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不合理要求是每個家庭都必然經歷的問題,不同父母,其認識和應對是不同的,不同的認識和應對所產生的教育影響也大不相同。 那么,兒童的什么要求是不合理的呢?兒童為什么會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呢?第一個問題看似不需回答,其實不然,我們通過回答第二個問題來兼顧。 依據我的經驗,兒童的不合理要求主要出于下面五個原因: 1)出于好奇心 任何一個健康的兒童,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年齡越小,其好奇心越強烈、越廣泛。比如孩子喜歡什么東西都看看、摸摸、嘗嘗、試試。但是孩子考慮不到這些嘗試會不會給大人的生活帶來不便,會不會對自己產生危險,會不會對東西造成損害,但是上述三種任何一種情況,通常就會產生“不合理”的要求和行為,其實,孩子是無辜的無所謂合理不合理,屬于不知者不怪。 2)好逸惡勞、趨樂避苦 貪圖享樂、安逸,回避痛苦、勞累是人的本性,大人和孩子都是
■ 育兒方案:第一個月 這一時期,嬰兒的身體開始長得很結實,表情也逐漸豐富起來,這時要經常把寶寶抱起來,給予寶寶充分的母愛。原先一天大部分時間在睡眠的新生兒,到了這一時期睜開眼睛的時間長了,睡眠時間相對縮短了。新生兒時期一些特有的反射行為在逐漸消失,代之以有意識的行動。 ■ 養育要點 - ■ 發育指標 聽到悅耳的聲音可停止啼哭。有較完善的覓食、吸吮、吞咽、握持、行走等無條件反射,體溫隨環境溫度變化而升降,每天睡16~22小時,每小時平均有3~7分鐘處于清醒狀態。 ■ 生 理 指 標 男孩身高: - 體重: 3.3~3.9千克 女孩身高: - 體重: 3.3~3.9千克 ■ 育兒方案之訓練方法系列 訓 練 方 法 一 : 要經常對寶寶微笑。這一時期,媽媽要經常對著孩子微笑。如果寶寶正在看著你,你就可以
3歲的小男孩每天晚上都跟媽媽說,他在幼兒園交上了個名叫“查理”的好朋友,還夸獎“查理”如何勇敢、如何聰明,對自己又是如何講義氣等等,簡直把“查理”形容得活靈活現。然而待母親去幼兒園開家長會時一問教師,方知幼兒園根本就沒有叫“查理”的孩子——顯然這個“查理”子虛烏有,完全是兒子杜撰的人物。 2歲多的小女孩珍尼把自己的一個布娃娃取名為“簡”,并一口咬定“簡”就是自己的妹妹。此后珍尼便在一個完全臆造的世界里盡情遨游,向往著姐妹倆一起上天入地,甚至想像著她們都嫁給了一個古代王子……更令母親氣惱的是,每當母親為幫助女兒“恢復正常”而取走這個布娃娃時,珍尼便又哭又叫,仿佛被奪去了最愛——她已離不開這個幻想中的妹妹“簡”了! 可能不少的爸爸媽媽都受到過自己年僅2-3歲的孩子講述的“故事”或“有趣經歷”的“欺騙”或“愚弄”。經歷了多次“愚弄”,或面對多次無計
“要寶寶做家務,怎么可能?他才三歲呀!他不要搗蛋、越幫越忙就好了。我看還是我自己來做較省事。”很多父母總是抱著“孩子還小不懂事”的心態,將孩子驅離現場,如此做法卻讓孩子失去對家關心的機會。其實父母可以依孩子年齡,試著讓孩子學習做家務,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依孩子年齡學做家務 許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總是舍不得讓他一起參與家務,等到覺得孩子大了,可以幫忙才開始指揮、吆喝孩子做這做那,結果發現孩子參與家務意愿低落。追根究底即是沒讓孩子在小時養成良好習慣,或是過去總是在父母催促、吆喝中完成指定工作,毫無樂趣而言,而導致不美好經驗,造成不愛做家務。 “做家務”對三歲左右的幼兒而言,并不是和大人所想的家務范圍一樣,其實還包括生活處理能力,父母可以依照孩子的身心發展試著讓他學習做些游刃有余且覺得相當有趣的事。一歲以前的,可以讓他自己拿湯匙吃飯,拿
什么是愛? 愛是心甘情愿的付出;愛是莫名其妙的吸引; 愛是油然而升的關懷;愛是不計回報的奉獻…… 它是世間最美妙與神圣的感受。 “我愛你,愛著你,就像老鼠愛大米……”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唱出的不僅僅是男女之間的愛,似乎也涵括了爸媽對剛出生小寶寶的愛。那么,該如何把對寶寶的愛把握得保質又保量呢? 親子互動——愛意傳達進行式 爸媽與寶寶面對面的活動,是最直接、最親密、最自然的感情聯系。足夠的情感互動,是寶寶智力、道德觀以及自我評價的源泉,也是寶寶向更高層次智力思考邁進的本錢。&nb
學業負擔過重、活動范圍狹窄、缺少正常人際交往,這些問題如不能得到足夠重視,暑假很有可能成為中小學生心理危機高發期—— 暑假到了,“學生的快樂就是放長假,考試功課暫時放下它,開開心心去度假多逍遙”,這首兒歌唱出了很多中小學生的心聲。 暑假應該是中小學生的一個休息和調整期,學生們經過一個學期緊張的學習,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讓疲憊的身心得到休息,為下一個學期“充電”,同時培養各種健康的個人興趣愛好。一個輕松的暑假有著健身、健心、健腦、緩解精神和心理緊張的作用。 然而,對于相當一部分中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暑假未必能獲得快樂體驗:上補習班成了主要任務,活動范圍狹窄,缺少與父母的正常溝通,沒有一起玩樂的伙伴。這些問題如不能得到足夠重視和很好解決,暑假很有可能成為中小學生心理危機高發期。 假期中親子關系
昨天是國際反家庭暴力日。社會上對婦女遭受家庭暴力的關注度一直很高,相比之下,對未成年人受家庭暴力傷害的關注卻有點少。 記者近日從濟南市青少年研究所了解到,逾五成家長會采取打罵方式教育孩子。而一些心理咨詢機構的數據顯示,因家庭暴力導致心理疾病的兒童在逐漸增多。專家認為,遭受家庭暴力的未成年人,往往接受并使用暴力,還有可能將這種暴力行為延續至下一代。 5歲男孩遭家暴四處流浪 濟南市救助站里成“常客” 今年8歲的小偉(化名)是濟南市救助站的“常客”。3年前他第一次被送到該救助站,成為站里年齡最小的流浪人員。“隔一段時間,他就又會被民警發現,重新送回救助站。”濟南市救助站兒童保護中心主任姜明說,3年里僅對他的救助就有十幾次。 小偉老家在菏澤農村。5歲那年,父母離婚
不少寶寶開始上幼兒園時都會哭天抹淚的。在家時不是媽媽奶奶照看,就是媽媽姥姥呵護。現在一個人去了幼兒園,當然會不適應。如何讓寶寶盡快喜歡上幼兒園的生活呢?我們約請了幾位“過來人”媽媽,說說她們是如何和寶寶一起度過這個“艱難時期”的。 全家動員,女兒愛上幼兒園 女兒終于成了一名幼兒園小朋友。 此前已經聽到許多關于小孩剛上幼兒園如何哭鬧的故事。所以在女兒上幼兒園前,全家人達成一致:不管她怎么哭鬧、不適,都要堅持住! 女兒回家就發蔫地賴在沙發上,嘴里哼唧著:“媽媽,不上幼兒園,別送我去幼兒園……”每隔十幾分鐘就要哼唧一次。 發蔫的原因,因為女兒是唯一中午“堅持”沒睡午覺的孩子。老師就搬了倆小板凳,陪女兒在走廊欣賞了一中午的雨景,倒也很特別。 全家人都有些發愁,女兒不吃不喝也不玩,在沙發上“臥”了兩個多小時。 “不去幼兒園”的“抗議
現在的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爸爸媽媽總是竭盡所能,為孩子打造一個“無障礙”的環境。然而,研究顯示,越是沒有經歷過挫折的孩子,長大后,生活應變能力越低,對他的成長反倒是有害無益,可見大家有必要重新認識挫折教育。 成長的路上,不可避免地充滿了各式壓力與挫折,父母擔心孩子受到傷害,往往在事件發生之前,便急于替他們掃除一切障礙,期盼孩子能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下長大。 但即使爸爸媽媽再怎幺保護,呵護在掌心的孩子,終有一天會飛出父母張開的羽翼,展開自己的生活。與其讓他事后發現這個世界的不完美,承受加倍的痛苦,不如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對他展開機會教育哦! 提到“挫折”,大家腦海中一定會浮現憤怒、哀傷、痛苦等負面情緒,認為他帶來的都是不好的感覺,其實既然挫折無法避免,如何從中獲得力量,便是我們所要深思的。父母在挫折教育中
一、讓保姆,爺爺奶奶帶孩子,不自己親自照顧。 很多中國父母以為孩子只要身邊有人看著,沒有生命危險就好。其實從出生開始,孩子就需要和別人交流。不會說話也可以交流,肌膚的接觸、擁抱、關注的眼光,和他說話。孩子需要不斷的交流,才會變得比較聰明,對愛有安全感。我們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沒有關注的環境下長大,腦子會變得怪異呆滯,然后永遠缺乏對孩子愛的安全感,永遠追不回對孩子童年的愛。 二、把孩子當炫耀比較的對象。 中國人一方面愛面子,一方面想鼓勵孩子上進。常常說,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績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獎,這種比較最要不得,況且常常是當著很多人的面說,說難聽點,孩子考試考不好只怪你基因太差。人受到基因影響太多了,包括智力、個性等等,并不是孩子不愿意做好,實在是你的基因問題太多。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別人比,只帶給他多一份不滿和痛苦。對于事情
"不!我不能分給別人玩。"3歲的爾尼試圖把所有的積木都攬在他的小胳膊里,他大喊大叫,聲音里透著絕望:"我要它們!" 爾尼是一個自私的、淘氣的孩子嗎?他被寵壞了嗎?不一定。 一個合理的解釋是, 爾尼只不過是堅持按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方式做事而已。你可以說他"倔",但不能說他"壞",因為這種想法和做事方式真實地體現了他心目中的是非觀念。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學齡前兒童處于強制道德期,這一時期的兒童心中的是非觀和其認知水平相關,有其自身的特點。 1、容易絕對化的看待人和事。 對是與非的看法黑白分明。某一個行為要么是對的,要么是錯的,中間沒有灰色地帶,沒有可以商量的余地。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壞蛋。好人永遠是好人,壞蛋永遠是壞蛋。 2、堅信規矩但是又以自我利益為原則。 對規矩的神圣性堅信不疑。規矩是不容破壞的,哪怕只是
1、孩子每天上學前,告訴他放學回家后要把一天學到的東西跟全家人分享一下; 2、每天讓孩子在書桌前坐10分鐘; 3、將孩子學習每科的時間控制在20分鐘左右; 4、在孩子喜歡看的電視節目開始前的半小時或1小時定為孩子的學習時間; 5、給孩子制定的學習目標放在“量”而不是“時間”上; 6、讓孩子徹底放松地玩; 7、當孩子的注意力不在學習上時,最好不要強迫孩子學習; 8、開始學習前,讓孩子整理一下書桌; 9、飯前和飯后一小時不要讓孩子學習; 10、孩子學習過程中休息時,時間不要超過10分鐘,而且最好讓孩子離開書桌。
毛毛是我的兒子,寧寧是我的侄子,毛毛現在1歲九個月了,寧寧只比毛毛大二個半月。毛毛出滿月的那天,正好寧寧一百天,2個寶寶的慶祝日在一張飯桌上就完成了。毛毛的性格溫和內向,寧寧的性格活潑開朗。小哥倆在一起,好起來抱在一起小嘴親不夠。但有的時候也打架。寧寧比毛毛高半頭,身強體壯,愛搶毛毛的東西。小時候,寧寧只要一搶,毛毛就松手,長大一點,毛毛對自己喜歡的東西拿著不放,又哭又叫,我就對兒子說:“寧寧搶你的東西是不對的,你可以說不許搶,然后尋求大人們的幫助,只是不要哭,小男孩老哭,羞羞羞。”我用手指劃著他的小臉。過了幾天,寧寧又搶毛毛手里的小汽車了,毛毛那天突然瞪著雙眼對寧寧大聲喊著:“不許搶!”他抓著小汽車就是不松手,而且沒有哭,寧寧反而哭了。把我們一家人逗的哈哈大笑。毛毛姥姥說,沒想到毛毛還是挺厲害的。
0—6個月害怕大的噪聲、墜落。因為恐懼來自本能,此階段盡量避免突然發出很大的響聲和噪聲;懷抱嬰兒要確保安全和平衡。 7—12個月害怕陌生人。此時孩子已經能識別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所以對于不熟悉的人會感到害怕。此階段應該慢慢地、有耐心地讓孩子結識新朋友。 1歲—18個月害怕分離。此階段的孩子對父母或其他經常照顧他的人產生特別的依戀感。所以,請保姆要早一些時間到,給孩子較寬裕的認識、熟悉、習慣過程。 2—3歲的孩子害怕體形龐大、聲音可怕的動物。此階段的孩子日益增強的思考能力使他對所有看上去比他大的動物感到害怕。所以,當孩子和動物玩耍時,確保不要被動物傷害。 4—5歲的孩子害怕妖怪、戴面具的人。這些恐懼來自孩子處于萌芽狀態的想像力以及對自己身體的強壯程度缺乏自信。要和孩子聊聊他們的恐懼和害怕,做些令他們感覺好的事情。
英國心理學家認為,語言是成年人與孩子溝通的重要途徑,父母和老師的語言內容、表達方式等,對孩子的行為甚至將來的心理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他們經過觀察研究,總結出了會挫傷孩子積極性的話大致有6種類型。 嘮叨型:某個道理,孩子明明已經知道,仍嘮嘮叨叨地說個沒完。這種嘮叨是一種重復刺激,會對大腦皮層產生保護性抑制,因此,家長越說孩子越聽不進去,甚至還會沖撞你。 遷移型:把別人身上出現的不良傾向和壞事,不分青紅皂白地遷移到孩子身上,想當然地千叮嚀萬囑咐。這就把孩子過于看“壞”了。這顯然與青少年富有的上進心和好勝心相悖,從而把孩子的感情推向對立面,造成孩子對家長的說教充耳不聞,甚至還會反唇相譏。 諷刺型:“這個都干不了,還能干什么?”“你能考出好成績,除非太陽從西邊升起!”類似這些語言,把孩子過于看“低”了。這種話因
許多父母以為孩子學了琴棋書畫,就是有了“素質”;考出高分數,上了好學校,就是“成才”。其實對個人的成長而言,一些被傳統教育忽略的人文素養才是孩子人格健全發展的基石。 生命認知... 事實 據新華社2001年10月30日報道,中國每年大約25萬人死于自殺,不少于200萬人自殺未遂,少年兒童的輕生事件也時有發生。杭州市兒童青少年行為心理糾正熱線透露的消息更令人震驚:一個六齡女孩對媽媽鄭重的說:“媽媽我想跳樓,我覺得很苦很累,我想自殺。”媽媽大為震驚,幾次詢問,孩子都很嚴肅地回答:那么苦,活著沒意思。還有一例是一個六歲的小男孩,平時非常淘氣,一直帶他的奶奶不耐煩罵他兩句,一天奶奶午睡時,男孩跑到廚房拎出菜刀,爬到奶奶床上,用刀背在奶奶的額頭來回的切,奶奶驚醒后嚇的一陣狂叫。小男孩則得意的說:“你要是再罵我,我就把你殺掉!” 人文觀點 對于上述
對孩子的批評不可沒有,也不可濫用。適當的批評是與孩子進行交流的一種手段,也是孩子不斷完善自己的一種動力。其實,靜下心來仔細想想,調皮、闖禍、做錯事,對孩子來說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嗎?他們正是在糾正一個個失誤甚至錯誤的過程中逐步成長起來的。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孩子做錯了什么,而是我們對此表現出的態度— 面對孩子的失誤甚至錯誤,你會采取怎樣的態度? 來看看這個幾乎每家都發生過的場景,你是怎樣應對的? 3歲的童童正在喝水,見媽媽下班回家撲了過來:“媽媽,我給你倒水喝。”她奔回桌邊拿個茶杯給媽媽斟水,就像我們所能預料到的那樣,兩只小手還不能很好地控制住茶壺,水灑在了桌上,慌亂中“啪”的一聲,杯子又掉在地上摔得粉碎。 父母的慧眼就在于,能在孩子的錯誤中發現行為中閃光的亮點,特別是當他出于美好的動因時。應該說,在這種孩子去積極探索和實踐心中美好
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的專家們經過調查,歸納出不少父母經常對孩子說的幾句極有傷害的話。這些話不僅剝奪了孩子的幸福感,而且容易損害他的自信心。“你本來應該這樣做。”一個男孩兒費了好大勁兒才把鞋子穿上,并在父親面前炫耀自己的“杰作”,父親卻說:“不錯,但你穿鞋之前就應該肯定鞋子是否能穿對。”這是一句十足的批評。美國心理學家、著名節目主持人凱文?雷曼認為,永遠不要對孩子說“本來應該如何如何”,因為當父母說出表揚夾雜著批評的話時,孩子通常只注意那些批評的話。假如你的女兒在學著疊被,而你馬上告訴她做得非常不錯時,她會感到:“媽媽表揚我做得不錯,我想我今后會做得更好。”“看你的頭發,亂得像稻草!”父母的取笑,是孩子對所受到的嘲笑中感到最傷心的一種。美國精神病專家卡羅利?波曼認為,孩子總是把父母看成是自己的一面鏡子,而父母的取笑,很容
早教兒童專家在考慮孩子的智力時總要從整體上來觀察。心理學家霍沃德·加德納的多智能理論強調有很多方面顯示孩子是聰明的。在幼兒期,孩子們學習如何與他人在一起和如何滿足他們的需要。這些因素與很多其它因素一起促進孩子們的智力——有些東西太復雜以致無法用一種標準化的測試來衡量,或者由孩子們學說話或走路如何快來確定。根據多種智力理論,我們每人擁有七種“智能”,或在七方面表現人為聰明的。有人用手便利;有人善于詩文;有人唱歌出色。每一類型的智力賜與我們某種東西奉獻給這個世界。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是每一種智力在我們生活中自我表現,每個人都與眾不同。通過認識多種智力,我們能夠幫助孩子們提高他們個人的能力。但如果沒有給他/她一個機會開發這個世界,根據他/她的技能工作和發展他/她自己的能力,就不要過早地給學齡前兒童帖上象未來科學家,會計,藝術家,田徑運動員之類的標簽。理
愛因斯坦曾引用這樣一句俏皮話:“如果人們已經忘記了他們在學校里所學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換句話,可以說“忘不掉的才是素質。“而習慣正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的素質之一。 1。說了就要做(誠實守信) 誠實守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全部道德的基礎。一個言而無信的人,是不堪為伍的;一個言而無信的民族,是自甘墮落的。 2。耐心聽別人講話(尊重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