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寒衣節(jié)正好是二十四節(jié)令的小雪。但事實上這天沒下小雪而下了小雨,而且連綿了兩三天。雨不大、不煩、不寒。一切都是那么愜意,不由你想來到野外,呼吸呼吸新鮮空氣,感受呂型偉從教七十年散記感受不同的生活,這會兒的田野安詳、靜謐,一片片,一行行棗樹行子間有一些新綠不由自主地打動了你,那是西北地區(qū)的越冬植物———油菜,在雨水的澆灌后充滿生機和活力,我們掐了些油菜葉,這可是我們感受過的無上美味:用水一焯,一調(diào)。
愜意之余不由懷念離開我們已經(jīng)兩年的父親,讓人心酸的是,他為了我們兄弟姐妹,為了我們這個家就沒怎么享過福,吃、穿能湊合就湊合,他臨走還有那么多意愿沒有實現(xiàn),我們還有那么多的心沒盡,留下了那么多那么多的遺憾。這也許就是人生吧!每每想起這些,不由人就得加倍的努力,加倍的珍惜,加倍的善待一切。爸爸,希望在那邊的你能感受到我們生活著的快樂,為我們的快樂而快樂!
天是農(nóng)歷十月初一,是寒衣節(jié),又稱“祭祖節(jié)”、“十月朝”、“冥陰節(jié)”,與春季的清明節(jié)(寒食節(jié))、秋季的中元節(jié)并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jié)”,是漢族傳統(tǒng)的祭祀節(jié)日。
相傳,秦時江南松江府孟、姜兩家,種葫蘆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來,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長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尋到長城腳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墻里。孟姜女悲憤交加,向長城晝夜痛哭,終于感天動地,哭倒長城。后來。人們把農(nóng)歷十月初一這天稱作“寒衣節(jié)”。到了宋代,風(fēng)土記述中又有漢族民間于十月初一燒獻和冥衣、靴、帽地記載;明代《帝京景物略。春場》對寒衣節(jié)地記載更加詳細:“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凡屬送給死者的冪錢、紙衣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干干凈凈,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zhuǎn)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
古人們也在農(nóng)歷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農(nóng)歷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農(nóng)歷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氣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
后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xí)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yīng)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燒寒衣是個有技術(shù)含量的活兒,凡送給死者的衣物、冥幣等物,必須焚燒得干干凈凈,唯有如此,這些陽世的廢紙才能轉(zhuǎn)化為陰曹地府的綾羅綢緞、金銀財寶。倘若有一個紙角沒有燒盡,那么對不起,你將前功盡棄,你所祭奠的亡人將得不到半分好處。
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征布帛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tǒng)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xí)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后,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
如今十月初一上墳燒紙、燒寒衣的習(xí)俗已逐漸淡化,許多人只是到墳前默哀或獻上一束鮮花,來懷念逝去的親人。
“遠路東西欲問誰,寒來無處寄寒衣。去時初種庭前樹,樹以勝巢人未歸。”
這首《君不來》出自于唐代詩人方干的筆下。意思是:走在一條很遠的路上,不知道問誰才好。寒冬已來,卻不能將祭衣寄給已過世的親人。出家時在庭院里種下的那棵樹,都已經(jīng)比鳥巢高了,人卻還沒有歸來。表達了詩人深深地哀思。
寒衣節(jié),在農(nóng)歷十月初一。別名:“祭祖節(jié)”、“十月朝”,但大家都喜歡稱作“鬼頭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祭祀節(jié)日之一,已經(jīng)相傳好久了。但我好像一次也沒有過過寒衣節(jié),是今天胡老師告訴我們,我才知道的呢!
到了寒衣節(jié)這一天,每家每戶都會去祭拜已世了的親人,以表示對他們的思念。我們還需要將準備好了的紙錢和紙衣給他們送去,當(dāng)然,這里的“送”不是真正的送過去,而是用火燒的方法,將這些紙錢紙衣寄給他們。這樣可以更好地表達,對已逝親人的問候與孝順,讓他們在這寒冷的時節(jié)也能感受到一份溫暖。
祭祖,祭祖是什么?祭祖是晚輩對已逝前輩、親人的問候,盡一份自己的孝心。作為晚輩,我們應(yīng)當(dāng)如此。請你們想一想,那挺拔、強壯的大樹最需要什么?當(dāng)然需要足夠的營養(yǎng)。而這營養(yǎng)又是從何而來呢?他需要根。大樹的營養(yǎng)從根而來,而我們的前輩和祖先,就是我們晚輩子孫的根。可以說沒有了他們,就沒有今日的我們。
我們一定要從小就孝敬自己的父母、親人,多幫助他們做一些家務(wù)。當(dāng)他們辛苦的工作回到家后,為他們端一杯茶,或為他們洗衣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在今天,我還決定用自己的零花錢,請父母吃一頓大餐呢!
中國歷史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我想,肯定還有一些節(jié)日我不知道,我以后一定要多查閱資料,多問老師,掌握更多與傳統(tǒng)節(jié)日有關(guān)的知識。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