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頸椎病引起
頸椎第四、五、六頸椎的脊神經后支向背部延伸,支配上背部的皮膚肌肉。
當頸椎發生退行性改變時,如果牽拉到第四、五、六頸椎的脊神經后支,就會導致出現背痛。
具體表現:
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頭暈、惡心甚至視物模糊,吞咽模糊等。
由于頸部活動不當,或睡眠體位不良導致局部肌肉被扭傷,傷痛牽扯背部肌肉。
病史較短,壓痛點固定且位于肌肉損傷部,以肩胛內上方多見,且伴肌肉痙攣,可觸及壓痛明顯的條索狀痙攣肌束,頸背部活動受限明顯。
3、風濕引起
風濕病多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病隱蔽而緩慢,病程較長,侵犯關節、骨骼、肌肉、血管及有關軟組織,可引起一定程度的后背疼痛,天氣陰涼、風寒潮濕、后背疼痛加重。
4、肩周炎引起
肩周炎會引起肩關節疼痛,隨著病情的發展,疼痛范圍會不斷加大,部分患者會出現后背疼痛。
5、強直性脊柱炎引起的后背疼痛
可以說強直性脊柱炎是導致部分人群出現后背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這種病癥的致殘率非常高。
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會出現慢性泛發性或持續性腰背痛,棘突有壓痛感,晨起后后背腰部僵硬,后仰時背腰部疼痛加重,活動后好轉,久站或行走易疲勞。
1、及時到醫院進行就診
因為引起后背疼的原因有很多,一般是和疾病相關,所以耽誤不得,最好是盡早到正規醫院進行檢查。
建議可掛骨科或是疼痛科。
檢查確診之后再根據結果進行有效治療。
2、針灸療法
針灸可促進氣血循環,并有鎮痛作用,對於急性的疼痛有相當的療效。
若是一般慢性腰肌勞損的患者,可施以局部的溫灸,有著舒筋活絡的效果。
3、物理治療
包括超音波、電療、冷熱敷等方法。超音波可深入深層肌肉組織,產生熱能,有助止痛和消腫。
電療是利用電刺激,使肌肉細胞規律運動,緩解肌肉硬化及抽痛。
冷敷適用於急性疼痛的一、二天內,有止痛和消腫的作用。
熱敷則較適用於慢性痛,有改善局部循環,增進組織復原能力。
4、藥物治療
局部瘀腫熱痛者,可外敷活血消腫清熱的藥物,
如無瘀腫但有疼痛者,可外貼傷科藥膏。
內服方式,一般以非類固醇的抗發炎止痛藥為主,使用內服藥物時務必先請醫師診處。
5、自我緩解方法
屈肘甩手:
患者背部靠墻站立,或仰臥在床上,上臂貼身屈肘,以肘點作為支點,進行外旋活動
手指爬墻:
患者面對墻壁站立,用患側手指沿墻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肢盡量高舉,到最大限度,在墻上作一記號,然后再徐徐向下回原處,反復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體后拉手:
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并向后伸的姿勢下,健側手拉患側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側并向上牽拉。
展臂站立:
患者上肢自然下垂,雙臂伸直,手心向下緩緩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后停10分鐘,然后回原處,反復進行。
后伸摸棘:
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并向后伸的姿勢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觸摸脊柱棘突,由下逐漸向上至最大限度后呆住不動,2分鐘后再緩緩向下回原處,反復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1、保持正常的體重
體重過高會壓迫背部肌肉,大多數肥胖者都存在慢性背疼問題。
尤其是如果短時間內體重增加,也可能會一下子加大背部肌肉和韌帶的負擔。
2、坐立身姿正確
坐著和站著時,背部都會承受較大壓力。
正確的站姿應是保持頭部、頸部和胸部挺直,骨盆向前,同時收腹收臀,從而減少背部的壓力。
坐著的時候,也要挺直上身,讓脊柱盡可能貼近椅背,膝蓋要略高于臀部。
3、睡覺膝蓋要彎曲
趴著睡時,腹部肌肉放松,容易導致脊柱前凸。
經常背疼的人,睡覺時最好側臥,膝蓋彎曲,從而減少對椎間盤的壓力。
如果仰臥,可在膝下放一個枕頭,保持膝蓋的彎度。此外,床墊不應過于柔軟。
4、背部、腹部鍛煉同樣重要
體操和伸展運動有助于改善背部健康。
可以多做一些低強度運動,散步和游泳等運動,但是蝶泳也會對背部肌肉造成壓力,不適合背疼的人。舉重、籃球等,也不適合背疼的人。
另外,鍛煉時除了要注重強化背部肌肉,還要加強腹肌鍛煉,從而為背部提供更好的支持。
5、彎腰、舉重物要屈膝
彎腰時,背部受力最大。
拾東西或舉東西時,最好彎下膝蓋,這樣受力區域主要集中在腿部,而不是背部。
另外,兩腿最好分開,后背挺直,讓重物盡量靠近身體,減少背部壓力。
如果平時總背比較重的背包,應注意經常調換受力的肩膀。
6、少穿緊身褲
經常穿緊身褲會造成腹部肌肉比較松懈,不利于支持背部。還有高跟鞋會增加背部負擔,女士應該減少穿高跟鞋,鞋跟不超過2.5厘米最好,不宜太高。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