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材的父母們必須要具備的一個條件就是:凡事不能操之過急,要有懂得等待的智慧。 當一個一向聽話的孩子突然很粗暴地毆打自己弟弟的時候;當孩子到了晚上不好好睡覺,經常哼哼嘰嘰,情況越來越嚴重的時候;當孩子毫無緣由地撕扯自己玩具的時候,你會對孩子怎么想呢?我們的母親,大概十個人中會有九個這樣想: “是不是我的孩子有什么問題呢?”然后,就開始擔心起來。說實在的,對孩子的上述行為不敏感、不擔心的父母又有幾個呢? 對這些為孩子擔心的母親們,我常常向她們強調、并提醒她們:“每一個孩子發育的程度都各不相同,有的早一些,有的晚一些。因此,沒有對所有孩子都適用的、統一的標準。絕對不能用同一把尺子來衡量孩子是正常,還是有問題。” 當然,也有一些孩子和別的孩子相比,撫養起來的確要更困難一些。也就是說確實存在一
孩子的降臨會給家庭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整個家庭從此圍著孩子轉,大家都忙得不亦樂乎,還能找得出時間來與配偶相處嗎?要維護你的婚姻,你必須“撥”出時間來。 說說容易做到難。首先,夫妻倆必須達成的一個共識是,你們的生活確實因為有了小寶寶而發生了改變,小寶貝的需要排第一,你們之間的關系排在第二位,這是意料當中的事兒。有時候,作為新媽媽的妻子由于忙于照顧寶寶而對丈夫有所忽略,其實也無可厚非。一段時間后,當生活稍稍安定下來,你們之間就會比較容易找到新的方式來表達彼此的愛慕和眷戀了。 從起初純粹的伴侶關系過渡到為人父母的角色,是需要假以時日的。當你們終于可以靜下心來享受兩人世界的溫馨時,不妨試一下以下的建議: 1、偶爾請父母或兄弟姐妹幫忙照料一下孩子,夫婦倆下班后相約在外面見面。 2、如果嫌出去約會太麻煩,你們也可以在哄寶寶
自從兒子出生后,我們和他一起分享無盡的喜悅與樂趣。初為人母的我也有賴兒子之福,除了心理上的莫大滿足之外,更為我的兒童心理學研究提供了難能可貴的實踐機會…… 0-3歲的小寶寶正處于意識和自我意識初步形成的階段,對于他們來說,沒有什么事是不值得嘗試的。因此,當您的寶寶面對困難產生退縮或畏懼時,身為父母的我們就該好好地檢討一下,是不是我們做錯了什么呢? 成長小故事 兒子倫倫學說話比較早,10個月左右就會說些簡單的詞語,如:“媽媽、爸爸”等,1歲時已經可以說出一些較完整的語句,偶爾還蹦出幾個簡單的英語單詞……語言方面的能力與他同齡的小朋友相比較,可謂是“出類拔萃”。這也許是我由胎教做起,堅持不懈地與他談心、對話有關吧?
※ 平衡膳食最重要 在外就餐時首先應從營養的角度考慮孩子所需的飲食結構,要葷素搭配。肉類不宜太多,要多吃富含鈣、銅、鎂、鐵等營養素的新鮮蔬菜水果;還要為孩子點些主食,使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者攝入量維持均衡。但不論哪種食物,即使孩子特別愛吃也應適量。 ※ 深海魚可以多吃點 在餐館吃飯,菜中的糖、鹽、脂肪、鈉以及淀粉含量遠遠超出自己家里做的飯菜。特別是有些快餐食品,能量和脂肪含量很高,但膳食纖維含量較低,某些礦物質含量也很低,長期食用勢必會給健康帶來不利影響。加上兒 童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因此要引導孩子不在晚上食用快餐,別多吃高熱量的薯條、香腸、蘋果派等油炸食品,可選擇有蔬菜的快餐品種以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并限制快餐食用頻率。而像水煮魚、麻辣火鍋這樣油重又辛辣刺激的中式菜品也不適合兒童食用,特別是火鍋類食品更要防止發生燙
兒童孤獨癥是一種起病于嬰幼兒時期的心理障礙疾病。其主要臨床特征為嬰幼兒目光呆滯、過分安靜、缺乏交往的興趣和愿望,交流方式異常、言行刻板重復、興趣狹窄,跟人相處不和諧、不主動,學說能力一般等。 那么,如何預防兒童孤獨癥呢? 首先,如遇難產時,應盡量避免嬰幼兒窒息,以免造成腦損害。 其次,多次的高熱驚厥也易造成腦損害。 還有,平時應盡量避免感染。 以上三種情況都容易造成腦損害。腦損害是導致兒童孤獨癥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想預防兒童孤獨癥,首先從避免腦損害開始。 目前,雖然行為治療、教育訓練、藥物治療和綜合治療對多數孤獨癥患者有所幫助,但至今尚無特效治療。所以預防此病就顯得更加重要。許多研究顯示,孤獨癥與腦器質性損害有關,因此我們要避免這種損害發生于產前、圍產期以及幼兒期,以減少發病率。
孩子大腦的記憶功能非常強大,在生命的頭三年,記憶就已經開始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發展。 記憶起步 專家認為,孩子在第一次看到媽媽的24小時后仍能認出她。這是由于寶寶對媽媽的記憶遠遠早于第一次目光接觸。 在子宮里孩子傾聽母親的聲音,感覺母親羊水的特有氣味,這種氣味因人而異。所以分娩后他仍然能認識母親的味道和聲音。 嬰兒的記憶方式和成人不同。他記不起他視野以外的東西。這就是為什么在新生兒時期,只要寶寶的需要得到滿足,他就樂于和任何人呆在一起。 寶寶到9個月左右,他已能記住母親的某個特殊標志并將其從人群里認出來。一旦將孩子和母親分開,所謂的“分離性焦慮”就會產生。這個階段的寶寶已能意識到即使母親不在自己的身邊,她仍然存在于其它某個地方。 短期無意識記憶時期 我們很難知道寶寶正在思考什么,因為我們
小孩子大都是天真活潑而樂群的,但并非每個孩子都如此,筆者曾遇到過這樣一個小女孩,她剛剛上小學,腦子雖然聰明,但對任何人其中包括自己的父母都無親切感,從不接受別人的意見。據孩子的家人講,她還有一個毛病就是沒有恒心即缺乏堅持性,她只對新事物感興趣,但又不能持久,如剛上小學時,對功課非常用心,但沒多久就不專心做作業了,最近學習跳舞,開始興致勃勃,過幾天就提不起精神了。這個孩子為什么沒有與他人的親昵感?為什么缺乏堅持性呢?我們試作簡單分析。 親昵感是孩子與父母之間最基本的感情聯系,它對于孩子將來踏入社會,能否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有很大影響。 孩子的親昵感在一歲前就發展得相當好,如跟媽媽艱視,和媽媽啞啞學語,和媽媽身體接觸,看到媽媽就笑,離開媽媽就哭等都是這方面的表現,一般六個月之前的嬰孩親昵的對象不會固定在某一個人,但七、八個月之后
最近,加拿大的兒童教育專家,對全國各地120余所幼兒園中2000余名兒童做了一次專題調查。調查的中心是:你不喜歡媽媽有哪些表現?統計結果顯示:有8種媽媽比較集中地不受孩子們歡迎。 只顧自己玩的媽媽 5歲的湯姆說,“我媽媽常常只管自己出去玩,既不顧家,也不顧我。有不少時候她晚上玩得很晚才回家——實際上她回家時我往往已睡著了。我不知道媽媽究竟是不是愛我。” 專家評析:其實這類媽媽稱得上是“自私媽媽”,缺乏對孩子的責任感。建議應該投入至少70%的精力和50%的空余時間在才5歲的孩子身上。 只想著爸爸的媽媽 還不到3
提問:guest 回答:王文革(上海中小學實驗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guest:我的兒子兩歲七個月,上幼兒園,不能接受批評或拒絕。每次批評或拒絕他,他就哭鬧,還打人,我希望他能發泄自己的情緒,但不希望他打人。我該怎么做才能讓他把不良情緒轉移到別的地方去,從而放棄打人呢?[15:10:45] 王文革:我認為你的想法有的地方是不恰當的,就是你允許孩子發泄自己的情緒,孩子會很快得準確捕捉到你的這種想法。這樣他就不會自覺控制自己的行為。你不應該追求他把不良情緒轉移到其他方面上,受到拒絕是因為他做了不該做的事,應該及時
“流動兒童”,從稱呼上就可以看出這群孩子的特點:流動。孩子跟隨著父母在社會漂流,適應著不同的生存環境。如今,進城小公民正在良好地適應著這個時代,他們的生存環境,包括健康衛生環境、安全自立環境、教育文化環境、政策權利環境等已經得到很大程度改善。但是,流動兒童的生活環境得到了改善,教育問題卻遲遲沒有得到有效地解決。所以,國家必須關注流動兒童教育問題,同時在這個問題上投入力量和資金。我聽過這么一個故事,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打工子弟學校的學生,不無疑惑地問他的校長:“同樣看著五星紅旗升起,為什么我們就不能成為紅旗的一角?”校長一時語塞。他不知道該怎樣向學生解釋,由于學校缺乏相應的合法地位,學生不僅無法參加各種少年兒童組織和評優等活動,甚至學校也無法頒發畢業證書,孩子們的學歷也不被社會承認。由此可以看出,他們處在一個相對劣勢的環境中,他們過早就體會到了
·和孩子玩滾皮球游戲,當父母和孩子的距離不斷調整,孩子可以學著了解自己和父母之間的空間距離感。 ·讓孩子在家里找出3件放在下面的東西,3件藏在里面的東西和3件放在上面的東西。 ·在家里設置一個翻越障礙的訓練課程,將椅子、桌子和一些紙箱擺放好,然后讓孩子進行鉆、繞、爬等肢體活動。 ·日常生活中,父母在與孩子交談時,可多使用一些方位名詞,或是多給孩子一些帶方位名詞的指示。 ·父母在帶孩子去超級市場時,讓孩子多留心觀察自己的舉動,例如把蘋果放進紙袋里;把狗糧放在購物車的下面;把麥片粥放在面包的旁邊等。 ·在游戲場玩的時候,父母可以不時提醒孩子:“看你頭頂上有一架飛機開過。”或是告訴他:“從滑梯上走下來,到左邊的臺階那里去。” ·在給孩子穿衣服的時候,父母可以對他說:“看,我把鞋子穿到你的小腳上,然后把你的小胳膊套進衣
據媒體報道,6月15日晚,包頭市一個16歲退學在家的少女張娟(化名)為了帶兩個男孩回家睡覺,嫌她77歲的奶奶礙事,先是打了奶奶兩個耳光,然后用左手掐奶奶的脖子,右手把棉被捂在奶奶的頭上。連掐帶捂,長達十幾分鐘,導致老人窒息而死…… 張娟殺害撫養其長大的奶奶的行為,手段極其殘忍,令人發指!而她明知奶奶死了卻并不悲傷,仍若無其事,當一位警官給她帶上手銬時,她還問“我什么時候能回家呀?”奶奶慘死在自己手上,她一點也不感到愧疚和難過,對親情的冷漠,對生命的漠視可見一斑。 中國可以說是個講仁愛、懂感恩的國度。老祖宗們經常講“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然而現在,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知道感恩的人不太多了,尤其是孩子! 究其原因,我想問問我們孩子的家長,您盡職了嗎?我們的家
根據心理學家對大批父母的調查,發現8種典型的行為導致失敗的父母。 1.沒有原則(Parentsfailatsettinglimits) 沒有原則的父母,最終會被子女控制住。曾有位母親一旦聽到孩子說“我不上學了”,立刻投降,答應孩子的任何要求。這位母親最終陷入絕望的境地。 2.過度保護(They’reoverprotective) 父母保護得越多,孩子越無能。尼采說過,最大的善往往包含最大的惡。 3.嘮叨、說教、嚷嚷(Theynag.Lec-ture.Thenyell) 這樣的父母通常是低智商的父母,因為不會說些有用的話,因此,只會重復些無用的話。 4.贊揚泛濫(Theypraisetoomuch—Andbadly) 對于4歲以上的兒童
現象 “粗話大家都習慣了” “住嘴,我不要你們管!”才上小學二年級的文文朝爸爸大叫,這著實很讓文文爸爸頭痛:“平時我們說她哪里做得不對,她動不動就叫人‘閉嘴’,一副很不耐煩的樣子。為此我教育過她多次,打也打了,罵也罵了,但沒多久她又開始這樣說話。” 小學6年級的偉偉也有這樣的毛病,和妹妹發生一些小爭執,她就罵妹妹,并大喊要她“滾開”。在學校,孩子說粗話也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濱北小學六年級的吳同學告訴記者:“每個年段,即使是小學一年級都有講粗話的學生,特別是同學之間產生矛盾時,互相罵粗話的更多。還有的同學覺得好玩,于是互相‘傳染’,說多了,聽多了,大家都習慣了。” 分析 孩子為啥說粗話 ■環境污染——“別人能說我為啥不能說?” 嘉濱小學任教品德與生活的吳發莉老師告訴記者:“課余時間,孩子們在一起說粗話常有發生,特別是五六
父母屈服一個孩子的要求,就是滿足她隨意提出的要求,長此以往,孩子就發展成 “給我東西”這種習慣、一種要求越來越多東西的行為。 如何不讓孩子養成“給我東西”這種習慣呢?如果孩子有了這種習慣,如何改變?下面就是專家的勸告。 教育孩子不要沉湎于電視和玩具。 如果你帶孩子做有意義的活動,孩子就不會整天纏著你鬧了。今天,做父母的幾乎不叫孩子做什么事。父母應該安排一個時間表,叫孩子做點雜事,這樣能防止孩子養成“給我東西”這種習慣。即使一個孩子4歲,他也能幫助清理早餐盤子、喂貓、給花草澆水等等。大的孩子能鋪床,在花園里干活和整理盥洗室。  
父母們有沒有想過,教育孩子未必一定要板起面孔、一本正經。可以嘗試以下幾種另類的育兒方法,這些新的方法能從新的角度,給孩子更有效的影響。 照顧寵物:培養起責任感 父母平時會教育孩子寬容、忠誠的好品質,但常常由于概念抽象,使得孩子難以理解和接受。其實在這方面,寵物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專家認為:“養寵物可以培養孩子照顧另一種生物的責任感。照顧狗、貓等,可以讓孩子懂得什么是責任感。” 譬如,當家里的小狗每天下午3點準時出現在門口等候小主人歸來時,孩子就不難理解什么叫忠誠了,這遠勝于給他上幾堂道德課。而且,小狗會不斷將這個道理演示給小主人看。再比如,孩子有時會抓住小貓咪的尾巴虐待它,但事后,小貓還是不計較地和小主人一起玩。父母可以通過這件事教會孩子什么是寬容,同時告訴他對待別人的錯誤也要學會寬容。 當然,如果父母工作很忙,沒有時間養寵物,可以讓孩子參
一位家長為了給孩子選擇一所好的幼兒園,首先做了大量案頭工作——在網上查閱大量資料,并進入園所網站或各種相關論壇,了解幼兒園的內部情況。不過上海有那么多好的幼兒園,特色的幼兒園也數不勝數,到后來,家長也找得眼花繚亂,不知該鎖定哪家幼兒園。 中國有句老話“三歲看到老”。從另外一種意義上講,這個年齡的孩子能否接受良好教育非常重要。現在啟蒙教育早了,幼兒園的孩子已經掌握了不少以前小學生才能學到的算術,認識了很多漢字,還能用簡單的外語進行交流…… 前面講到的那位家長,就是因為望子成龍心切,才不惜花費大量精力來“擇園”。有人認為這有點殺雞用牛刀之嫌,但這位家長卻認為能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令孩子一生受用,這叫好鋼用在刀刃上。 “擇園”的過程給這位家長留下的是一個“累”字。網上的案頭工作告一段落后,她就一家一家地實地踏
生活中我們發現:有的孩子特別聰明,但就是不聽大人的話,經常亂動,不得安寧。即使上課,他們也不遵守課堂紀律,經常搞小動作,打擾別人,注意力時間不會超過五分鐘,老師講課的內容自然也都不會。有的家長認為這些孩子之所以不聽話是由于自己教育不當造成的,可嚴加管教之后仍然不見成效。 其實這種問題多是由于學習能力低下導致的,如身體協調能力差而坐不住,或因為聽覺記憶或視覺記憶差而不能集中注意力等。注意力是打開我們心靈的門戶,而且是快惟一的門戶,門開得越大,我們學到的東西就越多。而一旦注意力渙散了或無法集中,心靈的門戶就關閉了,一切有用的知識信息都無法進入。正因如此,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說:“天才,首先是注意力。”在正常情況下,注意力使我們的心理活動朝向某一事物,有選擇地接受某些信息,而抑制其他活動和其他信息,并集
對于孩子們來說,一個“為什么”就是一次發現,一次發現可能就是一次科學探索。爸爸媽媽們千萬不要錯過3、4歲這個發現的年齡,引導孩子們愛上“科學”吧! 這是亮亮最開心的一個圣誕節!3歲的亮亮和爸爸一起看雪去了。 紛飛的雪花那么美,飄在臉上涼涼的,好舒服。他一直奇怪,雪是怎么來的,他從爸爸那里知道“雪是從天上來的!”“雪有六個花瓣,像花一樣,所以叫雪花。”那天爸爸還和他一起打雪仗、堆雪人,真是太開心了。不過他也有件事情很煩惱,那就是他想把雪花帶回家等媽媽回來,可是雪花回到家很快不見了。爸爸說,雪花在溫暖的地方就會融化,成了水。這些都是為什么?亮亮整整一天都在這樣想著。 其實,“為什么”是很多3、4歲孩子都在想的問題。 原因很簡單:孩子們對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3、4歲的孩子正好開始了對世界的神奇探索,每一次觸摸、每一個發現,在我們成人眼里已經熟視
“AWE”教育法的清單: 5.時常擁抱他們。 6.每天對孩子說:“我愛你!” 7.給孩子們寫“感謝紙條”和“愛的紙條”。 8.為他們祈禱。 9.說話時盡量用溫和的語氣。 10.用夸張的語氣表揚他們。 11.一起做游戲。 12.傾聽他們的心聲(傾聽是一種愛的語言)。 13.盡量多花些時間和他們在一起。 14.在一些特別的日子里帶他們外出。 感情取款 1.嘮叨不休。 2.輕視孩子。 3.諷刺孩子。 4.貶低或奚落。 5.批評。 6.沖孩子大喊大叫。 7.從不說“對不起”。 8.總是和配偶吵架。 9.對他人說孩子的壞話。 10.偏向某個孩子。 11.總是沉默。 12.例數他們的不是。 13.粗魯、暴躁。 “AWE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