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目前的機制仍有待進一步研究,食道細胞若長期受到積累性的傷害,其中的遺傳物質—DNA遭受破壞時,就有可能讓正常細胞轉為癌化細胞。
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有:
1、飲酒:酒精目前被認為是食道癌的重要致病因子,國外研究指出,喝酒引起食道癌的機率約比一般沒喝酒的族群高出3~4倍。若喝酒容易臉紅,有可能是體內缺少分解酒精的酵素,若想確認則需就醫進一步檢查是否缺乏ALDH2 基因,這類人飲酒罹換食道癌的風險,有可能會增加到14倍。
2、吸煙:研究指出,抽煙者罹患食道癌的機率約為非吸煙者的3~5倍,同時吸煙又飲酒者,罹患食道癌的風險會出現倍增效果,相較于不接觸者,可能增加達20倍以上的風險。
3、嚼食檳榔:檳榔不僅會增加口腔癌的發生率,也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吃檳榔同時吸煙、飲酒的族群,罹患食道癌的機率比起不接觸者大幅提高約78倍。
4、有攝取過燙飲食的習慣:世衛組織研究認為,過燙的飲食會增加傷害食道的風險,醫師建議溫度最好不要超過65℃(也就是不覺得燙口的溫度),吃東西偶爾燙到并不會馬上增加罹癌風險,需注意長期吃喝滾燙食物容易造成食道黏膜受傷,反覆傷害食道黏膜細胞,細胞就可能因受損而癌化,就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
5、愛吃腌漬食物的習慣:腌漬食物內含的亞硝酸鹽,其中具有致癌性,長期食用可能增加胃癌以及食道癌的發生率。
6、食道接觸腐蝕性或放射性傷害:雖然在食道癌的成因中僅算小眾,但食道曾受過腐蝕性或放射性傷害的族群,需要提防食道癌的發生。
7、不良的飲食習慣:國外研究指出,如果攝取蔬菜水果不足、不良的飲食習慣導致肥胖,都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
8、吞咽困難:部分病人會因為食道與胃部處的括約肌(賁門)出現問題,導致賁門出現弛緩以至于吞咽困難,這種情況也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
9、遺傳:國內研究指出,食道癌病人可能與家族遺傳病史有關。
10、胃食道逆流:國外以食道腺癌為主,研究指出在胃食道逆流的族群特別容易發生,尤其是出現癌前病變—巴瑞特食道(Barrett’s esophagus)后,會大幅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
1、戒煙、戒酒、戒檳榔:煙酒以及檳榔都是致癌物,不僅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這些習慣也會提高罹患其他各種癌癥的風險。
2、避免吃太燙的食物或喝過熱的飲品: 進食前應注意食物溫度,避免養成吃滾燙飲食的習慣,以免持續對食道造成損傷。
3、少吃腌漬類食物: 腌漬類食物中的亞硝酸胺是致癌物,煙燻燒烤類食物也能免則免。
4、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攝取足夠的蔬果,控制飲食避免過度肥胖,也能降低食道癌的風險。
5、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從日常生活開始預防胃食道逆流,以降低食道癌風險。減少食用刺激性食物、易催生胃酸的食物。吃完東西后不要立刻躺平,睡前2~3小時儘量不要吃東西。避免穿太緊的衣服,過度壓縮腹部。
1、吞咽困難:吞咽困難是食道癌最主要的癥狀,主要塬因是腫瘤大小已佔據了一半食道管腔,導致食物較難吞咽。吞咽困難是漸進式發生的,會慢慢由固體吞咽困難進展到液體吞咽困難,如果發展順序不同,則罹患食道癌機率便大幅降低。
2、吞咽疼痛:當腫瘤產生潰瘍時,病人會出現吞咽疼痛的癥狀,腫瘤過大甚至會導致食道阻塞,病人會出現唾液分泌物聚積并從嘴巴逆流而出。吞咽疼痛或吞咽困難也會影響飲食,時間一久病人的體重會減輕。
3、胸骨后疼痛:病人吞咽后可能會有胸骨疼痛的情形,而疼痛感與吞咽的食物類型也有關聯。
4、食道異物感:患者會有類似米粒或食物殘渣卡在食道的異物感,且吞咽不下,不會疼痛、也與進食無關,異物感通常與病變的位置有關。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