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糾正孩子欺負人的毛病,首先要了解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再對癥下藥。 “反正最后總是我贏” 欺負人的孩子通常都在生理條件上存在一定優勢,或者身材較高大,或者氣力超常,正是這些條件使孩子在爭斗中獲勝,從而養成用武力解決爭執的習慣。 對策:替代法。孩子愛欺負人,是因為每次他都能贏。孩子需要的是“贏”的這種榮耀。可以根據孩子的身體條件,帶他參加相應的體能方面的培訓班。一方面讓他在正當的活動中獲得真正“贏”的感受,同時也可以讓他見識比他更人高馬大的孩子,得到心理威懾,從而學習用其他方式(如語言溝通)來解決問題。 “我比他強,就得聽我的” 超強的能力也會助長欺負人的念頭,擁有某些超強能力的孩子,比如學習成績特別好、畫畫好、手特別巧等,通常會受到家長和老師的特別關注和寵愛,這種優越感會使孩子覺得高人一等,從而欺負那些沒有這些能力的孩子。 對策:碰壁法。
“陽光男孩”、“陽光女孩”是對心理健康、性格開朗孩子的稱謂,父母大都希望自己的寶貝成為陽光兒童。盡管擁有這樣的美好愿望,但為什么仍然有不少孩子性格抑郁、心胸不開闊呢? 答案就在父母與孩子相處的生活點滴中,在父母對孩子灌輸的每一個細節中。我們時常會不經意發現,有的父母在孩子教育上忽視了正面教育,言談舉止會不知不覺向孩子灌輸一些消極的東西。如有人在工作中遇到一些不快,便把社會、人際關系看得一團糟,認為這也不如意,那也不順心。用灰色的心理感染孩子,影響孩子,使本該感受到陽光和鮮花的孩子,幼稚的心靈慢慢蒙上了陰影。在這種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多半是性格內向、憂郁多疑、心胸不開闊之人。 同樣為人父母,我的體會是,陽光心態需要從小培養。要想孩子成為陽光男孩或陽光女孩,父母首先要有陽光心態。注重從
四年級的小莉莎很愛面子。有一次去學校上課時忘了帶作業。她發覺后立刻給媽媽打電話,請媽媽把作業送到學校。媽媽卻說讓莉莎自己回家拿。莉莎在老師和同學面前感到很窘,但拗不過媽媽,只好自己回家拿了作業。她希望媽媽能開車送她回學校,媽媽又是不肯,于是她又自己返回學校。放學后,她向媽媽表示了氣惱的心情。媽媽則說:“我很愛你,這一點你知道。你為什么忘帶作業呢?”“我趕校車忘了。”“這種感覺的確不好,以后你會怎么樣?”“我想下次我會把作業事先放到書包里,我還可以在鬧鐘一響時就起床,不至于那么緊張。” 小莉莎媽媽的做法較典型地代表了美國人“責任”型雙親的教育原則:教給孩子建筑的本領,而不是一座完好的大廈。這種原則聽起來很有道理,也很簡單,但如果中國的父母嘗試著做一下,恐怕就不太容易了。 請看下面一個故事:杰米的媽媽每天陪他睡覺,直到杰米4歲。媽媽漸漸
玩具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親密伙伴,但是父母們容易忽視的是,玩具也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危害。眼看年節將至,父母們該如何給孩子購買“健康”玩具—— 都是玩具惹的禍 小強騎玩具自行車玩,由于剎車閘把尺寸過大握不緊,剎不住車子,結果從車上摔下來。 幸好沒有骨折,只是擦傷了皮膚。 一位家長說,他的孩子十分喜歡玩具手槍,常常拿著手槍作射擊狀。有一天和同學用手槍互射,結果額頭被子彈打破了,流了許多血。 李先生說,有一天,他看到兩歲的女兒正費力地嚼著塞在嘴里的一個硬物,便趕緊掰開女兒的嘴,發現嚼的是玩具小熊的眼睛。 賓賓有一個寶貝玩具,是一部“手機”。有一天小家伙把玩具手機后蓋打開了,發現后蓋底下居然藏了兩粒小小的紐扣電池。小家伙抓起紐扣電池就吞。沒想到第二天,肚子
[個案] 孫輩成了兩代人的“熱山芋” 很多年輕父母都對老一輩人的教養方式有這樣那樣的抱怨,相比之下,老一代人的聲音卻被遮蓋住了。其實老年人也有自己的難處,尤其是很多“80后”的父母們,他們高高興興迎來的小孫子/女,卻被子女當作皮球踢給了他們。 一位“80后”的小夫妻,在妻子懷孕之后,召集雙方家長開了一個家庭會議。小夫妻表示:自己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帶小孩,所以想把孩子打掉,想聽聽雙方家長的意見。抱孫心切的雙方家長立刻勸阻:千萬不要打掉小孩,有困難,我們一起來克服!女方家長說:“反正我們已經退休了,孩子我們來帶。”男方家長說:“我們雖然沒退休,但如果你們經濟上有困難,我們可以出錢請保姆或鐘點工。”由于有了雙方家長這樣的“承諾”,孩子生下來之后,被年輕的父母“順理成章”地“踢”給了老人。雙方家長輪流當起了全職保姆,苦不堪言;小兩口則在生孩子前
沒有人懷疑你對寶寶的愛心,但在一些錯誤認識的指導下,你的一些行為也許正在傷害著你的寶寶。對照下面這些“誤會”,看看你犯了哪幾條。 錯誤1:教幼兒背唐詩 你是否熱衷于教你的寶寶背唐詩?并以他小小年紀就能熟練背誦為榮?每每有朋友到家里來玩,還一定要小寶貝背兩首來炫耀炫耀? 真相分析:教育專家說,孩子在上學前就能背唐詩,貌似不錯,可是,這種做法違背了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是弊大于利的。 唐詩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佳作,遣詞造句極其精練、含蓄,有時為了行文的需要,顛倒字詞正常順序的事常有,這與現在人們的語言習慣大不相同。幼兒尚處于學習語言的初始階段,凝練的唐詩,要讓幼兒讀熟、讀懂,并受到教育,談何容易? 科學做法:建議年輕家長讓孩子多吟誦一些兒歌。幼兒感知事物是從表象入手的,他們樂于聽取具體形象的話語。兒歌正是以其生動活潑的語言方
有時,生活中一些在你看來非常微不足道的細節調整,卻極有可能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帶來巨大的改善。 我們為你列出了以下10條小小建議,它并不需要你投入過多精力,也不用顛覆你自己的人生觀,或者改變性格及教育方式,任何一位父母都可以輕松做到。你會發現,原來成為好父母竟然如此簡單! 1.表揚孩子的一切好行為 當孩子把自己最心愛的滑板車讓給別的孩子玩,或是為你做了一張畫著黃色笑臉、周圍布滿紅心的卡片時,你要用小小的表揚表示關注。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孩子這種可愛或是大方的表現,并且希望他們的這種行為能夠發揚和鞏固。那么當孩子友善地
許多家長在“鞭子底下出孝子”的思想引導下,教育孩子時,動不動就非打即罵,以期孩子長大成才。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事與愿違,家長們發現,孩子是越打越不聽話,越打越犟。為什么孩子會越打越犟呢? 國外行為學專家研究發現:一見孩子犯錯誤就大發雷霆,大聲訓斥,甚至打罵,這樣重復下去,孩子對訓斥的適應能力就會逐漸提高,天長日久,孩子就會對一般的訓斥持無所謂的態度。許多父母這時候不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不當,而是對越來越犟的孩子采取更嚴厲的訓斥,收效結果仍是甚微。 久遭打罵的孩子不僅會表現得越來越犟,而且還會表現出好說謊、具有攻擊性等不良行為,由于這些孩子內心覺得在家庭內得不到溫暖,因此遇到挫折就會離家出走,甚至被壞人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 行為醫學專家們通過調查發現,這樣的兒童長大后其婚姻和家庭生活不和諧者較多,他們也不能很好地養育自己的
珠心算從珠算入手,從傳授少兒認識“認數“規律開發,珠算、心算同步訓練,最后達到較強的心算技能。長期以來,大多數幼兒園都沒有舉辦算術興趣班,原因是許多小孩覺得數學枯燥而不愿意學。而珠心算從算盤撥珠入手,小孩子一開始接觸就覺得好玩,一下子就吸引了他們的舉。教學過程中還輔以各種有趣的兒歌、故事、游戲、手指操,讓他們覺得妙趣橫生。總之幼兒珠心算的教學是”快樂教學“的過程。 左右腦平衡發展 一般人左手不靈,右腦未得到開發。學習珠心算或心算有利于開發右腦,這樣可以使左右腦均衡協調發展。教學實踐表明,掌握珠心算是兒童獨特的生理現象,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一般智力的兒童通過科學的方法訓練都能掌握。珠心算不僅能顯著提高兒童的心算技能,而且在學習中通過右手聯合撥珠,可以促進兒童左右腦更加平衡發展。 學習一科、多科受益 受過珠心算培訓的兒童,在隨后的小學數學學習中一
■錯誤觀念1:有錢就應該出國留學。 中國家長和美國家長都很愿意在教育上投資,但兩者所花的工夫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中國家長一般都會給予孩子全部的經濟支援,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不斷督促、施壓,并認為花了錢就會有相應的成果和回報。而美國家長則更愿意投入自己的精力。整個小學5年級,甚至包括中學的六七年級,家長完全可以向學校申請在家里自己教孩子。家長每天會花至少三小時在教授孩子知識上,幫助其讀書并啟發學習興趣與動力。美國孩子從小就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對問題的質疑能力。所以,即使國內孩子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去美國念中學,也不一定能適應當地的學習方式。如果自身學習不夠主動、知識涉獵面不廣且缺乏自我尋找答案的能力,到了美國學校會產生嚴重的脫節,覺得自己格格不入,最終導致心理上厭學。 ■錯誤觀念2:學習非常輕松,沒有負擔。 其實,美國也有補習的現象。
做針線活對年輕父母來說確實是個考驗 幼兒園要求入托孩子的衣物都要繡名字 但年輕父母大多不會針線活——— 9月,又是兒童入托的日子,對于初進幼兒園孩子的年輕父母來說,要過的第一關竟然是縫紉關。近日,不少的年輕父母在論壇里發帖,抱怨并求助,抱怨的是要在那么多物件上繡上自己寶寶的名字,簡直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求助的自然是省事、省力的方法。原來,幼兒園要求父母們把屬于自己孩子的東西上都繡上名字,以便老師區分,而這是行內多年來的規矩。 -年輕父母:后悔孩子名字起復雜 孩子新入托,可能讓年輕父母們最想不到的就是還要拿起針線,在寶寶所用、所帶的物件上繡上名字。世紀城小區的韓先生在從幼兒園領回來了包括帽子、衣服、床單、涼席、被子等一大摞用品時就有點犯傻。“老師說這些用品上都得繡上孩子的名字,這得咋繡呀,用什么線、繡多大,是不是得找專業人員?”韓先
周末了,父母應該怎樣與寶寶做一些有意義的親子活動呢?20個方案讓你和孩子的每個周末都意義非常。 一、安靜蝸居篇 1. 親子共讀 做法:選一些寶寶平時感興趣的書,用夸張的語氣給寶寶大聲朗讀,并適時地問寶寶一些簡單的問題,如果寶寶回答正確了,就狠狠地表揚一下。 溫馨提醒:書中自有黃金屋,培養寶寶熱愛讀書的習慣是永遠不變的硬道理。等到孩子大了,你就會發現讀書的好習慣會給他帶來多大的好處。 &n
春天來了,在溫暖、充足的陽光中,人體代謝也會變得非常旺盛,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他們體內血液循環加速,廢物代謝加快,各器官、組織的活動空前活躍。一句話,春天是孩子們長個子的大好時節,家長們應該鼓勵他們多運動,促進生長。 孩子長個跟運動有關。少年兒童可根據場地、時間、興趣愛好選擇鍛煉,如跑步、踢球等,尤其是打籃球、跳繩、踢毽子,能直接刺激關節骨骺的生長。很多家長會發現,打 兩三個月籃球,孩子的個頭就會躥一躥。孩子可每周進行3次,每次30分鐘左右。切忌每次運動負荷過大,否則可能帶來運動損傷。于惠中
你常常為管教孩子而束手無策嗎?不管你是喋喋不休地說服還是大喊大叫地命令,孩子全然不理。有沒有想過,你該換一種教育方式? 孩子們頑皮是很正常的,你一定也不希望孩子過早地成熟,像個成年人一樣彬彬有禮。但有時他們把握不了分寸,比如他揪小朋友的頭發取樂或將你急需的東西藏起來看你火燒或燎而暗自得意。再理智的媽媽也難免有怒火上沖的時候,一味地懲罰不是辦法,管教需要恰當的方式,想想看,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么。 像大多數的父母一樣,我們都希望自己的管教,可以使孩子下次再做同樣的事情的時候,會覺得這樣做不對因而不去做。甚至更奢望,他因為知道拽人家的頭發是不對的而乖乖聽話,而并不是因為他心里懼怕再惹媽媽發怒而不去做。但大多數時候,今天我們制止了他的不好行為,似乎對明天還要阻止他做出更壞的舉動沒有什么幫助。孩子到底何時才能學乖一點兒? 育兒專家指出:孩子可以學會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父母與孩子交流的時間越來越少,每天的用餐時間成了家人相聚的良機。許多國家都特別重視孩子的餐桌教育:英國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長就開始對其進行有形無形的“餐桌禮儀教育”;美國的家長則比較重視進行環保教育;日本許多家庭的餐桌猶如課堂,他們稱之為“食育”。大人在餐桌上的言行,對孩子身心所產生的烙印甚至比學校的功課還要深刻。 一、餐桌德育的表現形式 1.鼓勵孩子自己進餐,培養獨立的品質
幼兒領導才能指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幼兒群體中,由一個或幾個幼兒組織、率領小伙伴共同完成某項活動或任務的具體方式和個性心理特征。 幼兒在同伴群體中領導地位的樹立和領導才能的體現與普通意義上成人群體中領導地位的樹立和才能體現不同,它不是由權力因素,而主要是由非權力因素決定。具有這種影響力的孩子比較自信,而且其應變、交往、語言表達等能力也較其他孩子強,常常使同伴對其 協調人員、指揮和控制活動的進程等等。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他可以體驗不同的角色,不但會對其職責有所了解,還會體驗不同的情緒情感。 ◆使孩子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 領導才能是各種能力的綜合。在做領導工作的過程中,孩子的綜合分析、創造、決策、應變、協調、任賢、語言表達、自學等能力得到相應的鍛煉。如何培養孩子的領導才能? 關鍵詞:責任意識 對于孩子來說,其責任感主要表現在他對自己、對他人以及處理日常生活各種事情的態度上。因此,家長不
日前,一位家長周女士來電向記者訴苦,她的兒子小然今年快4歲了,越來越有主見。比方說,小然希望自己控制睡覺前的活動,會選擇性地要求媽媽講故事、唱兒歌給他聽、陪他在被窩里窩一會兒,或者再回答他一個問題等。 當周女士滿足其種種要求后,準備離開他的房間時,小然又會再提出“最后一個”問題。而這個“最后”的問題常常不止一個。于是,請孩子上床睡覺變成相當冗長的儀式。 4歲開始有“權力感” 早教專家認為,4歲孩子的確有一些明顯的轉變。“我已4歲大了,不再需要別人告訴我該做什么、該怎么做,我想自己做主,掌握一切事情。”孩子已有自己的想法,“媽媽要我上床睡覺時,可我不想睡,有一個好辦法可以拖延時間,比如不斷提出問題,媽媽沒回答完,我就不必睡覺。” 專家表示,孩子從環境中慢慢地體會到“權力”的存在
為人父母者請注意:常挨打、挨罵的小孩不但身心受創,智商也會比其他幸福兒童低。 新罕布什爾海大學研究員斯特勞斯說:“常挨打的小孩不是變得比較笨,而是認知能力的發展會較遲緩。” 斯特勞斯和帕斯查爾是該大學家庭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他們共同撰寫的報告指出:從小常挨打、挨罵的小孩在智商測驗中平均得分為98分,不常挨打或幾乎不曾挨罵的小孩平均得分為102分。這4分之差可能來自于不打小孩的父母親花較多的時間講理、解釋。有些父母認為這豈不白費時間?但研究顯示,語言上的親子互動有助于提高兒童的認知能力。 時常在暴力、威脅下成長的孩子會出現“拼或逃”的反應機制,這種好斗或逃避心理會沖擊孩子的創造力與想象力,而創造力、想象力都會影響一個人的智商。
清潔衛生直接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許多疾病如腹瀉、結膜炎、沙眼、寄生蟲病等,都是由于不好習慣。 清潔衛生內容包括很多,也很瑣碎,家長要不厭其煩地去做。按時洗臉洗手,晚上洗腳、洗屁股,冬天每周洗澡、洗頭一次,夏天每天洗澡一次。定期理發、修剪指(趾)甲,勤換內衣,經常保持衣服整潔。嬰兒應單獨使用一套毛巾、臉盆和浴具。每天早上起床后進食前,用溫水洗臉、洗手。只要媽媽動作輕快,不把水或肥皂弄到嬰兒的眼睛、鼻孔、嘴里,一般嬰兒是喜歡洗臉、洗手的。早晨洗臉、洗手可不用肥皂,晚上臨睡前要用肥皂,因為經過一天東摸西摸比較臟,特別是洗手一定要用肥皂。用手拿餅干吃食品前必須用肥皂洗手。用肥皂洗手殺菌效果比單用水洗大7-8倍,可使手上的細菌除去90%左右。指甲最容易藏細菌,所以指甲長了就要修剪
寶寶哭鬧的聲音,真是爸爸媽媽的緊箍咒。看看這些小朋友的父母們是如何消除哭鬧聲的。至少,有些辦法在某些時候還是很有效的。 一、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我兒子天天是一個很會哭鬧的孩子。我就通過轉移他的注意力,比如帶動他一起唱兒歌什么的,來幫助他改變哭鬧的狀況。——天天媽 二、忽視他的哭鬧 我發現,對于寶寶哭鬧最好的回應就是:忽視,忽視,再忽視!當我一歲大的女兒哭鬧的時候,我就轉過身當作沒聽見。她馬上就領會了:當她哭鬧之后是得不到任何的回應的。——遙遙媽 三、不應允寶寶在哭鬧中提出的要求 這是丈夫和我的共同感受,我們一致認同這個觀點,并且認為這的確是很好的方法。我們3歲的女兒姍姍就知道,如果她為了得到什么東西而希望通過哭鬧的辦法來達到目的,這個途徑是行不通的。如果她想用哭鬧的辦法來得到她想要的零食或者玩具,那么她是達不到她想要的目的的,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