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尺”意味著老師的“懲戒權”,意味著學生應該遵守學校的規則和規定,并且在違反規則的時候要自己負責,那么我贊同“戒尺進課堂”。
從我和學生相處的一年時間里,固然有好學生,不讓我費什么心思;也有“桀驁不馴”的學生,任你“口吐白沫”也于事無補,我想這樣的學生是不是心里少了敬畏,眼里自然肆無忌憚,行動上就更加“無所畏懼”。
一系列教育事故“過度曝光”, 部分教師的“偶爾失職”導致社會對教師群體失去信心。于是教育部門更加堅決,教師道德規范里也對教師進行了更多的約束和規范,教師就更加被約束和禁錮了。我想當一份職業失去了固有的底線和強勢,那么它就越發失去活力而喪失該有的色彩。現在隨便拍一下學生,就會被學生懟回去:老師你體罰我。我想這可能就是教育的蒼白和無力吧。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學生一而再,再而三的違反規則,口頭教育也于事無補,再不懲戒,規矩有什么用,或許只會讓其更放縱吧。也會在他心中埋下一顆種子,我犯錯了,你們也拿我沒辦法。長此以往,只會加重學生的錯誤認知和無禮行為。然而在社會上是有牢房和監獄的,違反社會規則是要接受社會的“懲戒權”。所以我想在學生尚在學校之前,是不是更應該讓他們明白規則意識和約束自己的重要性。
當然“懲戒”并不是“懲罰”和“體罰”,教師使用戒尺應該明白什么時候可用,什么時候不可用,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度。我想這樣才能做到手持戒尺、眼中有光吧。
說到戒尺,我不禁聯想起舊時的塾館。老先生布衫長褂,孱弱清瘦,一副老花鏡吊在鼻梁上,生動地講授著泛黃書卷上的之乎者也,卻不料沾附于花白山羊胡上的唾沫成為頑童們交頭接耳的好話題,待老先生再從鏡框上方偵察到這一有失體統的場景,便隨手拾起了講臺上黑亮的戒尺,“砰!砰!砰!”伴隨著一陣快刀斬亂麻,只見頑童們紛紛捂頭翻臉,歪著嘴又子曰詩云起來。
《孩子,愿你能遇見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師》這篇文章前段時間刷爆朋友圈,戒尺走進了課堂,引發了老師、家長和社會關于教師懲戒權的爭論。在我看來,戒尺進課堂,這不僅是教師用來懲戒學生的一種簡單直接的手段,更是一種讓學生養成愛學習,守紀律,懂規矩,知敬畏的好習慣的有效方式。
當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及管理行為進行了嚴格的規范,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包括:教師不準打罵學生,不準諷刺、挖苦學生等,面對這些“不準”老師們感到的是一種無奈和無助,面對那些頑劣的學生,看到那些不該發生的場景,甚至面臨學生威脅的時候,必要的管理措施成了“違法行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教師被過分束縛了手腳。
教育懲戒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在懲戒活動中目的與手段并存,古今中外,教育懲戒都發揮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的戒尺就是最好的教育懲戒,“戒”即警戒,“尺”即尺度,標準。教育懲戒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必需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戒尺就代表著紀律、規矩,學生應該對它持應有的敬畏之心。戒尺代表著教師的威信,教師在學生面前,就需要有一定的威嚴,一旦缺乏了威嚴,學生當老師像不存在一樣的時候,那么教育工作將無法開展,而威嚴從何而來,除了教師自身應該具備的氣場、能力之外,還需要必要的制度、法規作為教師教育管理背后的強有力的后盾,讓教師有一把精神的“戒尺”,當教育管理行之有效之后,形成良性循環,教育便實現了它的本質與內涵。
話說回來,懲戒當然不等同于懲罰,教師對學生的懲戒肯定要有一定的尺度,什么時候該用戒尺,什么時候不該用戒尺,尺在手中,度在心中,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什么是提倡做的,什么是允許做的,什么是絕對不可以做的。
現在我們老師就缺少一把這樣的戒尺,老師對學生既要有必要的懲戒制度,又要有明確的目的和尺度。怎樣去活用這把戒尺,這正是我們每一個老師在心中需要好好權衡的。
作為曾經拿過戒尺進過課堂的人,我的親身實踐告訴我:這么做所取得的成效是短暫的,并不能夠帶來長久的進步改善,甚至會讓學生反感。
記得是在帶第一班學生時,曾經使用了近一個學期的戒尺。因為那時還是屬于教學懵懂期,在課堂管理上存在著很大的問題,便想著使用戒尺來輔助課堂管理,學生講閑話、不完成作業、不完成測試都會被打手板,甚至于還打壞了好幾個戒尺。起初,確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講話的少了,作業不按要求完成的人沒有了,測試幾乎全都寫滿——無空題的人。但期中考試之后,學生的不好行為再次卷土重來,規模甚至遠超之前,可想而知使用戒尺的次數該有多少,而收到的效果則是不服管理的人、不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的人越來越多,以致于有學生寧可被打手板也不愿意去完成作文,對打手板習以為常了。
每當回想起這段失敗的經歷,我都暗暗告誡自己:不能夠僅僅依靠戒尺來完成教學管理,對學生的過錯要進行多種形式的批評懲戒,戒尺只是下下之選,戒尺之外還存在著更多的方法。
根據網絡上所報道的“戒尺進課堂”消息,該校讓戒尺進課堂的目的是“讓學生從小養成愛學習、守紀律、懂規矩、知敬畏的好習慣。”按照該校關于使用戒尺的規定,教師在使用前需說明“請”戒尺的緣由,然后打兩下自己的手掌,再打犯錯學生的手掌兩下,每次都需高舉、輕放。同時,在用戒尺前,都會和學生家長溝通交流,爭取家長的支持和理解。
雖然這樣的活動開展以來,該校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究竟能否將這份成效維持下來,我個人是存在質疑的:其一,從目的來看,四者中只有一處談到了學習,剩下的則是紀律、規矩、敬畏幾個意思相近的詞,對于學習本身有所忽視,極大可能培養出一批有紀律意識而少學習意識的學生;其二,在戒尺手段之外,該校還準備了哪些教育批評方法不明了,一旦戒尺手段無法達成效果后,該采取的后備途徑就會成為最大的問題;其三,雖然對戒尺的數量、力度、懲戒部位做了明文規定,但長此以往,這種方式必將會流于形式而失去內涵,故而必須改進戒尺規章以使戒尺手段常新有效。
戒尺作為懲戒的輔助工具,其作用畢竟是有限的,如果想憑借它來解決學生存在的所有問題,這是無法實現的,還是應該具體學生的具體問題做具體分析。
還可以輸入140字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