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向大家展示一下美國范德堡大學趙晴博士,用思維導圖做時間管理的一些做法與思路,非常值得您和孩子一起來借鑒、嘗試。
▋一個人若活80歲,能真正拿來改變世界的時間,只有9.5年
光陰一去不復返啊——孩子們可不愛聽這種大道理。來點實在的。趙晴博士在課堂上循序漸進,分享了下面這張圖的邏輯。把人的一生可以用來改變世界的有效時間(包括學習、工作和發明創造)給切割了出來——原來,如果一個人活80歲,他真正能夠利用的時間才9.5年啊!不少孩子在課堂中脫口而出:My God!
如果您家孩子是在寫作文時,容易被一堆雜事干擾的“忙碌蜜蜂”,寫作文前得先上個網、聽聽歌的“八爪魚”,害怕寫不好而遲遲不知道該怎么下手的“逃跑鴕鳥”,或者干脆選擇不管的“愛找刺激的猴子”……下面這幾個方法,TA都應該嘗試一下。
▋第一步:分析拖延原因,找到自己的弱點
在《給孩子的史上最全思維導圖使用指南》一文中,我們列出了8種思維導圖的類型與作法。放在時間管理這件事上,八種思維導圖中的圓圈圖(Circle map),是最直接的可以拿來運用的。顧名思義,把想要分析的主題放在最中間,如拖延癥,然后把造成拖延癥的原因,寫在外面的圓環上,能讓孩子快速弄清楚自己的問題所在。比起圓圈圖,多重流程圖(Multi flow map)能幫助孩子們分析因果關系,下圖左邊是原因,右邊是結果:
▋第二步:針對自己的弱點,逐個擊破
分析完造成拖延癥的原因后,孩子們就要找實用的方法來逐個解決它們。▋第三步:24小時全觀察
了解了自己的弱點后,孩子們就可以來系統地看看,自己的每個24小時,都是怎么花出去的。選定一天,把每一個小時都做了什么,填進下面這張表,讓孩子自己學會觀察時間都去哪兒了。
(模板)
▋第四步:按照優先法則(Priority Rules)做TO-DO-LIST
觀察完自己花時間的規律后,就可以開始改造24小時了,也就是制作最符合我們需求的TO-DO-LIST(待做事項),它的優先級順序是,必須馬上做>必須做,但可以晚一點>可做可不做。
比如下面這張圖里,前面打了×號的事項,就是我們判斷之后,覺得價值不高、相對次要的事情。
比如下面這張圖,把篩選過后的所有事項作了先后排列。
來自上海的8歲半的洪田韻,重新梳理自己一天24小時內應該完成的所有事情,分成了“學校作業(必須完成)”、“其他必須完成的活動”和“想做,可做可不做”三項,并排了優先順序:
來自鄭州的10歲半的張宸睿,把可做可不做的所有事情篩選出去之后,將剩下來的所有時間又做了再分配: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