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紐約時報刊登一篇名為《中國人走遍世界,敢問奶粉在何方》的報道。報道稱,“中國人正在中國之外任何能夠買到嬰兒奶粉的地方進行掃貨,導致從荷蘭到新西蘭至少六個國家出現(xiàn)嬰兒奶粉短缺。”這種瘋狂掃貨行為,無疑是非理性的。
事實上,自2008年三聚氰胺案件以來,面對一波又一波的乳品安全事件,再淡定的消費者也難以完全理性。不少消費者表示,三聚氰胺之后,我們被迫“崇洋”;“洋馬甲”事件之后,我們非原裝進口乳品不買,飛赴境外到處掃貨;肉毒桿菌之后,是繼續(xù)信任洋奶粉,還是回頭重新考慮中國乳企?面對“安全”這個巨大的問號,許多消費者均感無所適從。
不知何去何從,不如站在原地深入思考:為什么非理性乳品消費現(xiàn)象廣泛存在?如何讓自己變得理性?思考,是通向理性的第一步,也正是目前中國乳品消費者,尤其是年輕的爸爸媽媽們需要做的。
為什么非理性乳品消費現(xiàn)象廣泛存在?
一、乳品安全事件頻發(fā)。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消費者對國產奶粉失去信心,倒向進口乳品;今年有“天然牧場”之稱的新西蘭曝出肉毒桿菌事件,涉及眾多大牌產品,一度引發(fā)市場恐慌。國內外乳品質量問題頻出,涉及地區(qū)之廣,品牌之眾,一次次刺激民眾脆弱的神經,令消費者在選購乳品時陷入空前迷茫,產生不理性消費行為。
二、消費者的“盲從”、“崇洋”心態(tài)作怪。盲目追求“洋品牌”,甚至是無中文標識的進口產品。
三、過分相信國外市場銷售的奶粉,認為國外市場銷售的奶粉質量等同于高品質。由此催生了“網絡代購”、“海淘”等洋奶粉購買模式。
消費者必須意識到,供境外市場銷售的奶粉,其成分并不一定適用于中國兒童,也不一定符合中國的國家標準。而且,代購或直接海外掃貨的產品,無法提供我國入境檢驗檢疫合格證,衛(wèi)生質量和安全性無從保證。一旦發(fā)生質量問題,消費者無法從生產廠家處獲得幫助和保障。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