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例子:孤兒經歷讓她將孩子“綁”在身邊 原本有著幸福家庭和父母疼愛的郭靜,由于父母突發意外身亡變成了孤兒。沒有父母陪伴的成長過程,成了郭靜最初的重大心理創傷。這種幼年的心理創傷,導致郭靜的內心缺乏安全感、對父母與子女之間親昵關系的過分依戀渴求、對分離的過分焦慮恐慌等特點。所以,在眾多的追求者中,唯一打動郭靜的,是有著相似成長背景的李先生,這樣的伴侶會讓她有熟悉感,讓她覺得安全,也許在兩人的相處過程中,可能會有更多的機會讓她通過撫慰同類者來撫慰自己的內心。兒子的出生,讓郭靜有了更好的補償和表達對象。在兒子身上,郭靜可以直接實現她對母子之間親昵關系的渴求。但同時,缺乏安全感的特點也表露無疑,甚至變本加厲。兒子該交給誰帶才最安全?想
× 1、“你怎么越大越……” 如果一個六歲的孩子因為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而哭泣,那是因為他只有六歲;如果一個四歲的孩子總是無法在汽車座椅里保持安靜,那是因為他只有四歲。雖然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能表現得更成熟聽話一些,但事情是:孩子們總要經歷那些固執,淘氣,自我中心,多動等行為的年歲,這是他們成長的必需。 很多父母很容易忘記這個事實,因為孩子們這些“不乖”的行為總是令他們惱火。可是,當你對孩子說出這樣的話的時候,你所表達的只是空洞的責備,而忽略了孩子會這樣做的原因。當你對孩子大喊:“你怎么越大越不聽話”時,你所關注的只是自己的感受 我們建議你多去了解幼小的孩子的感受,在你忍不住要責備他的時候,請用一些比較有同情心的句子來開頭:“你看上去非常生氣。”或者“我知道你不高興,但這樣的事情總是難免要發生的。” × 2、“別跑,會摔
周博士說:“作為有獨生子女的父母,過度關懷孩子的負面影響是應該引起家長認識和警惕的。我們所說的“關懷強迫癥”既是指一個人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向別人提供人家不需要的關懷和幫助,從而使別人不能獨自解決處理問題。而當他的細致關懷被人依賴時,他會自我滿足于這份成就與價值,滿足籍此獲得的道德優越感,否則就會有較強烈的自責和痛苦。有些家長就是在向孩子提供過多關懷和幫助當中得以滿足,卻在客觀上剝奪了孩子獲得生活經驗的條件和機會。 周博士給我列舉了這樣的事實。每到周末,父母們或是老人陪著寶貝來學琴,一路上都是大人幫著提琴箱、帶背包,雖然這些東西并不重。學習中也總是家長遞樂譜、送本子。孩子呢?似乎只要不是練琴,其他事與己無關。休息時,他們又圍著給孩子擦汗、賣飲料……照顧的無微不至,父母任勞任怨,孩子心安理得。在日常生活中,
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好”孩子呢?聽話,懂事,人見人愛。為了達到這個效果,我們常常會對孩子說:“要乖!”“要表現好!”當孩子在別人面前為我們做足面子、讓我們覺得臉上有光的時候,我們會對孩子寵愛有加,大加獎勵;當孩子讓我們在人前面子盡失的時候,我們又難免氣急敗壞,對孩子大呼小叫。無形中,當我們在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時,“面子”成了主要考慮的因素。 想到道德這個詞會聯想到什么?從我們自己的成長經歷中,這樣的形象會不由自主地冒出來:一個迂腐的老先生,一個過分嚴厲的警察,或者一個滔滔不絕說教的輔導員。 今天,對于我們的孩子,道德這個詞應當代表這樣一種形象:一個自信、獨立、有文明舉止、自尊也尊重他人的現代人。 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需要我們放下對“面子”的過度關心,更多地關心面子后面的里子。于是,同一個父母 ,可以在親戚家里鼓勵孩子學習孔融讓梨,而在公
“你的孩子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不聽話!” 做事磨蹭、丟三落四、和小朋友打架、在家亂丟東西、跟大人頂嘴、事事對著干……諸如此類的問題,歸根到底用父母們的一句話說就是“孩子不聽話”。那么,孩子為什么不聽話?父母要如何講話,孩子才愿意聽呢? 孩子不聽話,是因為你的方法無效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幾乎有99%的父母仍然在用一些無效的方法對待孩子。 舉個例子來說,你工作一整天后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需要坐一會兒,休息休息,你想利用這段時間看看晚報。但是,孩子卻一直嚷著要你陪他玩,他拉你的胳膊,爬到你的大腿上,把報紙弄成一團,可是你實在是無心跟他玩耍。 此時,你會怎樣應對呢? 1、“你去找別的東西玩。”(命令指揮) 父母欲以命令指揮的方式改變孩子的行為,孩子多半會產生抗拒,與父母對著干。 2、“如果你還是繼續賴在媽媽的懷里,媽媽就
在我們每個人的一生當中,一般都要接受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我們每個人成長、發展的水平和社會成就,都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綜合作用的結果。家庭、學校和社會,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就像是一座功能完整的"綜合加工廠",不論缺少哪一道"工序","產品"都會是有缺陷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也可以比做一個生產產品的"流水線",每一個環節都具有"全局意義",無論是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不可能生產出優質的"產品"。家庭是人出生的場所,是人生最初的生存、生活環境,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家長是人們的首任教師。家長教我們學會了第一句話,領我們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指引我們認識社會和人生。中國有句"先入為主"的成語,是說先看到聽到的起主導作用,往往排斥后看到聽到的與之不同的東西。在家庭所接受
父母懲罰孩子時最不應該和孩子講的3句話: “如果你再怎樣怎樣,我就把你送人。” 一些父母喜歡對犯錯的孩子說這樣恐嚇威脅的話。雖然只是大人的一句氣話,可對于年齡小的孩子來說并不是這么想。他們會信以為真,認為爸媽不喜歡自己了。家長的這句話于是就成了對孩子的精神懲罰。經常用這樣的話來恐嚇孩子,會使孩子變得膽小,怕事,一些小事就會令他煩躁不安,敏感多慮。 “我看你就是這樣子,長大也不會有太大的出息。” 恨鐵不成鋼的父母氣頭上常會對孩子這么說。因為一次錯誤故意輕貶孩子所有的能力,甚至用孩子的短處比他人的長處。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是想激勵孩子進步,但這種語言帶來的負面效應比正面效應要大得多,不僅影響親子關系,還會造成孩子從小自卑,與同齡人在一起時容易產生自我否定。 “你做得不錯呀!還要再來一次嗎?” 孩子犯錯了,家長用成人尖刻的語言奚落、諷刺、挖苦他。這
《安徒生童話》【丹麥】安徒生著 安徒生的世界是如此豐富神奇,充滿著詩與童話,充滿著愛與感動,充滿著美與悲劇。這個世界有著令人神往使人欲罷不能的魔力,它既能使我們遠離世俗的世界,又能被我們親切地理解;既能使我們聽到來自天外上帝的腳步聲,又能使我們感受到自己的腳步聲。從某種意義上說,世界兒童文學的太陽是從北歐丹麥的地平線上升起來的。安徒生童話中所蘊涵的溫暖的人性美、藝術美、幻想美已經溫暖和照亮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小讀者乃至大讀者的心靈。經典是永恒的,常讀常新的,安徒生所創造的童話藝術世界也是如此。安徒生童話將不斷地被年輕的童心所閱讀和接受,從這個意義上講,安徒生是永生的。 &nb
所謂逆反心理不是一種異常現象,它是由于父輩和子輩之間價值觀的不一致而產生的正常的心理過程。一般來說孩子在發育的過程中會有兩個逆反期。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四歲的時候,這個時候由于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說話、運動、認識事物能力的發展,他會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父母親的教育觀點就會產生沖突。第二反抗期是在青春期前后。從心理發育的角度來說,這都是孩子的正常心理發展。但對父母親來說,會覺得孩子在對抗自己。 邁向自立第一步 孩子逆反期的表現各不相同,在父母看來是“逆反”,對孩子來說卻是邁向自立的第一步。在這之前孩子都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現在卻是在嘗試自己的方式。這時期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是將來孩子長大以后父母和孩子關系的基礎,所以父母要正確對待。 想做就讓他做 如果孩子想自己做,就讓
筆者近日走訪了中國音樂家協會奧爾夫專業委員會的李妲娜會長。她有多年從事音樂教育的經驗,有音樂家的從容和煦的風度,又有幼兒教育者的童心和熱情。李老師介紹說:幼小的兒童是不可以“學習”音樂的。因為兒童的天性是活潑好動的,他們坐不住。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 說:“乖乖,我們開始 音樂課吧”,然后看著表開始彈琴,不到1小時不讓起來,孩子的反應會是什么樣?久而久之,他們聽到上課就會頭疼的。可如果你敲出了悅目的聲音,孩子自然向你轉過頭來。這時你說:“好聽嗎?”孩子被奇妙的樂聲吸引,已經進入了音樂的環境,要讓他們和音樂一起玩,而不是與孩子為敵。3歲以前的孩子什么也學不了,但他們能與音樂一起成長!奧爾夫的音樂教育原理,或曰“理念”用一句話-----原本性的音樂教育。l原本的音樂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l它是一種人們必需自己參與的音樂
人們都說女孩是媽媽的影子,有什么樣的媽媽就有什么樣的女兒。 的確如此,不管媽媽們是否已經意識到,大多數的女兒都會把自己的母親當作模仿對象。僅僅在日常生活的接觸中,母親就可以在生活的無數個方面影響著女兒。女兒也正是在生活的各個細節中感受到母親所傳遞給她的對于自我、女人、男人,以及生活的一般觀念。 母親在家庭中的地位,決定著將來女兒在她的家庭中的地位; 母親是以事業為重還是以家庭為重,決定著將來女兒如何處理家庭與事業的關系; 母親是否有主見、是否善良、是否有愛心……決定著女兒的個性與品德; …… 我們用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卉卉總是一面照鏡子,一面皺眉頭,媽媽發現她這個毛病已經很久了,便問她:“寶貝,你為什么照鏡子的時候總是皺眉頭呢?” “
“我的小孩的確出問題了,他3歲時就認得2000多字,能背古詩40多首,會100以內的加法運算,親朋好友都說是個‘神童’,可是一上小學,孩子開始厭惡學習,對學校教的不感興趣。”這段節選自一位家長給學校老師來信的文字,透露出家長對孩子失去學習興趣的擔憂。 為什么一個天真爛漫、熱愛探索、想象力豐富的孩子上小學時,反倒變成對基本的學習都沒有興趣了呢?在幼兒的世界里,是誰“奪”走了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到了小學就開始沒有探索的欲望?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孩子,其成長過程是不健全的,甚至導致心理疾病。幼兒園的培養任務是使孩子樹立良好生活、衛生習慣,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銀川市第一幼兒園園長王玉義認為,教學一定要遵循孩子成長的規律。當孩子對漢字、詩詞還沒有認知度的時候,家長一旦強行讓孩子學習,可能一定程度上會造就“神童”效果,但一旦到孩子
錯誤1:教幼兒背唐詩 你是否熱衷于教你的寶寶背唐詩?并以他小小年紀就能熟練背誦為榮?每每有朋友到家里來玩,還一定要小寶貝背兩首來炫耀炫耀? 真相分析: 教育專家說,孩子在上學前就能背唐詩,貌似不錯,可是,這種做法違背了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是弊大于利的。 唐詩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佳作,遣詞造句極其精練、含蓄,有時為了行文的需要,顛倒字詞正常順序的事常有,這與現在人們的語言習慣大不相同。幼兒尚處于學習語言的初始階段,凝練的唐詩,要讓幼兒讀熟、讀懂,并受到教育,談何容易? 科學做法: 建議年輕家長讓孩子多吟誦一些兒歌。幼兒感知事物是從表象入手的,他們樂于聽取具體形象的話語。兒歌正是以其生動活潑的語言方式,迎合了孩子們的口味,容易切入幼兒的心靈,可發揮出多方面的作用。 錯誤2:讓寶寶過早學電腦
好動是幼兒的天性。在不扼殺幼兒天性的基礎上培養幼兒的耐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耐心與幼兒的注意力有很大關系。由于身心發展水平的限制,幼兒還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注意,加上幼兒注意力的穩定性較差,易分心等,使注意力不易集中,不易耐心的培養。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從多個角度對孩子進行耐心的培養教育。 一、排除無關刺激的干擾。 幼兒以無意注意為主,一切新奇,多變的事物都會吸引他們,干擾他們正在進行的活動,有礙耐心的形成培養。家長應盡量避免有關的干擾,如幼兒聽故事時,家長盡量少走動,別打斷,以免分散幼兒注意力;幼兒正在畫畫,家長最好不要進行看電視等刺激較強的活動,應為幼兒從小營造一個安靜、平和的成長環境。 二、避免幼兒過度疲勞。 幼兒神經系統的耐受力較差,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或從事單調活動,便會引起疲
每個人都會面臨誘惑,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們能夠約束克制自己的沖動,抵制住“糖果”的誘惑。因此,家長應該注意培養男孩抵制誘惑的能力。 一個人成功的最大障礙常常不是來自于外界,而是來自于他的內心。一個真正成功的人通常有頑強的精神和勝于常人的自控心理。增強男孩的自控心理,可以幫助他們抵御外界的種種誘惑,保持心靈上的堅定與純潔,更有利于他們的健康發展。 1960年,美國心理學家米卡爾曾做過一個“果汁軟糖”試驗:實驗者將一群4歲的孩子留在房間,發給他們每人一顆軟糖,然后告訴他們:“我有事要出去一會兒,你們可以馬上吃掉軟糖,但如果誰能堅持到我回來的時候再吃,就能夠得到兩塊軟糖。” 有些孩子比較沖動,實驗者走后就迫不及待地拿走了糖果。有些孩子能夠等到實驗者回來,盡管等待的時間非常漫長。這些孩子用盡各種方法讓自己撐下去:有的閉上眼睛,避
大壯養了一只小兔,小兔的眼睛是純黑色,特別可愛。大壯非常喜歡小兔,每天都忘不了給它喂菜葉。可是,有一天小兔不知得了什么病,不吃不喝,很快就死了。大壯特別傷心,總是不能接受小兔已經死了的事實,說:“小兔睡著了,待會兒醒了就能和我玩了。” 1.了解孩子真正想說的話 當孩子問:“人為什么會死?”“死了會到哪里去?”“他會不會變成鬼?”的時候,心里既迷惑又恐懼,他害怕自己會死,害怕人死后會變成鬼來抓自己。這時候孩子已經有了死亡恐懼。 2.用孩子能懂的語言交談 和小孩子討論死亡問題時,應該盡量用孩子能懂的話來說。孩子的理解力有限,用不著用一
對兒童恐懼心理的矯正方法很多,其中最簡便而有效的是"示范脫敏法",即讓兒童有保護地逐步接觸恐懼對象,逐漸消除恐懼心理。例如,兒童對黑暗處,要以先抱著或拉著他的手走過黑暗處(暗室或野地),同時告訴孩子黑暗并不可怕。經過一兩次,待孩子適應后,可改為陪著他通過黑暗。再后可和孩子一先一后,保持一段距離分別通過黑暗。最后讓孩子單獨通過黑暗。經過這樣的鍛煉,孩子也就不再懼怕黑暗了。再如,矯正孩子對水的恐懼,可先讓孩子用水洗手、洗臉、洗手帕,將紙般及玩具船置于水中玩耍,然后可帶孩子到游泳池去看別人游泳,帶孩子劃船,再以后由爸爸抱著孩子下水,給孩子澆水,用手托著孩子浮在水面……如此讓孩子逐步接近水,孩子就會逐漸由恐懼水而變得喜歡水。 兒童恐懼心理的矯正實際上是對兒童勇敢精神的訓練。訓練中可輔以獎勵的辦法,當孩子表現勇敢,不恐懼時就立即予以獎勵和表揚。 在兒童恐懼
1.新學期開始的時候:新的一年、新的學期開始或孩子進入新的學習環境時,會有一種新的意識、新的能力,此時父母因勢利導,當會“旗開得勝。” 2.孩子享受成功喜悅的時候:父母若能在祝賀鼓勵的基礎上,對孩子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將會收到滿意的效果。 3.孩子感受委屈的時候:父母若能主動地以冷靜、寬容和同情的態度去幫助孩子解釋,孩子會產生感激之情,也就易于接受父母的告誡了。 4.父母與老師交流的時候:父母應把孩子的長處告訴老師,同時以希望的口氣指出孩子的缺點,不宜單純地“告狀”。 5.孩子有困難或遭遇失敗的時候:父母不應訓斥,而應肯定成績,對不足之處給予點撥,幫其走出“困境”。 6.孩子有較大過失的時候:這時父母的理解、同情、體諒是孩子最需要的,很多時候,循循善誘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7.孩子對某些事物心懷濃厚興趣的時候:父母應積極支持、鼓勵,推動孩
從出生那一刻開始,人無時無刻不在學習和技藝。學習就是通過神經系統不斷接受外界環境的刺激而獲得新知識、新行為的過程,或者說是獲得信息的過程。學習預計一密切相關,人們儲存、提取和再現獲得的信息就是記憶。通俗的講, 人們能夠會想起以前曾經發生過的某種事情的思維能力就是記憶。 人腦中與學習和記憶有關的中樞有四個:運動語言中樞、感覺語言中樞、書寫中樞及閱讀中樞。學習過程中說、聽、讀、寫四個環節都是有著四個中樞完成的。人的一生中可儲存十多兆個信息單元,這是一個龐大的信息儲存場所,它的儲存記憶功能遠遠大于一臺普通計算機的功能。 人類的記憶可分為感覺性、短期、長期記憶。感覺性記憶是一種在腦內感覺去保存時間很短的感覺信號。如果這一信息未被利用,則在不到1秒的時間內被新的信息取代,如聽到一個陌生的電話號碼,不經過注意和處理,這一信息很快消失。用"聽而不聞"一詞來
孩子最不需要的100個誤導之“紅臉白臉” 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有意或無意地扮演了兩種不同的角色——紅臉與白臉,表面上看似一打一拉、一嚴一寬、一硬一軟,夫妻配合默契,實則對孩子的道德品質培育極為不利。 吃飯時間到了,明明卻又玩又鬧,不好好吃東西。媽媽要管,爸爸卻說:“隨他去吧,小孩子,餓了就會回到餐桌旁的。” 結果,飯后媽媽好不容易把一切收拾干凈,一扭身卻見兒子用一雙臟手在廚房里的菜盤子里抓著吃。母親當然不能允許,父親卻說:“飯還沒有涼,讓他去吃好了。”孩子認為父親才是自己的救星,媽媽居然不讓自己吃飯,真不是一個好媽媽。以后每當明明做了不應該的事都要向爸爸求救,只要用乞求的眼神望著爸爸,爸爸就會為他解圍,媽媽一點兒辦法也沒有。漸漸地,媽媽反倒沒了地位,也沒有了說話的余地。 這位父親所表現出的一切并不能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