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出血熱病毒后,80%以上的人都會顯性發病。典型病例有五期臨床經過,即發熱期、低血壓期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復期,前三期可重疊發生。
1、全身中毒癥狀:感染后經過7~46天的潛伏期,出現重癥感冒初期癥狀,即發熱(可達40℃,能持續1周),全身無力、酸痛,食欲減退,但少有寒戰。
2、充血、出血體征:典型出血熱病例在起病2日內,即可出現“三紅”,即面、頸、上胸部潮紅,酷似醉酒貌。起病3日內即可出血,表現為口腔、眼結膜的出血和皮膚點、片、絮狀出血,皮損處或進針點淤血,重者臟器出血。
3、滲出表現:起病一周內,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外滲,血容量減少,造成低血壓甚至休克。血漿外滲導致腦、腎、結膜水腫,典型者出現“三痛”, 即頭痛、眼眶痛、腰痛。
4、腎臟損傷:是出血熱的突出臨床表現,有腰痛,腎區叩擊痛,少尿甚至無尿,蛋白尿,血尿。
出血熱是一種病情比較嚴重的疾病,治療不及時可致人死亡,所以一旦懷疑出血熱,需要及時住院治療。
治療原則:早發現、早休息、早治療和就地隔離治療。
治療常見方法:發熱期可用物理降溫或腎上腺皮質激素等。發生低血壓休克時應補充血容量,常用的有低分子右旋糖酐、補液、血漿、蛋白等。如有少尿可用利尿劑(如速尿等)靜脈注射。多尿時應補充足夠液體和電解質(鉀鹽),以口服為主。進入恢復期后注意防止并發癥,加強營養,逐步恢復活動。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