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歌子 黃州臘八日飲懷民小閣
宋·蘇軾
衛霍元勛后,韋平外族賢。吹笙只合在緱山。同駕綵鸞歸去、趁新年。
烘暖燒香閣,輕寒浴佛天。他時一醉晝堂前。莫忘故人憔悴、老江邊。
賞析:張懷民,名夢得,一字偓佺,北宋官員。宋神宗元豐六年貶黃州,是蘇軾至交,他記承天寺夜游一文就是記載了他深夜不寐與張懷民共賞夜景的事情。這首詞上闋寫了欲與張懷民一同歸隱的想法,詞中的緱山是道家圣帝。相傳西王母曾在此修煉,另外列仙傳記載,王子喬是周靈王的太子。他愛好吹笙,喜歡吹鳳凰鳴叫的聲音。有一次,他在河南的伊水和洛水漫游時,遇見仙人浮丘公,并跟隨其修煉。后來,家人桓良終于在山里找到了他。他對桓良說:"請轉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那天在緱氏山上等我。"到了七月七日那天,人們來到緱山上,果然看見王子喬騎著一只白鶴停在山頭。幾天后,他才騎鶴飛走。而下片則寫了臘八節的人間景象,暖閣清寒,希望兩人的友情長久,故人他日不要相忘。
2.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陸游
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
草煙漠漠柴門里,牛跡重重野水濱。
多病所須惟藥物,差科未動是閑人。
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
賞析: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于菩提樹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紀念此事,人們在這天有喝粥的習俗。雖是隆冬臘月,但已露出風和日麗的春意。柴門里草煙漠漠,野河邊牛跡重重。臘日里人們互贈、食用著佛粥即臘八粥,感覺到了春天清新的氣息。
3.殘歲即事 其二
明·王彥泓
雪霽寒新臘八天,侍兒擎燭過妝前。
肉糜舊話重拈起,引得紅腮一笑嫣。
賞析:王彥泓字次回,金壇人,他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仕宦之家,卻仕途不濟,命途多舛,這首詩寫了臘八這天,大雪初停,與侍兒聊起
4.臘八日水草庵即事
明·顧夢游
清水塘邊血作磷,正陽門外馬生塵。只應水月無新恨,且喜云山來故人。晴臘無如今日好,閑游同是再生身。自傷白發空流浪,一瓣香消淚滿巾。
賞析:顧夢游,明末清初人,崇禎十五年歲貢生。平生任俠好義,喜交結四方名士賢豪,入清不仕,以遺民終老。據文獻記載,晚年為洲田所累,窮困自甘,以書易粟,求者成市。這首詩就寫了詩人晚年臘八日這天在水草庵中的心事。
5.臘八粥
清·道光帝
一陽初夏中大呂,谷粟為粥和豆煮。
應時獻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眾普。
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
共嘗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炬。
童稚飽腹慶州平,還向街頭擊臘鼓。
賞析:自元代起,臘月初八食粥的習俗開始進入宮廷,皇帝在這天“賜百官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都把臘八粥作為賞賜大臣的節令佳食,因而在民間更加盛行。到了清代,朝廷臘八賜粥風俗更盛,規模也越加龐大。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每逢臘八日,在宮內萬福閣等處,用鍋煮臘八粥并請來喇嘛僧人誦經,然后將粥分給各王公大臣,品嘗食用以度節日。讀這首詩時可以想見當時皇宮施散臘八粥的場景。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