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能只是藏在心里、只存在于父母親主觀的認知上,而是要讓孩子們感覺、體會得到,即使只是一個擁抱、一次輕撫,都能拉近親子間的距離,讓孩子感到快樂。 在經濟環境發達及教育水準的普及之下,當今的兒童必然是父母親生活的重心,享受著充裕的物質生活。然而面對這種衣食無缺的日子,并非所有孩子都能感到快樂,曾有相關兒童機構提供的兒童快樂指數調查報告指出:很多城市有將近一半的孩子感覺不快樂!專家指出,除了自幼父母期待過高外、有些小孩從兩歲開始即有一堆學不完的事等原因外,親子相處時間和互動過少,更是導致孩子郁抑寡歡的家庭生活共同問題。 大人要心存童趣 現代媽媽習于走出廚房,在工作、事業上展露頭角,為了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脫穎而出,很難做個全職母親;而現代爸爸在經濟不景氣聲浪中,又面了失業、工作、升遷等各種壓力,很難做個稱職父親;再加上近代
我從小就沒有自信,在英語方面,我一直不敢開口說,所以,我以前的英語成績就一直不好。 四年級時,我學習了公共英語,它雖然比課本上的英語難很多,但是我還是堅持去上課。 第一次上課,老師叫我回答問題,我站起來吞吞吐吐地說了半天,還是沒有說出來。當時,我心里想,萬一說錯了,同學們會笑我,老師也可能會批評我,所以我就沒有回答老師的問題。下課了,同學們都像飛出籠的小鳥一樣跑出教室,我走到媽媽面前,媽媽問我:“你上課為什么不回答老師的問題呢?”我把原因告訴了媽媽。媽媽聽完后對我說:“沒事兒,你剛開始學,遇到這種情況很正常。其實你好好回答,別人不會笑你,你越是緊張,別人越要笑。以后只要你把自己想的大聲說出來就可以了。”聽完媽媽的話,我下定決心,下次一定要把答案說出來。 轉眼間,又到了下一周,我
新學年在即,您家孩子或許將要進行一次全新的學習旅程——第一次入幼兒園、第一次上思考的習慣 做作業之前,要求孩子做好準備工作,提前上廁所、喝水,然后在安靜的環境下寫作業。很多父母喜歡“陪做”,這會令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建議父母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空間,事后檢查也不要直接指出來,而是給一個方向讓孩子思考。 貼心小貼士:父母七大忌語 “你不聽話,就把你送到學校去,讓老師好好管教你。” “上學一坐就是一天,你這調皮,看你么辦哦。” “坐不住,老師就會罰你的站。” “今天有沒有挨老師批?” “你們班有沒有同學欺負你?” “吃飽了嗎,菜好不好吃
美國一家媒體曾刊登過一篇有關家庭教育的文章,介紹了美國家庭中父母教育子女健康成長的12條基本法則。 ●歸屬法則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讓孩子在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歸屬感; ●希望法則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讓孩子在希望中成長,保持孩子善良的本性; ●力量法則永遠不要與孩子斗強,讓孩子看到力量的重要性,同時也讓孩子明白力量并不是唯一決定他們人生的唯一要素; ●管理法則在孩子未成年以前,管束是父母的責任,孩子必須學會放棄和堅持,一旦對孩子管理不嚴,父母應該追究自己的責任; ●聲音法則盡管孩子在家里沒有決定權,但是一定要傾聽他們的聲音,這是孩子作為成人的一個必經階段; ●榜樣法則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父母必須言傳身教,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 ●求同存異法則尊重并保留孩子對世界的看法,并盡量理解他們,不要苛求孩子
許多父母經常教育孩子“多動腦子”、“好好用功”,而忽略了“以智能育智能”這一重要規律。調查發現:思維活躍、分析問題條理清楚的孩子跟他們的父母有直接關系,這些父母在談話間明顯地表現出思維的準確性和邏輯性,善于動腦筋。因此,促進孩子智力發展,父母首先應加強自我學習,并積極投入與孩子一同的智力活動中去。 ·讀書、看報 讀書、看報能接受更多更新的信息,在家庭中傳遞信息時,父母還要談談自己的認識。讀書過程中養成劃出重點、剪貼感興趣的文章和記讀書筆記等閱讀習慣,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中,孩子自然也會喜歡上讀書、看報。 ·小型家庭智力競賽 進行競賽的方法多種多樣:必答、選答、搶答;口述、手寫、動作;記分、淘汰、小獎品。這項活動還可以針對孩子在學習中的弱點進行,激發學習興趣,擴大知識背景。 ·家庭辯論活動 生活中有許多現象、問題是父母和孩子都感
妻子出差了,我這些天也很忙,自然而然地減少了對兒子的關心。我讓兒子自己玩,餓了渴了就到冰箱拿東西吃。 天黑時,兒子捂著肚子走到我身邊說:“爸爸,我的肚子好疼。”我一想肯定是因為冷落了兒子,所以小家伙變著法子來吸引我的注意。不禁覺得好笑,便伸出大手揉揉他的肚子,又親了親他的小臉蛋,說:“我家小齊最乖了,你是小男子漢嘛,是最勇敢的,讓爸爸好好工作行不行?到周日了我帶你去海底世界玩。”小齊高興地回了自己的房間。 等我終于忙完了工作,忽然聽到兒子在哭。我連忙跑去他的房間,只見兒子捂著肚子直叫疼。我抱起他直向醫院趕。醫生說可能是肚子受了涼,再一問兒子,果然是因為一個下午吃了很多冰凍東西。 抱著兒子我開始反思:第一固然是因為沒有看好孩子,結果他去冰箱拿東西吃,又沒經過
《小狗錢錢》中有一句話:“金錢絕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可是,假如我們缺錢的話,錢就會變得格外重要。”事實上,不會有人不缺錢,即便比爾·蓋茨,只不過各自的需要不同。財商從來就是一項基本的生存能力,從有社會和貨幣那一天就是。只不過,這并不容易被大多數人認識到,直到今天還是這樣。我深信貧窮和拮據不是任何人命中注定的,只要他具備對財務規律有基本的認識。 和金錢有關的事情和態度,是我們最日常的生活。所以,財商應該是親子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應該以教育的方式來進行。我經常看到孩子們向父母要錢的時候那么理所當然,比從柜員機里取錢還自如,完全缺乏對金錢及其背后父母勞動的認識和尊重。這不僅是財商的低下,也是教育的缺位。這表面上是孩子不懂事,其根源在于父母相關素養的不足和失職。 財商不是人長大后才可以和應該開始的事情,它可以從兩歲甚至更早就開始,自
炎炎夏日,寶寶的戶外活動有所減少。下面給大家介紹幾個在家中也可以玩的親子游戲,讓寶寶玩出聰明和健康,讓家長也享受親子的樂趣。 一、吃餃子 活動目的:刺激寶寶的觸覺,體驗親情的溫馨。 活動過程:寶寶與家長面對面坐好,家長雙手握住寶寶的一只手。邊念兒歌,邊做動作。 兒歌: 切切切,切白菜。 家長用手掌在寶寶手心切一切(輕一點)。 剁剁剁,剁肉肉。 家長用手掌在寶寶手心剁一剁(重一點)。 和和和,和面粉。 家長用手在寶寶手心撓一撓。 搟搟搟,搟餃皮。 家長用手掌在寶寶手心搓一搓。 包包包,包餃子。 家長用手依次捏寶寶的手指頭。 搗搗搗,搗蒜瓣。 家長用拳頭在寶寶的手心移動,然后輕輕地捶幾下。 嘗嘗嘗,嘗餃子。 家長讓寶寶兩手
一 同床睡覺的好處 1 便于夜間母乳喂養; 2 嬰兒夜間醒來時,便于哄嬰兒入睡; 3 嬰兒容易入睡; 4 父母與嬰兒的睡眠周期易于同步,嬰兒為了吃奶剛要醒來時,父母就已經醒了; 5白天父母不能與嬰兒親近時,夜間可以補償過來; 二 同床睡眠的弊端 1 父母休息不好,會經常醒來照顧嬰兒; 2 給嬰兒養成依賴性,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就進入了誤區,以下的“三多一否”就是對這方面的一個總結。 表揚過多 太多的表揚會給孩子造成許多束縛與負擔,當達不到父母的期望時,孩子很容易產生挫折感、內疚感。如父母總夸獎孩子“太聰明了”,當考試成績不理想時,孩子就會產生深深的自責與沮喪,自尊心與自信心受到沉重的打擊。因此,父母最好就某件具體的事情表揚孩子,如:“你今天的作業寫得很好!” 提問過多 由于迫切希望更多地了解孩子,許多父母往往一等孩子放學就問個不停,“今天老師有沒有提問你?”“數學考得怎么樣?”“都和誰一起玩了?”……太多的問題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與抵觸,落個“討厭鬼”的名聲。有效的做法是進入孩子的世界,更多地和他們一起游戲、聊天,在不經意中,你就會發現孩子的許多秘密。 命令過多 “寫作業去!”“把電視關了!”……過于頻繁的命令容易使
小朋友進廚房,在多數家長眼中是危險、麻煩的事。但是,據說現在日本兒童最熱門的游戲場所是“廚房”;書店熱銷的書籍是“兒童料理食譜”;百貨公司家電部門當紅的是“兒童專用廚具”;電視臺正在叫座的節目是NHK的“兒童烹飪”。 兒童最時髦的休閑活動 日本為什么興起“一歲廚師”“在廚房里長大的孩子”熱潮呢?這個風氣來自各界的推波助瀾,包括幼教界、媒體、社會學家、烹飪學校及兒童產品廠商,都在大力鼓吹做家務事對小朋友和家庭的好處。 9年前,日本NHK電視臺首開先河,開辟“一個人也行”兒童烹飪節目,創下7%的收視率。其他電視臺相繼跟進,推出類似節目,就連餐具公司、東京電力公司、東京瓦斯公司也開辦起兒童烹飪學校。之后,NHK再度推出“天才是樣樣都會的人”,這一節目由一只青蛙木偶和一位大姐姐,引導一個長相十分可愛的小女孩示范做點心,一度成為日本兒童的最愛。 “兒童
兒童閱讀,指導的重點不在兒童,而在父母。父母對讀書的態度和行為對兒童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如果父母希望孩子熱愛讀書,那么,父母至少應該了解三件事: 第一件事,父母要了解讀書對孩子的意義。 一些父母對孩子讀書寄予過高的期望,期望孩子閱讀能迅速提高思想覺悟、提高學習成績、提高修養等。所以,父母在讀書的問題上特別容易與孩子發生沖突。比如,孩子總喜歡看輕松的卡通,而父母則希望他們看有教育意義的書。談到讀書,父母多談的是“教育功能”,談的是“一本好書能改變人的一生”。但如果我們能冷靜地面對現實,我們就會發現,“一本好書能改變人的一生”是一個神話。我們可以想想自己,是哪本書使我們成為現在的自己。現在又有哪本書能改變你的孩子的一生呢?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一個多元化的信息開放時代,他們面臨著比我們當年多得多媒介選擇。除了書,他們可以看電視,玩電子游戲機,聽錄音帶,甚
抄寫古詩“靜夜思”三遍并背誦、默寫漢語拼音字母、父母出20道退位減法題……盡管我國教育主管部門三令五申取消學前班、杜絕幼兒園教育小學化,但現在仍有不少幼兒園仍然我行我素。 幼兒園的“抗命”實際上還是為了滿足父母們的“需要”。那些父母追捧所謂教知識多的幼兒教育,但在生活中,卻不得不和孩子一起品嘗“早起跑”結出的苦果。 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楊先生如果不是被找到學校說啥也不相信三年級的兒子竟然逃學去游戲廳。他說為了開發兒子的智力,夫妻倆沒少操心。孩子三歲多就認得1000多字、古詩30多首,20以內的加減法運算張口就來,人們都說是個“神童”。可沒想到上小學后兒子上課不聽講、耍小聰明,成績一直不好。楊先生現在也后悔當初只灌知識,忽視了對孩子道德觀的教育。 “掠奪式”超前教育過早抹殺了孩子天生
如果我們能夠體察孩子的愛,并把孩子的愛當作瑰寶看待,我們就會知道怎樣去珍惜和呵護它;如果我們只習慣于做孩子的救世主,那么,有一天,當我們不想再做救世主的時候,便極易放棄對孩子的愛和責任。 我們總是說“可憐天下父母心”,其實,天下孩子的心也很可憐,他們很愛自己的父母,常常會用自己幼稚的方式去表達對父母的愛。 最早體會兒子對我的愛,是1987年我在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的時候。那時他只有5歲半,剛剛上小學一年級。他給我寄了一張自制的卡片,上面用紅、綠、黃、藍、紫五種顏色的彩筆寫著幾個歪歪扭扭的漢字:媽媽,你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捧著這張賀卡,我哭了。我能想象兒子在制作這張賀卡時,內心是多么地想念媽媽!那一段日子,我也非常想念他。我相信母子間的思念是由一段只屬于母子間的電波連接著、傳遞著,默默地感應著,永遠也無法隔離。 4個月的學習結束后
家庭教育與幼兒的個性形成關系密切,并將影響到孩子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及個人成長。 幼兒大概可分為三種類型:易教養型、難教養型、緩慢的活躍型。 難教養型兒童容易形成許多不良個性,對其身心發育構成威脅。但是應該指出;兒童的個性并非是導致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前提條件,如果家長善于運用適當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導,是可以改造兒童個性中的弱點和缺陷的;反之,如果家庭教育不得法,即使是易教養型的兒童也可能出現行為異常。 當前,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倍受社會所關注。應該指出,獨生子女無論屬何種類型,由于他們所處的特殊環境都容易使其向難教養型傾斜。獨生子女往往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小太陽”、“小祖宗”,他們習慣于無條件地得到想要的一切東西,且不懂得和他人分享。因此說,溺愛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常常是培育利己型孩子的溫床。由于沒有兄弟姐妹,使孩子難以產生互相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愛的因素非常重要。但是,當愛失去理智或失去限度時,對孩子的愛就成為極端的愛,這往往會導致孩子身心發展出現障礙,心靈發生扭曲,對孩子將來的人生發展有著不良影響。 對孩子的愛的極端表現有: 1、認為只要無限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就是愛孩子,其實這是一種無知的愛。孩子對愛的需要不僅是物質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生活中,有的家長只注意給孩子補充各種營養品,卻忽視了對孩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有的家長給孩子買了許多書籍或買了電腦,卻沒有正確地引導孩子去讀書或正確地使用電腦,也不明白對孩子的精神鼓勵、贊揚、肯定和必要的心理支持都是愛,然而,這種精神上的愛對孩子的成長更加重要。 2、家長過分保護孩子,為孩子做了許多本應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這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也
2004年9月,有關記者對52名2.5--5歲的孩子進行了一次趣味調查:在孩子心目中,他們更喜歡爸爸還是媽媽,并盡量鼓勵他們說出喜歡和不喜歡的理由。為此,記者專門制定了一份表格,表格有4個選項:①喜歡媽媽;②喜歡爸爸;③爸爸媽媽都喜歡;④爸爸媽媽都不喜歡。從調查的結果來看,喜歡爸爸或媽媽一方的占了大多數(82%),對爸爸媽媽都不喜歡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18%),但對爸爸媽媽都喜歡的卻幾乎沒有。 這個結果讓我們頗有些意外,于是,我們對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發現-- 爸爸媽媽得不到孩子的喜歡通常有以下理由 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 小米(3歲,女):我不喜歡爸爸,他老是將臟衣服和臭襪子到處亂放,老是要媽媽不停地在
■ 育兒方案: 新生兒期 我們一般把出生后4周內的嬰兒稱作“新生兒”。這一時期,嬰兒的生理發育還很不成熟,一般要關注嬰兒的成長,精心護理。剛生下來的嬰兒,除了吃奶、啼哭,差不多一天有二十小時的時間在睡覺。腦神經細胞幾乎還沒開始活動,所以,這一時期的嬰兒的活動,大都是無目的和無意識的本能反映。 ■ 養育要點 寶寶出生3-4天后,因生理性脫水,體重會有所下降,這很正常。寶寶充分吃奶后,體重馬上就能恢復,并持續增長。 ■ 發育指標 從出生到滿月,孩子體重的增加比較明顯,平均每天約增加40-50克,滿月時體重增加約1千克。 ■ 生 理 指 標 男孩身高: - 體重: 3~3.5千克 女孩身高: - 體重: 3~3.5千克 ■ 育兒方案之訓練方法系列 訓 練 方 法 一 : 嬰兒生下來耳朵就很發達,雖然聽不懂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許多人講:“習慣”很重要,你家孩子習慣好好呀,將來肯定會有出息等。 的確,習慣很重要,在某種意義上說,習慣會決定人的一生。 有句名言說得好:“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學者周士淵在他的暢銷書《知道更要做到》中說:“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習慣、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也是習慣”。 事實上,無數次的事實證明,成功
場景一:媽媽下班后,給佳佳買了一個她最愛吃的肉松面包,佳佳高興極了,趕緊一個人跑到房間里,準備獨享。爸爸走過去,請求咬一口,佳佳不答應,用身體擋著,生怕別人搶去似的。 場景二:鄰居的小朋友過來玩,毛毛很高興,主動地領他到自己的房間里。過了一會兒,小朋友走到了客廳,坐在那里看電視,可毛毛沒出來,毛毛媽媽納悶了:怎么不一起玩了?小朋友掃興地說道:毛毛什么也不給我玩,光讓我看,沒意思。 這兩則事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小孩唯我獨尊,通俗一點就是“小氣”,我的東西別人不能動,自己的東西就一個人玩。為什么現在的孩子什么也不缺,可越來越小氣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孩子不會分享,不會有福同享,以至于越來越獨,越來越自私。 孩子“小氣”看似不是大的毛病,但對其以后健康人格的塑造影響深遠。當今社會,人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