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如中國最南端——曾母暗沙(北緯2°33’)這天的白晝達11小時59分,海口市約為10小時55分,杭州市為10小時12分,北京約9小時20分,而號稱“中國最北端”的黑龍江省漠河縣(北緯52°58‘)也僅有7小時34分。冬至過后,夜空星象完全換成冬季星空,而且從今天開始“進九”。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在中國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餃最為常見。
冬至到,吃餃子,剛到家看到姥姥正在包餃子,可能是猜到我中午沒有吃上餃子吧,我趕快洗洗手來幫忙。
姥姥把面團揉一揉,然后搓成粗細均勻的長條,又切成大小一樣的小面團,撒上些面粉,因為害怕我搟的面皮不夠圓,姥姥又幫我把這些小面團壓成圓圓的面片。搟餃子皮可是個技術活,用力太大,面片就會粘在搟面杖上,還會厚薄不均。
我先把面片搟成橢圓形,再把它轉個圈,搟短的一面,如果覺得有地方厚了些,我還會再補一下,這樣圓圓的面片就大功告成。
接下來該包餃子了,這我還不太熟練,姥姥給我做了示范,我照著姥姥的樣子,把面片平攤在手上,挖了點餃子餡放上去,對折餃子皮,輕輕把皮捏在一起,好,成功!
可我包的餃子真難看,肚子癟癟的趴在桌上。姥姥說這是因為我包的餡太少了,再包一個,多放些餡,這次的好看多了。
姥姥說冬至不吃餃子,耳朵會凍掉,我猜,一定是因為餃子的形狀像耳朵,又熱乎乎的,吃了餃子,耳朵就不冷了,再冷的天也不怕。我可不想耳朵被凍掉,所以我要多吃點,吃著自己包的餃子真香呀!
俗話說得好,睡覺要睡冬至夜。因為,在冬至這一天里,白天是最短的,夜晚是最長的。
冬至的習俗有包餃子。在12月22日那天,我、爺爺、奶奶、爸爸和媽媽一起在家里包餃子。我們先把手洗干凈,再把奶奶早已準備好的肉餡從冰箱里端出來。接下來,就可以開工了。我先把皮放在手里,再用竹筷夾一點肉餡,放在皮的中間,然后用手指輕輕地蘸一蘸碗里的清水,把皮的周圍一圈給濕潤一下,然后,把皮對折,用手使勁地捏緊。這樣,一個餃子就大功告成了。“太棒了,我的小籠包完工了。它看上去好像扎著一株洋蔥辮似的,非常可愛!”“包好了餃子,該燒餃子吃了!”奶奶拿著鍋說。一個個樣子像彎月一樣的餃子,都到了一個熱氣騰騰的“溫泉”里。他們有的在水里翻滾,有的在水里游泳,還有的在泡“溫泉”。一個個餃子燒好了。我、爺爺、奶奶、爸爸還有媽媽,幾個人圍成一桌,都狼吞虎咽地吃起來。“哇!奶奶燒得餃子真好吃!”我贊嘆道。
今年的冬至我明白了許多道理!
今天中午我放學回到家,媽媽包了很多餃子。我好奇地問媽媽:“為什么今天要包餃子?”媽媽回答:“今天是冬至,家家戶戶都吃餃子!”“冬至為什么要吃餃子呢?”我又問媽媽。媽媽給我講了冬至的由來:
東漢時候,南陽有個神醫叫張仲景,他醫術很高,不管什么疑難病癥,都能手到病除,人們稱贊他是妙手回春的醫圣。有一年冬天他回老家,在路上看見許多窮人,穿得破破爛爛的,臉上生了凍瘡,鄉親們的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看到后心里非常難過。回到家,他想,要是有一種治療凍瘡的藥材該多好啊!經過幾天的研究,他發明了一種藥材——餃子。首先,用辣椒等幾種藥材放到鍋里煮熬成湯,再把藥材撈上來打碎,最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樣子,放在鍋里煮,煮好后分給窮人。大家吃餃子后,臉上的凍瘡都好了,耳朵也好了,身上也暖了。
今天過冬至,我們家也洋溢著暖暖的溫情。媽媽把一盤剛出鍋的餃子擺在餐桌上。餃子晶瑩剔透,猶如皎潔的彎月上畫上彎彎曲曲的花紋。餃子芳香四溢,我輕輕嘗了一口,滿嘴都是香。這時,我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吃完后,我感覺兩耳發熱,真舒服啊!
餃子的香味,家中的溫馨,讓我的心仿佛蕩漾在春水里。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