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忙的父母,每天都該允出一點時間來和子女作些溝通的。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一般會用故事、音樂、聊天來哄孩子入睡,等孩子長大了,有了自己獨立的房間后,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似乎越來越少了。 溝通真的就開始變困難了嗎?如果在孩子入睡前我們能一起坐下來清理一天的"垃圾",不讓憂愁過夜,這是不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呢?記得有一位教育家說過:"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與孩子談話。我深信世界上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談話中不知不覺地獲得的。"如何做有效的溝通,是我們需要學習與探討的。首先,溝通是有方法的。 常聽不少父母抱怨:現在的孩子真是很不象話,好好地同他講道理,他卻不以為然,道理比你還多,有時還把我們父母的話看成是沒有意義的嘮叨,總之一個字--煩!他嫌我們煩,我們因他的煩而煩--他不想和我們多說話。 問題在哪里?是孩子的
據《大眾健康》報道,玩具在兒童成長中起著潛移默化的啟蒙教育作用,是孩子們的最愛。但兒童玩具的質量優劣和安全性能是否可靠直接關系到兒童的安全和健康。有關資料表明,我國每年因玩具存在的質量與安全隱患造成的傷害事件高企,部分假冒偽劣、粗制濫造的玩具產品成為孩子們身心健康的頭號“隱形殺手”。下面將專家歸納的最危險的十大兒童玩具解析如下,以供家長選購玩具時參考。 1.彈射玩具 指玩具本身可以通過外力作用進行彈射,做拋物線運動或直接擊中目標,比如有子彈的玩具槍等等。 專家提示:一般的彈射玩具殺傷力都比較大,比如說各種玩具手槍、水槍,以及曾經在我國民間普遍使用的彈弓、弓箭等,還有現在很多家庭都有的各種飛鏢玩具等,因此要讓孩子盡可能遠離各種危險的彈射玩具。 2.帶繩的玩具 帶繩玩具是指各種拴有繩子的玩具,其中包括各種帶繩飾品、溜溜
一兩歲的小孩就會試著自己穿衣服、擺弄玩具,而不少父母會熱心幫助他們完成動作。對此,兒童心理學專家建議,不妨讓孩子們自己完成他們想做的事情。 正在智利參加心理測定學研討會的法國兒童心理學專家阿涅絲·桑托-費德爾指出,給孩子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自己玩耍,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 桑托-費德爾說,仔細觀察小孩子玩耍的過程就會發現,即使是一歲多的孩子也有連貫的思維和邏輯,他們的邏輯中包含相對復雜的思考、想象甚至研究,這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因此父母應該從小就給孩子提供自己動手的空間和時間。 遺憾的是,父母往往會想當然地替孩子“做主”。比如,當孩子長時間對著自己的手或者某個東西“愣神”時,父母就認為孩子應該轉換關注對象,做些別的事情,實際上孩子往往需要時間來發現和探索周圍的事物。 桑托-費德爾說,父母過多的“指導”會讓孩子逐漸喪失
加拿大一所大學的心理研究發現,少女時期獲得父親關懷與支持的女性,會有較好的感情與性心理發展,成人后處理與異性親密關系的能力也較強。 加拿大安大略省圣杰洛大學針對20到24歲女學生所做的調查研究顯示,父親對女兒的感情、性心理與社會發展具有很大影響。這份報告還說,女性是否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性別,與她們感覺父親是否予以肯定和支持大有關系,內心認為父親越肯定她的女性性別,處理性問題的能力越好,反之亦然。 但這只是針對“性心理”,而不是“性生理”發展。因為研究發現,性心理發展健全的女性,并不一定性生活也圓滿。青春期以后,父親對長大的女兒身感到不自在,開始疏遠,不再像女兒小時侯那樣一起玩、時常有親昵動作。他們指出,父親讓女兒感到威脅、疏遠、不關心,會使女兒失去安全感,也會影響女兒的人格發展。 心理學界一般都認為:母親對女兒的關愛和支持對女兒日后的自尊
寶寶剛生下來,爸爸媽媽就要注意對他的鍛煉了,不要忽視寶寶的一個小運動,也不要以為寶寶聽不懂話就沒耐心對它說話,更不要認為,寶寶的感官不需要刺激。 研究表明,得到充分鍛煉和刺激的寶寶比沒有被鍛煉的寶寶要聰明得多。這是有生理依據的:寶寶的大腦神經細胞的數量大約是成年人的兩倍,當寶寶出生的時候,神經細胞還在生長,相互之間的接點也在增加,大腦不斷發育。當寶寶學會信任和愛、感知好的事物、觀看臉和物體、記住物體的位置、傾聽話語和音樂、把物體放回容器等事情時,寶寶的神經細胞之間的接點會增加且變得有組織,智力也得到發展。然而,到了一歲的時候,那些不被使用、不和其他神經細胞發生聯系的神經細胞將被消滅。 所以,在寶寶剛出生還沒有多少活動能力的時候,智力的發展是十分依賴爸爸媽媽的愛心和努力的。新生寶寶運動、表達、思維、自理等能力都需要爸爸媽媽幫助鍛煉。 寶寶發
教育家陶行知說:不要讓孩子做人上人,也不要讓他做人外人,要讓孩子做人中人。我想,如果陶行知先生知道我們在討論是窮養還是富養的話題,他會說:不要讓孩子在學校顯得突出、特別,讓他們同別的同學一樣,就是最好的狀態。 現在的中國,經濟條件越來越好了,我們可以為孩子提供的物資條件也越來越豐富了。但是優越的物資,好像也給我們的孩子帶來了更多的羈絆,他們追求名牌,他們不珍惜金錢,他們不懂得節儉。于是,年輕的父母又開始反思,對孩子究竟應該給予什么樣的生活? 男孩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都說英雄出少年,而且男孩子經歷些磕磕絆絆,摔摔打打,也是一種鍛煉,所以,幾乎所有的男孩子媽媽都同意,要窮養兒子。女孩子呢?在父母的潛意識中,希望女兒能成為女強人的好像并不多,女孩子的父母都更平和,希望女兒能優雅高貴,家庭幸福,夫妻和睦,當然最
孩子不斷進步,原因盡管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家庭教育的作用,而其中家長的心理激勵則是一把挖潛啟智、培養孩子正常發展、快速成長的金鑰匙。 理想、目標激勵。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條件和特長為其設計奮斗的大目標,時時鼓勵其為實現理想而努力拼搏,不斷為孩子增加前進的動力。當然,理想激勵中尤其要注重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教育,克服名利思想的影響,確立了理想,還要幫助孩子樹立恰當的小目標,循序漸進,促其實現大目標。 行為、榜樣激勵。“身教勝于言教”,家長要用自己的模范行為影響孩子;用正面的教誨開導激勵孩子;用滿腔的愛心去關懷、體貼孩子。家長還要經常提供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事跡教育激勵孩子,讓孩子從中汲取營養,也可把鄰里的品學兼優的孩子作為自己孩子學習的榜樣,鼓勵孩子向他們看齊。 關懷、表揚激勵。家長對孩子不僅要從生活上關心,尤其要從精神上、心理上關懷
今年,一家培訓機構在京推出了“日出計劃”,號稱只要孩子從小接受他們的培訓,10歲時就能趕超一個大學生。目前所收學員最小的只有9個月,最大的也不超過10歲,共有160名學員。培養這些“神童”的教師,是一些正在高校就讀的大學生和研究生。 特殊課堂 一個周六下午,農大生物學院研二的學生姚慧,來到1歲11個月大的劉小小(化名)家繼續給其講授大學生物學。據姚慧介紹,她已經給劉小小上了大約7個月的課。 劉小小看見老師來了后,自覺地將顯微鏡的電源打開。姚慧看見后立刻指著顯微鏡上的電源開關對劉小小說:“為什么關上它就不亮了?是因為光是受電源輸導過來的……” 姚慧舉起一個水分子模型,問劉小小“這是什么”時,劉小小拉著媽媽跑到衛生間指著水龍頭;姚慧擰開水龍頭指著水滴告訴劉小小,水就是由水分子組成的。姚慧接著舉起醋酸分子模型問劉小小是什么時,小小又拉著媽媽跑
經營飯店的表妹有一個三周歲的男孩兒,他有一個響亮的綽號叫“歪點兒”,每次路過表妹家閑坐,都見“歪點兒”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放養”,轉著兩只黑眼珠兒,一付游俠的樣子,喝止“歪點兒”的聲音不斷從一個又一個角落里傳出來。 “歪點兒!”表妹大喊一聲,貓一樣跳起來閃電般撲出門去。 “拿來!”慢吞吞的,從孩子屁股后面閃出一把大號的螺絲刀。“武器”是專門用來襲擊對面那個叫丫丫的小女孩的。諸如往隔壁的魚缸里揚沙子,往客人的沙發上偷偷倒茶水,甚至往他爸爸的皮鞋里撒尿,都是他樂此不疲的有趣的節目。表妹一千零一夜似的一遍又一遍給兒子講道理,打比方,可“歪點兒”除了不斷翻新他的惡作劇之外,哪里有改邪歸正的樣子?!三四歲的孩子,正是建立概念的時候。父母們,常犯一個淺顯的錯誤,就是用
家長總是把考試成績作為衡量聰明孩子和好孩子的首要標準。英國學者發現,家長們的這種想法可能會扼殺孩子潛在的才能。他們建議,家長們應細心觀察孩子們除學習成績外的表現,因為那可能預示著孩子在某一方面是個“天才”。 英國牛津大學天才兒童研究中心前講師貝納德特·泰南認為,許多天才兒童可能在學校或考試中表現并不優異,但他們在其他方面的表現能夠說明他們擁有高于同齡兒童的才能。 特征一:喜歡發號施令的領袖。 善于重新排列物品或有條不紊地在學校里負責給全班同學排座位的孩子,他們可能具備強有力的領導和組織才能。 特征二:年輕的大亨。 家長總是把考試成績作為衡量聰明孩子和好孩子的首要標準。英國學者發現,家長們的這種想法可能會扼殺孩子潛在的才能。他們建議,家長們應細心觀察孩子們除學習成績外的表現,因為那可能預示著孩子在某一方面是個
不僅成年人有心理壓力,孩子也不例外,甚至嬰兒也會感到壓抑。你能夠區分孩子壓抑時的表現么? 不安的睡眠——夜晚對孩子來講是很難度過的。把嬰兒或咿呀學語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分開,他們會很自然地感到焦慮。如果你的孩子長期失眠,那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在困擾著他。在睡覺前和你的孩子聊天,給他一個機會說出心里話,這有可能會改善他的睡眠。 拒絕吃飯——如果出現厭食,往往是孩子們的情緒出了問題,家長應認真對待。父母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吃飯,而是應該經常改變飯菜的種類,鼓勵孩子幫你做飯,幫你準備他們愛吃的飯菜。如果他在飲食方面的不良傾向持續很長時間或體重減輕很多,應及時看醫生。 疾病反復——如果你的孩子叫嚷肚子痛或頭痛,但又沒有任何外在癥狀,那么他可能就是精神緊張。曾經有一個父母正在鬧離婚的孩子表現得非常焦慮,他不斷去校醫務室檢查,說自己頭痛,校醫束手無策,于
做個自由撰稿人 有一年的夏天,梅哲帶著女兒去北海公園。中午,他在喧鬧的餐廳徘徊了半天只買了兩個盒飯。時至今日,梅哲回想起當初年輕而美麗的妻子在眾目睽睽之下吃盒飯時的平靜與坦然,內心深處翻滾的不全是令人難忘的酸楚與刻骨銘心的窘迫記憶,更多的是對妻子肯于與他這樣一個囊中羞澀的窮鬼廝守的感動。這也是梅哲后來能在商海中忍辱負重、拼命掙錢的重要原因。因為沒輒,所以一位叫做梅哲的自由撰稿人就在他那段最為灰暗凄涼的人生中誕生了。 女兒的故事 女兒是很實際的一代人,看問題功利、物化,但梅哲認為這不能責怪女兒,因為車、房、存款,所有展示成功標志的東西他一樣也沒有。 只要涉及花費,梅哲
量表記錄孩子半年內的情況,共有18項,對每個問題父平可據孩子的實際行為打分。0分即是沒有這種情況;1分是偶然有這種情況;2分是經常出現這種情況。認真填后做一加法,如果總分大于13分,就要請兒童心理醫師作一次心理保健檢查,由此能發現是哪一方面有問題。 1. 常常坐立不安,較長時間坐著有困難。 2. 是個局促不安、多煩惱的孩子。 3. 常常損壞自己或他人的財物。 4. 常常打架或極易與其它孩子發生口角。 5. 不大討
·給孩子心理的不良影響 1.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強烈的沖擊,產生消極情緒 如恐懼,悲傷,無助感等。夫妻吵架時往往吵得臉紅脖子粗,用高八度的嗓門大喊大叫,常常把幼兒嚇的不知所措。夫妻倆吵得投入的時候,根本顧不上理會孩子,對孩子的哭喊、懇求也聽而不聞。幼兒不由得以為爸媽不要自己了,倍感傷心和無助;而看到自己認為最親密的人之間也針鋒相對,孩子會感到自己認為最安全的避風港也不復存在,內心涌起深深的恐懼。 2.給孩子提供了一個攻擊性行為的壞榜樣 心理學研究者認為,攻擊性行為的成因之一是由于學習,也就是模仿。其模仿的來源包括:暴力電視、父母及教養者的行為、同伴的行為等。夫妻吵架過程中,不僅僅是
你可能會有這種煩惱:家里的玩具寶寶玩熟了,不太能激發他玩的興趣了。繼續買新的吧,將來舊了,寶寶又會不感興趣,徒增玩具的堆積量;不買,又滿足不了寶寶與日俱增的求知欲。為此,我們提議: 多為寶寶提供簡單而玩法多樣化的自然玩具。倘若在你的引導下,在日常生活中,讓寶寶有一雙發現的眼睛、一顆有創意的心靈,平常的物體也能玩出不平凡的意趣。 比如:一段毛線繩,坐在溫馨的被子中或沙發上開展其樂融融的親子游戲“挑花被”,既能發展寶寶的觀察能力,又能促進手的精細動作的發展。——“寶寶的智慧在手指尖上”,相信大家早有所知、有所感;一張小紙片,折折、疊疊、剪剪、畫畫,用至無用之后再團成紙團投擲,簡單、安全、又有趣;秋季的蘆葦棒,可以開展構圖、點數以及進行古老的“挑棒游戲”等等;家中各種各樣的筆,各種不同的竅門、機關,寶寶也能津津有味地研究半天;廢舊的牙膏盒、卷
人類最寶貴的時代是童年時代,童心無暇,童真可愛。他們作畫隨心所欲,不造作,不雕琢,落筆縱橫揮掃,吞吐自由,表現了兒童特有的質樸、純真、自然、幼稚的美。兒童美術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和發展規律,不同年齡的兒童有不同的心態、不同的思維方式及不同的繪畫方法。所以,在教學方法和內容中必然有著內在的對應性。但是,在當今兒童美術教育中,有一些不恰當的傾向,即不論孩子大小,不管是涂鴉期、象征期、表現期,還是寫實期的兒童,一律按老師自己的偏愛去教孩子,會畫素描的,一律教素描;會國畫的,一律教國畫;會創作的,一律教創作。還有一些教師,以成人式的教學對待兒童,這無疑造成了兒童學畫的心理障礙,摧殘了美好的童心,無益孩子的身心健康,使一個個孩子從愛畫走向不愛畫,致使兒童畫教學進入了一個個的誤區。誤區之一:注入式的教學。即老師在前面講,學生在下面學,完全照抄老師的作品,亦步亦趨,
1. 家里遇到重大變故,您會故意避免讓孩子知道嗎? 2. 您會因為自己存在某些問題,因此就認為孩子的類似問題也可以容忍嗎? 3. 孩子解決不了某個問題,您馬上就插手嗎? 4. 孩子拒絕對您談論使他生氣或煩惱的事情時,您會置之不理嗎? 5. 您教過孩子如何放松身體以對付壓力、病痛和憂慮嗎? 6. 您幫助孩子交友嗎? 7. 您對孩子是否坦率 即使是涉及病痛或下崗失業等痛苦話題? 8. 孩子抱怨某事太難或已經失敗后,您仍然讓他堅持試下去嗎? 9. 您相信無論遇到什么問題,總有解決辦法嗎? 10.您是否曾在孩子面前談論過自己的失誤? 評分: 如果您給出的答案是1、2、3、4(否定),5、6、7、8、9、10(肯定),說明作為父母的您在培養孩子情商發展的做法上是正確的。如果其中有某一項或幾項
朋友以自己的小孩為例,說過這樣一句俏皮話:“小屁孩兒,見到熟人也不會叫,除了吃喝拉撒睡搖抱,沒啥交往能力和需要。”嬰兒從出生到三個月前,從喉嚨會發出“咯”、“呀”的單音節響聲。這個時候外界任何一處的響聲都會吸引他,你對他任何形式的輕柔細語或淺吟低唱,都會使他表現出寧靜、溫柔或面露微笑。我們在哄寶寶安靜或入睡時,常常去低聲給他說童謠或唱催眠曲,他不懂得你與他交流的意思,卻會以安靜或熟睡回報你,這也就是他與大人達成了一種交際往來。而長到六個月的嬰兒,當大人們同他說話時,他會看著你的臉注意你說話。你的聲音會帶動他發出“咿呀”的回應。饑餓、生理或心理感覺不舒服時,孩子就會發出與平時不太一樣的哭聲。平常的他也會用跺腳、拍打發出聲響,來引起人們的注意。伴著“咿咿呀呀”他想有話好好說,但是困于無法語言表達。此外這個階段的嬰幼兒在看到你和家人或者感覺很好的面孔時
有兄弟兩個,一個出奇的樂觀,另一個則非常的悲觀。他們的父母想讓他們的性格都改變一些。于是就把那個樂觀的孩子鎖進了一間堆滿馬糞的屋子里,把悲觀的孩子鎖進放滿漂亮玩具的屋子里。等了一個小時,當他們打開悲觀孩子的屋門時,發現他坐在一個角落里,又抹鼻涕又抹眼淚地哭泣,非常傷心,原來他怕不小心弄壞了玩具,怕挨父母的責罵。當他們打開滿是馬糞的房間時,發現他們那樂觀的孩子正在興奮地用一把小鏟挖著馬糞,并不斷地把散亂到門口的鏟干凈。看到進來的父母,那樂觀的孩子像發現奇跡似地嚷道:“爸爸,你看這兒有這么多馬糞,附近一定會有一匹漂亮的小馬,我要給它清理出一塊干凈的地方來!”這個樂觀的孩子就是后來的美國總統里根,他從報童到好萊塢明星,再到州長直至走上總統的寶座。心理學家在研究上面類似的問題時,發現人們抱有的穩定的情感和態度,大多由他們從小習慣化形成的歸因模式所決定。歸
長久以來,不管哪一個階段的教育,我們的社會都強調以認知為中心的教育,“智商”成為衡量個人價值的重點。 孩子的智力發展一直是父母們非常關切的話題。傳統上,一個智商分數或考試成績代表了一個孩子聰明與否的程度,而父母們在關注孩子智商分數及成績的同時,卻往往忽略了孩子的發展其實是多方面的,尤其是零至六歲的孩子,正是各方面發展最快速的時期,從一個只會哭、睡、喝奶,沒有行動能力的小小嬰兒,都能說、能跑、能寫、能自己穿衣和吃飯、有自己獨特的想法的小大人,無論在身體、語言、認知、人格、社會情緒等等各方面都是無時無刻地成長著,一個智商分數,真的就能代表一個孩子各方面的發展嗎? 在偏重智能一元化的教育觀念中,認為智能高的人就是成就好的人,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期許,也只放在認知上,至于其他的生活智能、個人潛能或特殊智能,就任其自然。傳統狹隘的智能一元化教育,未能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