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人們一直喻為最有人情味,最有詩情畫意的傳統節日。有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遠在異國他鄉的我們更是深切感受到中秋之夜月是故鄉明。
每至中秋月夜,當氤氳的霧氣漸漸彌漫開來,緩緩升起的月亮便出現在眼前。清晰而奪目,如同裸露在淺水中珍貴的寶石一般,晶瑩剔透,瀲滟流轉。溫馨和樂的一家人落座樓閣上或斜依窗前,邊吃月餅邊賞月。炫麗耀眼的煙花轉瞬即逝綻放在浪漫的墨色月夜,或許是天宮的嫦娥收到了眾人的祈祀與祭拜,在柔美的月光中見到一抹倩影,那曼妙的身姿,黛眉如梢,粉唇似櫻,膚若脂凝,墨發如綢,清塵不染。不一會兒,在微風的吹拂下玉足輕點,倩影隨即淡柔旋轉,一顰一笑間,清靈得近乎縹緲。
時間匆匆流逝,一秒又一秒,一分又一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如今中秋佳節又至,看那明月,一閃一閃,掛天邊;想那思念,一絲一絲,連成線;念那回憶,一幕一幕,在眼前。雖然身在異國他鄉不能回家團圓,但濃濃的情意在不斷綿延傳遞。身為游子,深深地祝福祖國的親人與朋友:中秋節,愿你合家團圓幸福伴,吉祥如意樂開懷,共度中秋明月夜。
光陰似箭,歲月轉逝,不知不覺間又與中秋節撞了滿懷。在我的記憶里,中秋節的隆重熱鬧場景僅次于春節。每逢中秋,皓月素影、父慈子孝、合家團聚、其樂融融的場面不覺浮現在眼前。
月餅,作為中秋節久負盛名的必備小吃,由古代祭拜月神的供品,經過民間演化,已經成為深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特色。南北地域飲食習慣不同,月餅也就由此劃分出不同派別,如廣式月餅、蘇式月餅、京式月餅,就像南方湯圓、北方元宵的淵源文化而導致的差異。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小時候最香甜的記憶是中秋節能吃到袋裝月餅。當時姑媽在小鎮上新華書店工作,每年中秋節單位上都會發袋裝月餅,她也總會送我家幾個,爸媽舍不得吃留給我們,無論是咸蛋的還是果餡的,總感覺味道鮮美。當時就在想,以后工作了,一定讓父母嘗到單位上發的月餅。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以后,終于實現了這個愿望,無論每年單位上發的月餅、還是超市選購的月餅,總是中秋節前帶回家里,母親接過月餅時心里也是暖暖的。
“西漂”時,有一次中秋節無法回家,關中同學從家里返校時,居然帶來了家鄉特產蘋果、香梨、石榴、柿子及自家做的月餅,雖身在異地,卻也能感受到一份別樣的家鄉情懷。又是一年中秋至,嘆韶華東流去的同時,回想起同學情誼,自家帶來的月餅與盒裝月餅相比,檔次或許有高低,情誼卻無貴賤。
也許受英語中西方文化的影響,一直以來認為中秋節也是中國式的“感恩節”。無論是上學期間,還是工作后,總是在中秋節到來時,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朋友送去祝福短信,感恩之前他們的幫助、支持。其實,無論與父母、朋友、愛人,還是師生、同事、上下級之間的情誼,都有緣滅離別時刻。因此,惜緣感恩,看人長處、記人好處,路也就越走越寬。
月有盈虧,萬事同理。每逢月圓,常懷感恩之心,常念相助之人,常感相識之緣,常憶朋友之情,不平不淡,真水無香。
小時候我最盼望過中秋節,那時只為吃月餅;長大后,依然盼望中秋節,但更多的是和爸爸媽媽團結在一起。
中秋節到了!月亮圓圓的!家家的燈光都很亮,周圍的環境非常的暗,但到處都有人.歡笑聲早已打破了寂寞的環境!
在家里,我們更是熱鬧非凡!我和家人一起在陽臺賞月。剛剛升起來的月亮傾泄下了一片清輝,月亮亮燦燦的,慢慢地,慢慢地變成了白色。月光靜靜地灑在了地面上,整個世界都被罩上了一層銀色的光,鎮上像被籠罩著薄薄的銀紗。月亮穿過了云朵,將光輝灑在了馬路上,馬路就好像是用銀子鋪成似的。它還將月光倒映在了水面上,晚上的風一吹,河面上就波光粼粼的。月亮像個害羞的小女孩,一會兒躲進了云里,一會兒又從云中探出了可愛的小腦袋,將大地浸成了夢幻一樣的銀灰色。看著月亮,又不禁讓我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人們是為了紀念嫦娥才將八月十五定為了人們企盼團圓的中秋佳節。還令我想起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李白思念家鄉的感情。使我不時想起了駐守邊疆的戰士在中秋節這個日子里不能與家人團聚。等到月亮上來的時候,我們就在家里里擺一張飯桌,上面放滿了月餅、瓜果、月餅大小不等,全家圍坐在一起,供奉月神,表示全家團圓。大家坐在一起,說說工作,學習中事,嘮嘮家常事……其樂融融。供完月神以后,媽媽就把月餅分開,全家有多少人,就分多少塊。月餅吃到嘴里酥酥的,甜甜的,使人回味無窮。
還可以輸入140字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