卜素食品,每100g嫩葉含水分72g、蛋白質8.6g、脂肪1.7g、碳水化合物10g、胡蘿卜素6.38mg、維生素B1 0.1mg、維生素B20.38mg、尼克酸1.2mg、維生素C23mg、鈣580mg、磷104mg、鐵28.5mg、全草含芳香揮發油0.5%、油中主要為甲基胡椒酚(約占80%)、檸檬烯、α-蒎烯和β-蒎烯、對傘花烴、芳樟醇、I-丁香烯等,對多種致病性真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芳香揮發油是制造多種中成藥的原料。
不過要注意的是,藿香食用有一定的禁忌:
①《本草經疏》:"陰虛火旺,胃弱欲嘔及胃熱作嘔,中焦火盛熱極,溫病熱病,陽明胃家邪實作嘔作脹,法并禁用。"
②《本經逢原》:"其莖能耗氣,用者審之。"
藿香正氣水為傳統中成藥,過去有丸劑,現在又有軟膠囊。主要成分為藿香、茯苓、大腹皮、紫蘇葉、白芷、橘皮、桔梗、白術、厚樸(姜炙)、法半夏、甘草等。功能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用于外感風寒、內傷濕滯,頭痛昏重、皖腹脹痛、嘔吐泄瀉等病癥。近年,通過臨床實踐,發現了它的外用新功效,尤以皮膚科疾病療效極為顯著。
1.頭癬、手足癬、灰指甲
現代醫學認為皮膚癬、灰指甲是皮膚癬菌感染引起,而藿香、紫蘇、白芷、桔梗分別對多種致病真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故而在臨床中治療頭癬、手足癬、灰指甲有較好的療效。用藿香正氣水涂擦患處,每日1-2次,有條件每日多擦幾次。
2.癤
中醫一般分為暑癤和多發性癤病,認為是內郁濕熱、血熱或外受風熱暑邪而成,現代醫學認為是葡萄球菌感染所致。而方中的紫蘇等成分有抑制葡萄球菌的作用,方中藿香芳香化濕;白芷發表、祛風、勝濕,故能散郁除濕治療癤及癤病。用法是,用棉簽蘸藿香正氣水一日多次涂擦患部。
3.白癜風
中醫認為是風濕兩邪侵入毛孔,以致氣血癌滯、毛竅閉塞而成。而藿香正氣水有芳香通竅、促使氣行的作用。氣歸血帥,氣行則血行,血行則瘀散。其用法是,每日用凈布蘸藿香正氣水涂擦患部,微微用力,反復蘸擦至皮膚微紅為度,一日2次。
4.外陰瘙癢
因藿香正氣水是由抗多種致病菌和殺滴蟲的藿香、紫蘇、白芷、生姜等藥組成,故治療外陰痞癢有較好的療效。用法是以藿香正氣水1克:50克兌涼開水清洗外陰,男女皆可用。不但有止癢療效,而且有一種清爽感。因此,藿香正氣水的稀釋液也可以充作性器官的保健清洗劑。
5.外痔
每次用藿香正氣水2支加涼開水1000毫升,以藥棉擦洗,每日2次。在炎癥期發作時有消炎止痛、促使萎縮之作用。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