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剛過,已經進入了秋季,氣候開始有些微變化,季節的過度是養生的好時節,在這個時候,該如何養生呢?
立秋了,也進三伏(末伏)了,民諺有“早立秋涼颼颼(上午立秋),晚立秋熱死牛(下午立秋)”之說,今年立秋正好是在晚上,加之近日雨水偏多,溫度仍然較高,空氣悶熱潮濕,濕熱交蒸,因此,人們在養生方面應以養陰防暑去濕、預防秋季病為主。
從養陽到養陰
立秋后天氣依然悶熱,嚴格說在氣象學上還不能算真正的秋天。可以說,此時正是夏、秋交替時期,養生既要照顧到夏末的炎熱,又要力求平穩過渡。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記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也就是說,人們在養生時,應順應四時,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立秋后,天氣從炎熱轉為寒涼,中醫理論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立秋正是從養陽逐漸轉為養陰的時刻。
飲食 偏酸潤肺
據《素問·臟氣法時論》記載:“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孟博士說,酸味起到收斂肺氣的作用,而辛辣則起到發散瀉肺的不良作用。秋天是“收”的季節,不可發散,因此可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比如可常吃些小麥制品、李子、桃子、橄欖、菠蘿、芹菜等。
另外,《金匱要略》有“秋不食肺”之說。張桂芬主任介紹,夏天對人體消耗極大,秋季雖然氣溫有所下降,但又有了燥氣,也就是常說的秋燥。“燥氣當令,易傷津液。”因此,飲食上還應注意多吃滋陰潤肺的食物。如:百合、木耳、扁豆、枸杞、兔肉、黃鱔、鯽魚等。《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秋季可以適當食用具有滋陰潤燥功效的生地粥。當然,也不能忘記去除體內濕邪。因為濕邪易困脾,使脾陽不暢,運化不利,損傷脾氣,生痰,傷肺。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枇杷、芝麻、糯米、粳米、蜂蜜、菠蘿、乳制品等柔潤食物,養脾生津。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