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教育行政部門規定: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三、四年級每日課外作業量不超過30分鐘;五、六年級不超過1小時。但是由于種種因素,關于小學生作業量的抱怨依然很多,有的說作業太少孩子沒事可干,有的家長則抱怨作業太多,孩子要寫到很晚…… ☆作業數量眾口難調 “我女兒每天做完作業還有很多空閑時間,她每天下午4點多就到家了,5點就能寫完作業。 小孩子控制力比較差,她寫完作業不是看電視就是玩游戲,雖然我們也給她布置了一些其他的作業練習,但她認為那些不是老師布置的,就不算作業,拒絕完成。”這是一名小學四年級女生的母親要求老師增加作業量的理由,她希望老師多布置一些作業,不然孩子用在娛樂上的時間太多了。在采訪中,和這位母親持相同觀點的家長不少,“現在學生在學校的時間短了,回家又不做功課,把時間都浪費了,以后到初中和高中,學習壓力肯定越來越大
請不要輕易將謊言與孩子的品質劃等號,因為謊言有時只不過是幻想,或者是孩子小小的如意算盤。 很多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有一個錯誤的認識——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已經長大了,懂事了,不再是個小寶寶了,所以孩子們應該很明白自己說的話是事實還是謊言。其實不然!事實上,說謊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正常現象。相信看完以下對孩子說謊問題的分析和解釋之后,父母們就會松一口氣了。 5歲以下的孩子常常說大話,因為他們不能把事實和幻想區分開來,說大話完全不同于說謊;5歲以上的孩子不再有說大話的情況存在了,他們會因為種種原因而說謊。 2--4歲:愛說大話 孩子為什么說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著豐富的
趴睡 在西方國家,小兒科醫師都會告訴家長,不要讓寶寶趴睡。因為從流行病學上來說,寶寶趴睡導致嬰兒猝死的幾率比較高。雖然睡姿本身并不是嬰兒猝死癥的必要條件,但還是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所以,大部分的小兒科醫師都會建議,盡量不要讓寶寶趴睡。 側睡 如果媽媽很在乎寶寶的頭型好不好看,建議您可以試著讓寶寶側睡。一般來說,寶寶自己很難會側著睡,可以在寶寶背部放一個枕頭,幫助撐住他們的背部,來維持側睡的姿勢。美國小兒科醫學會還建議,當寶寶側睡的時候,應該把他們的手放在前面。這樣的話,即使翻身,也是翻成仰睡的姿勢,而不會變成趴睡。 仰睡 從小就習慣仰睡的寶寶,頭型通常會比較扁。很多父母擔心寶寶會睡成“大扁頭”,所以急于改變寶寶的睡姿習慣。醫師建議,如果想要改變寶寶的頭型,可以從側睡開始慢慢改變寶寶的睡姿習慣。 另外一個會影響頭型的因素,就是寶寶斜頸癥。所謂
我的寶寶現在一歲五個月了,他十分喜愛邊看圖書邊聽我講故事。每天晚上,我下班回來,妻子去做飯。這時,我們父子倆都會度過一段甜蜜的共讀時光。寶寶用他的小手翻著書頁,我則繪聲繪色地講著書中描述的故事。寶寶不僅僅是被動地聽,他還隨著故事的進展或不同角色的出現,以聲音或動作來參與共讀過程。 培養孩子的讀書樂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自嬰兒時期開始與書結緣的孩子,有較多的機會積累他們的閱讀經驗,使圖書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他了解自己與世界的一個重要來源。 我積累了一點點經驗,希望能同大家分享。 首先,讀書時的焦點應該放在寶寶身上,而不是圖書。父母應該從寶寶的視線和行為舉止,判斷閱讀活動是否要繼續,或是得
經常發現有的幼兒邊做游戲邊嘀嘀咕咕,自言自語。父母看見這種現象感到很奇怪,甚至認為孩子得了病。專家指出,其實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是幼兒學習語言時的必經過程,初為父母者不必擔心。 大家都知道,人類的語言,有內部語言和外部語言之分。1~3歲幼兒,是以學習外部語言為主的。到了4~6歲時,其內部語言才開始形成。幼兒的自言自語正是從外部語言向內部語言的一種過渡。 因為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思維,能單獨地思考問題。但由于幼兒的語言動作調節功能的發展尚不完善,還不能控制發音器官的活動,便出現了既有說出聲音的特點,又有自己對自己說話不發出聲音的特點。也就是既有外部語言,又有內部語言。孩子到了6歲以后,這種自言自語的現象會逐漸消失。但如果到了八九歲還常常自言自
一項近期調查顯示:女性生育后更容易處于亞健康狀態。媽媽尤其是職場媽媽所受的壓力比男性大得多,近40%的職業女性認為家庭是主要的壓力來源。 關于工作:認為能輕松自如地應付工作的生育前為50.4%,生育后下降到36.7%,自覺工作后疲倦的人則增加了20%。生育后大多數媽媽都表示有足夠工作能力,但力不從心。 關于身體狀況:生育后頭暈、頭痛的比例比生育前增加30.5%,間有發作的人也增加了20.8%;生育后胃不適的增多了17.5%;心悸者增加了22.1%;睡眠欠佳的增加了17.5%;而生育后最嚴重的是關節痛、腰痛、肌肉痛的女性人數大大增加,各項幾乎都增加了30%。 做媽媽的都有這樣的感受,好象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一會兒孩子叫,一會兒老公喊,才忙完一件事,又得趕著忙另一樣,這是不是已經讓你感到不堪重負?作為工作中的媽媽,你的
你是不是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孩子胡亂發脾氣;當你忙得不可開交時孩子還對你吵鬧不休……這時的你該怎樣做呢?大聲訓斥?揍他一頓?其實對待孩子的這種情況你也可以這樣: 不理不睬和獎勵恰恰相反。不理不睬就是對孩子的行為不給予任何的獎勵或援助——孩子犯錯,父母故意視而不見。當然有許多時候對他的行為視而不見,并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但有時候這一招倒是很管用。有時候在孩子發脾氣時可以使用這種方式。父母甚至可以徑自走出房間不理會在發雷霆的孩子,如此一來,孩子就會失去觀眾了。 孩子干擾你時,采用視而不見的方式也有可能見效。有時孩子干擾你,你表現得很在意,那他們便不會就此罷休。這下子他們可成功了!但如果你不理不睬,他們下次就不會在你忙得不可開交時故意吸引你的注意力,因為他們知道那根本沒有用。 當然你需要事先和他們溝通,你可以告訴他說:“如果我正在和別人
每一個孩子都喜歡游戲。事實上,游戲本身就是一種學習,是孩子獲取經驗、發展智能的妙方,也是孩子自發性、創造力、好奇心、想像力、探索、冒險及對未來處事的象征。 啟發孩子智慧的游戲有很多種,下面介紹幾種家庭中可常用的親子動腦活動: 分類的游戲 這是創造力學者威爾斯提出的方法。平日可提供孩子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不同類物品,例如小汽車、湯匙、鑰匙、鐵幣、回紋針……等,讓孩子發覺其共同特征來加以分類,并鼓勵其重復分類。也可以提供符號、顏色、食品、數字、形狀、人物、字詞等材料,讓孩子能依其特性分類。 扮演的游戲  
心理學家研究證明,靠使用簡單的視覺、聽覺和身體語言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自信心。心理學家根據人們接受信息的不同的有效方式,將人們分為視覺的、聽覺的和動覺的三類。 父母要確定自己的孩子屬于哪種類型是很容易的,你只要問他一些簡單的問題就行,你可以問他:“今天你在學校過得怎么樣?”然后觀察他的反應。視覺性強的孩子會緊緊地注視著你,而聽覺性強的孩子卻會忽而看著你的左臉忽而看著你的右臉,動覺性強的孩子則會在回答問題之前不停地環視左右。 如果父母確認了孩子的類型,這就能更有效地進行教育了。例如,你在教訓孩子時,而你那動覺性強的孩子在低著頭擺弄什么東西,平時你可能認為他根本沒有理睬你的話,而現在你就知道了,他在表面上似乎對你的話漠不關心的同時,實際上他正在消化你說的每一句話。
一、否定孩子的人格 煩 笨蛋 沒用的孩子 二、影響孩子對父母的神經病!”我并不覺得掃興,接著問她:“那男孩子的母親呢,她不是很開朗嗎?”她更加不屑一顧地說:“更是個神經病!”
他們是大學教師、媒體精英、企業骨干,身份各不相同,但他們都在孩子身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他們在孩子的教育上都有成就;現在,就聽聽優秀父母講述“優秀孩子的養成計劃”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收獲在心頭。 “自覺”孩子是這樣養成的 核心原則:“陪讀”要趁早 講述人:高女士,職業會計,某私營企業股東,丈夫是一企業管理人員。 高女士的女兒陳培煒,是福州教院一附小三年級的學生,成績很好。最讓老師們貼心的不僅是成績,孩子學習的自覺性也特別好,“讓她不用聽寫生字了,派她給別的小朋友聽寫。結果她回家之后自己又讓媽媽給她聽寫了一遍。不得意,不放松。”老師欣慰地說。 高女士承認,如今女兒在學習方面,的確不怎么讓她操心了。這是因為她把心“操在了前面”。 “小學第一學期,每晚陪她做作業。剛開始上小學她不是很適應,做作業很
有些孩子在幼兒園里很聽話,把老師的話當“圣旨”;可在家里卻任性、不講理,任憑家長說破了嘴也無濟于事。為什么呢?原因大致有以下兩點: 老師在孩子心目中占有“權威”地位。老師在教育孩子時,目標是明確一致的,對孩子的要求是"嚴而不厲,愛而不溺"的;老師對孩子一視同仁,善于從孩子的實際出發,因材施教,處處給孩子提供表現的機會;老師注意自己的修養,既有豐富的感情又有深刻的理智,能用正確的態度和情緒對待每一個孩子。 家長在孩子面前沒有樹立好威信。家長的威信是家長對孩子進行有效教育的重要因素,是孩子自覺接受家庭教育的重要條件。然而許多家長卻忽視了這一點,沒有很好地樹立起威信,主要表現為: 教育方法不得當:或溺愛孩子,使其養成任性、獨享、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個性;或經常用很嚴厲的態度對待孩子,常常為無關緊要的事大發雷
當寶寶能走會跑后,一天之內被媽媽批評個三五次簡直就是家常便飯。因為這時的寶寶不是摔壞了杯子,就是拿著拖把到處亂拖,要不就干脆鉆到桌子底下嘗試著把小指頭塞進電源插座里,總之,只要媽媽一分鐘沒注意到,寶寶就肯定會“犯錯誤”。但是專家卻建議,不管寶寶犯多少錯誤,每天批評他最好不要超過兩次。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周林說,在育兒方面,家長的態度一般分兩種,一種是較為開放的,例如美國等國家,對孩子都持順其自然的態度,管得很松,這樣有其好的一面,即利于孩子養成天真、坦率的性格,但不容易培養他們的是非觀念。而中國家長大多是另一種,即對孩子嚴格管理,它好的一面是能從小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念,負面效果是,過多的批評、呵斥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變得膽小怕事。 其實,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可以積累經驗教訓。許多家長在寶寶犯錯誤時,總是大加譴責、恐
年輕時尚媽媽們,你們知道嗎,現在許多流行的運動、生活方式并不適合兒童,也許你沒有意識到,自己愛寶寶的舉動,可能是在對寶寶的健康“犯罪”。 一不該:帶寶寶逛街 錯誤級別:★★ 原因分析:一些媽媽喜歡帶著寶寶一起逛街。用嬰兒小推車帶寶寶出門很方便,但小推車的高度正好讓寶寶處于汽車尾氣排放最密集的區域,汽車尾氣里含有鉛等有害氣體。 如果經常長時間逛街,寶寶就像一個流動的小“吸塵器”,這無疑會傷害到寶寶的健康。在馬路上、商場和大型超市里,人多嘈雜,細菌繁多,寶寶抵抗力本來就弱,很容易感染細菌,導致疾病發生。比如,寶寶容易罹患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
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外來的刺激能引起夢,來自身體內部的刺激也能產生夢。一般來說,夢不會影響健康。但是,有些孩子常會出現夜間驚恐的現象,弄得爸爸媽媽束手無策。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么辦呢? 首先要分析孩子白天有無受過什么刺激或身體有什么不適的地方,最近一段時間是否經常這樣,作出判斷后再作處理。 出現夜間驚恐現象的原因一般有: 1、孩子在白天受到不良刺激,如恐怖的故事,成人的責備和打罵等等。 2、身體內部的刺激,如有疾病(疾病會引起人體組織內生理的改變,會破壞體內血清促進素的平衡)。這種白天大腦無暇顧及的初起疾病的微弱信息在睡夢中能反映出來,如肺部疾病患者常夢到負重運行,胸部受壓,被人扼住脖子而感到窒息等。做惡夢者往往心中恐懼,呼喊不出而突然驚醒。遇到這種情況,爸爸媽媽要及時帶孩子上醫院檢查。 如
問:在幼兒學畫方面家長的誤區在哪?答:在孩子學畫方面,家長的誤區主要表現在急于求成,重結果,不注重孩子繪畫興趣的培養。興趣是孩子學習的動力,繪畫也是一樣,在孩子剛開始學畫時,興趣是最重要的。父母和老師的當務之急,是讓孩子覺得畫畫是件很快樂的事。但家長們往往在觀念上不能接受這種思想,他們總把技能看得重一點,認為圓就要畫的越圓越好,殊不知連成人都不可能一筆就將圓畫的正確,怎能強求幼小的孩子?問:如何培養幼兒的繪畫興趣?家長不要強迫孩子畫畫,應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引導。讓孩子多注意生活中的事物;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進行觀察;讓幼兒學習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縮短孩子畫畫的時間,擴大孩子畫畫的面積。另外,家長要經常陪伴孩子畫畫,或者讓孩子和伙伴一起畫,盡量避免孩子一個人孤獨地畫。問:有的孩子總是亂七八糟地亂畫,問他畫什么,他說是船呀,汽車呀,小鳥呀什么的,可是
案例:小廖夫婦的兒子已經4歲,原來是夫妻倆自己帶,后來隨著工作日漸繁忙,照顧孩子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于是他們將兒子送到了幼兒園,想讓他適應一下集體生活。沒想到幾周后,幼兒園老師打電話來,說他們的孩子可能有社交恐懼癥,建議進行心理輔導。小廖夫婦很是詫異,每天上下學接送,兒子一看見父母就笑逐顏開,回家也不停地說在幼兒園學到了什么新東西,沒看出異常啊。于是小廖決定請一天假,到幼兒園看個究竟。 在老師的陪同下,小廖來到兒子的班級,躲在窗外觀察。他發現,無論是上課還是自由活動,自己的兒子總是一個人躲在小朋友們的后面。老師上課提問到他,他低著頭、紅著臉,不知道囁囁嚅嚅的在說什么;自由活動時,小朋友們大部分都聚在一起玩,但自己的兒子卻一個人搬著小板凳在邊上自個兒玩積木。同時,小廖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人想買個櫥柜,找到一位名氣很大的中國木匠,問:“聽說你的手藝很好?”中國木匠回答道:“哪里,哪里,和別人相比差多了,實在拿不出手。”那人一聽愣了,便轉身去找了個美國木匠。美國木匠不停地夸耀自己手藝好,于是那人最終向美國木匠買了櫥柜。數天后,當他再次經過中國木匠的小店,驚訝地發現這里的櫥柜比美國木匠的要好得多!他非常不解,為什么中國木匠要說自己手藝不好? 幾千年孔孟之道的浸染,形成了我們含蓄、內斂、寬厚、謙卑的民族性格。然而,在競爭激烈的當代社會,要求人們面對機會能勇敢、大聲地說“我行”。因此,培養孩子自我表現的勇氣和習慣,成了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對內向、膽怯的孩子尤為如此。&
無論你豪放得粗枝大葉,還是細致得綿里藏針,作為爸爸,你是孩子心目中的第一任偶像。而偶像的作用向來是與帶領、引導有關的,當孩子已經開始象模象樣地模仿你的一些舉動的時候,作為偶像你該怎么做? 我們講起偶像這個詞往往會同那些銀幕上奕奕閃光的明星,或是報刊上到處宣傳的英雄聯系起來,其實平凡的生活中形象與品質俱佳,風度與才氣并存的人并不多見。反而,只要在孩子心中是一個富有正義感、同情心和責任感的好男人、好爸爸,那么每個爸爸都可能成為孩子的偶像——孩子心目中的第一任偶像。 一、偶像是需要有正義感的(當孩子的小伙伴玩滑梯時插隊……) 杰杰是個幼兒園中班的孩子,每天下午爸爸在接他放學的路上杰杰都會講許多幼兒園里發生的故事。這天
小孩子學外語是不是越早越好呢?到底什么時候學外語合適呢?上海市黃浦區教科所、錦華親子學堂的老師肖燕萍認為,小孩子還是三歲以后學外語為佳。 她認為,對于2-3歲的孩子來說,糾正母語比學外語更重要。因為3歲是語言糾正的良好時期,3歲以前幼兒的大腦言語中樞還不成熟,發音不是很清楚。孩子2歲進入托兒所或幼兒園后,第一件事就是在老師幫助下糾正他的方言說準普通話。如果在孩子連母語都沒有說準的情況下就教他學外語的話,那么這樣只會“兩敗俱傷”。 經過一定的考察和研究,肖老師認為兒童在3歲以后學點英語還是有益的。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千萬不能急功近利,強迫孩子學習,使這種學習成為一種壓力和負擔,那它起到的作用只會是適得其反,甚至使孩子對今后的學習造成懼怕心理。 同時在教學方法也應該符合幼兒特點,而不是小學化的、訓練式的。兒童英語主要是培養興趣,提高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