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連年而來的暖冬,氣候變幻的腳印那樣無常,或許舉個人之力無力抗拒,需要的只是適應。那么,就在這個有些煩躁、有些希冀、有些春困,還有些冷暖無常的早春,讓我們一起調理好自己的飲食起居吧。
■春寒料峭慎減裝
早春時節,冷暖變幻無常。民諺有曰:“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春捂怎么捂?未必人人皆知。
“春捂”得法,體質強健,將會減少發病的機會。早春從棉衣換到毛衣或者夾衣不要匆忙,要根據天氣的變化,一件一件地減,此外被褥也不應該馬上減薄,以符合“春捂”的養生之道。
古人在長期的生活與勞動實踐中認識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我國古代養生家提出了春令衣著宜“下厚上薄”的主張,《老志恒言》明確指出:“春凍未泮,下體寧過于暖,上體無妨略減”,既養陽又收陰,與自然氣候變化協調一致,可謂“天人相應”。這也與現代醫學所認為的人體下部血液循環較上部為差,易受寒冷侵襲的觀點相吻合。
專家提醒說,除了仍須保持穿暖少脫之外,還要特別注意護好兩頭,即重點照顧好頭頸與雙腳。老人、兒童等身體抵抗力較低,不宜過早摘下帽子、圍巾,否則容易遭受風寒侵襲,造成頭痛、感冒傷風等。素有頸椎病、肩周炎等痼疾者,若在春寒時長久暴露于寒濕中,常導致局部腫脹,癥狀加重。早春時節還要注意腳的保暖和保干,因為寒氣與濕氣乘虛侵入人體,由下而上,由表入里,侵透骨骼、關節,使人感覺酸脹不適,走路酸痛,下肢沉重、乏力、關節僵直等。
■供暖期后要保暖
再過一個月,集中供暖就停止了,但是初春天氣多變,氣溫并不穩定,溫差變化比較大,“倒春寒”隨時會光顧,人們一時還不能適應剛停暖氣的室內溫度。因此,停止供暖后,應注意居室保溫。
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感覺,每年春季停止供暖后,家里總是十分“陰冷”,尤其是晚上看電視或看書時,后背和小腿總是冰涼。專家提醒,如果室內溫度低于15℃的話,最好使用電暖氣、空調等輔助供暖設備。平時在家里可以穿上一件厚馬甲或小棉襖,看電視或看書時,最好在腿上蓋條毛毯,洗澡時打開浴霸,或者縮短洗浴時間,防止受涼感冒。多參加各種室內外健身活動,不宜久坐不動。飲食方面應注意多飲茶,多喝姜湯、食用菌湯,多吃菇類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