皰疹性咽峽炎類似手足口病,也是由多種(型)腸道病毒(如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引起的,以發熱、咽紅、咽痛、上腭粘膜水皰為主要癥狀的嬰幼兒期的常見傳染性疾病。在夏、秋季節流行,冬季也會有發生。
臨床表現
潛伏期:一般有1~2天(不超過3天)的潛伏期。這期間,患者不會有任何癥狀,但是體內病毒大量復制。
前驅期:發病初期,癥狀不明顯,只是發熱,可有咽紅、食欲不好等癥狀,無法與普通感冒等相鑒別。
癥狀明顯期:在類似感冒的前驅癥狀后的當天或第二天,上腭粘膜即會出現小水皰,2~3天內變成直徑2~3mm,繼而破潰,形成白色或黃色的潰瘍。發熱是主要的伴隨癥狀,但通常體溫不高,幾乎在水皰破潰的同時,體溫開始逐漸恢復到正常。水皰破潰成小潰瘍后有疼痛感,會影響到患兒的進食,嬰幼兒會表現為流口水、拒食,大約會持續2~3天。
與其他疾病的區別
與手足口病的區別:雖然同屬于腸道病毒感染,發病和傳播途徑都相似,但手足口病有典型的散發在手掌、足底和肛周的粟粒樣斑丘疹。
與皰疹性口腔炎的區別:皰疹性口腔炎由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的,多發于冬季,由飛沫和直接接觸傳播,會累及齒齦、頰粘膜和唇周皮膚。
上述兩者的感染性較皰疹性咽峽炎要強一些,癥狀也較皰疹性咽峽炎稍重。
皰疹性咽峽炎的病情較輕,卻也會有合并細菌感染的可能,也可能發生腦膜炎、心肌炎等并發癥,所以,如果持續高熱、潰瘍不愈等要考慮就醫,一旦出現嘔吐、頭痛、精神萎靡等癥狀,要盡快就醫。
治療護理
與其他病毒感染一樣是自限性疾病,并沒有特效抗病毒藥物,家庭護理顯得尤為重要。沒有合并癥的患兒可以在家治療護理。
一般護理:休息,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對癥護理:針對發燒的護理:使用物理和藥物降溫的方法,注意補水。請參考《嬰幼兒發熱的家庭護理細節》(鏈接在文末的延伸閱讀)一文。針對口腔的護理:可以用溫涼開水或淡鹽水漱口。針對口腔內水皰破潰后的小潰瘍,可適當使用保護創面促進潰瘍愈合的藥物。
飲食護理:患病期間,孩子的消化功能減弱,飲食上應給予易消化的營養食物。在口腔內的水皰破潰成小潰瘍期間,盡量多給予一些溫涼的流質飲食,避免脫水、電解質紊亂等情況發生。疾病期間的飲食中可以多配合維生素B2和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新鮮蔬果,病愈后可再及時補充一些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
最后
最后再談一談大家最長按的傳染性問題:首先,皰疹性咽峽炎的病情較輕,國家沒有將其列入傳染病防治法。即使禁止所有有癥狀的孩子去上學,也無法控制群體感染,因為在群體中,隱性感染者往往才是主要傳染源。盡管患兒在癥狀消失以后還會通過唾液、糞便等排出病毒,但目前認為患兒在癥狀消失后復學應該沒有太大問題。
換個角度講,家長們需要能接受一個事實:送孩子進入托兒所和幼兒園的這幾年,孩子就會不可避免的遭遇各種常見的病原微生物,無論是隱性感染還是感染發病(常見病一般都不嚴重),就當是免疫接種了,孩子的免疫功能會在與病原微生物的“斗爭”中逐漸完善起來的。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