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罐奶粉,以報關價50 60元進到中國,最后到終端給消費者的價格是300 400元,價格增長了四五倍以上,其中的關鍵就在于高額的渠道費用還有營銷費用。
一層渠道扒一層皮
“國外幾乎任何一家大型的奶粉生產商,比如恒天然、菲仕蘭坎皮納,找其代工生產出來的奶粉,到中國報關價都在50~60元。”曾經從事過多家奶粉經銷商的李明(化名)告訴記者,“所謂報關價就是不含稅和運費,如果加上稅和運費,那么每罐國外生產裝罐的奶粉到中國的價格最多也就70多元,如果是通過大包粉形式進來的,那么每罐的生產成本更低。”
從50~60元,到最后的200~300元甚至近400元的高價,首要原因就是渠道過多,每一層渠道的費用都要加在最終的產品價格中。亨氏大中華區總裁司馬瀚此前曾對記者表示,“某些產品在中國的供應鏈顯得太長,環節組成太多,增加了費用成本。”他解釋說,如從生產商到商店,過程中就有很多經銷、批發、零售環節。再加上某些生產廠家在整個價值鏈的環節希望獲得更多盈利,這就讓最終的消費價格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
據了解,一罐洋奶粉從海外工廠進入中國的零售門店終端,需要經過至少四個環節:首先是中國區的總代理,然后是省級經銷商,再是區縣的分銷商,最后才到零售門店。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在中國的范圍內,香港的價格要比內地便宜上30%~40%。其中原因不言而喻--就是因為香港地區小,不需要什么省級經銷商、分銷商,只有一個總代理,然后直接鋪貨到惠康、萬寧這類門店。
李明表示,“總代理走的量大,一般要求5%~10%,省級經銷商和分銷商則是20%~30%,門店則至少要求20%,這樣層層加碼之下,光渠道的費用就已經使奶粉的價格增長了至少一倍,換句話說,一罐奶粉這么走一圈到終端,終端的價格相比出廠價至少要高出一倍。”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