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閱讀又稱親子共讀,就是以書為媒,以閱讀為紐帶,讓孩子和家長共同分享多種形式的閱讀過程,在學生課外閱讀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讓孩子愛上閱讀的最好的方式之一。當爸爸媽媽和孩子共讀一本書時,很容易會讓孩子覺得讀書是一件非常快樂事情,進而更愿意自發地去進行閱讀。
通過共讀,父母與孩子共同學習,一同成長;通過共讀,為父母創造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分享讀書的感動和樂趣;通過共讀,可以帶給孩子歡喜、智慧、希望、勇氣、熱情和信心。
提出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所有那些有教養、品行端正、值得信賴的年輕人,他們大多出自對書籍有著熱忱的愛心的家庭。”吉姆·崔利斯《朗讀手冊》上也有這樣一段話:“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珠寶與一柜柜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史斯克蘭·吉利蘭用詩一樣的語言告訴我們 “親子閱讀”在學生課外閱讀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注意事項
提前備課。給孩子讀書之前,父母先用心讀一讀,感受文圖帶給你的樂趣,這樣才可能把閱讀的樂趣帶給孩子。父母甚至可以預演一下,怎么讀才更有意思。父母應該認識到,給寶寶讀書不是一件能夠馬虎應付的事情,需要認真對待。
固定閱讀時間。安排固定的時間和孩子一起進入美妙的閱讀時光,并嘗試使之成為習慣。不必強求每次閱讀的持續時間,專注而熱情地讀10分鐘繪本也能在孩子腦海里留下深刻印象。
聲情并茂地朗讀。為孩子朗讀時,語速不要太快,最好改變自己的聲調來扮演角色,表情要盡量夸張。在關鍵時刻或懸疑時,壓低聲音,慢下來,可以讓孩子全神貫注。
可以邊玩邊讀。對于小一點的孩子或是坐不住的孩子,父母完全可以讓孩子一邊玩,一邊為他們朗讀。也可以讓孩子翻著玩,必要時指點一二。剛開始閱讀時,沒必要非按次序一頁一頁地讀,甚至沒必要看完整本書。書對于小一點的孩子只是玩具,父母要做的是幫助孩子發現書的樂趣。
父母做法
堅持伴讀。不需要規定自己投入很長的時間,短短5分鐘10分鐘便足夠,關鍵在于有恒心堅持下去。
不要著急著「教訓」,或教認字,讓孩子覺得閱讀是一件有壓力的事。和孩子盡情享受其中的樂趣,讓讀書成為孩子的一門興趣。
閱讀的書籍選擇要根據孩子的興趣,切記父母越俎代庖,小年齡的孩子往往會對某個畫面、某本書重復閱覽,此時父母應該滿足孩子的要求,不要厭煩。
理解不到位
調查發現,不到10 %的家長認為親子共讀只適用于幼兒,等到孩子上學了、會自己認字念書了,就應該讓孩子獨立閱讀,否則會養成依賴大人的習慣。所以大部分家長在自己孩子上幼兒園時比較關注親子閱讀,一旦孩子上了小學,親子閱讀的熱情與參與意識就逐漸消失或蕩然無存。
環境營造不到位
現今的家庭,經常愿意花費大筆的金錢去裝潢亮麗的客廳、舒適豪華的臥房,卻舍不得用少許的費用布置實用的書房,致使孩子無法擁有溫馨寧靜的閱讀環境。我專門去過班上一個學習比較吃力的孩子家進行家訪,孩子父親帶我參觀了裝修一新的新房,我問:孩子的書櫥在哪兒?他指著空蕩蕩的裝飾書架,一時語塞。倘若一個家庭無法提供溫馨寧靜的讀書環境,卻要求做好完善的家庭親子閱讀活動,這是一件“緣木求魚”的事情。
材料選擇不到位
調查發現,不少家長在為孩子準備閱讀材料時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主觀性。70%以上的家長只是憑自己的喜好和判斷為孩子選書,較少考慮到孩子的需求和意愿,而且在為孩子選擇圖書時更多地是從智力開發的需要考慮,范圍較窄。有近30% 的家長還說不清為孩子選擇圖書的依據,或僅僅只是為了滿足孩子的購買欲望。
時間投入不到位
當今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家庭收入的增加,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投資也在不斷提高,陪著孩子一起學奧數,學藝術的家長很多,卻很少有家長愿意投入時間和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閱讀。在電視、電子游戲和網絡構筑的聲光世界中,我們的孩子與書本的距離越來越遠。調查發現,每天能保證有15—20分鐘的時間與孩子共同閱讀的家庭不足10%。
方法指導不到位
許多家庭的指導行為帶有很大的不穩定性,父母行為的情緒化現象嚴重,興致高、情緒好時陪孩子看看書;不高興、沒興致時就不理睬孩子的要求。在具體的指導過程中,父母對孩子閱讀能力的發展特點認識不夠,沒有考慮到孩子在閱讀過程中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特點,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親子閱讀,也無法有效調動孩子閱讀的興趣和欲望。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