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位媽媽向我談起這件事的時候,孩子已經會寫葫蘆8了,而且小小年紀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問這位媽媽,“您當時是怎么對待孩子這種表現的?”她說,“我抱起孩子,擦了一下他的眼淚,說到‘不就是一個葫蘆8么,我的飛飛今天晚上就會寫。’然后,我就開始手把手地教他,接著,我和孩子自己一人一張紙,每人寫了上百個葫蘆8。終于,孩子緊張的小臉露出了笑容。自信又回到了他的身上。”多優秀的母親!這樣的母親一定會有一個優秀的兒子。這位母親本意是來向我討教如何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她卻無意中展示給我一個如何處理孩子受到挫折的典范:首先,孩子在受到挫折的時候也正是自尊心受到挑戰的時候,在這一刻要認識到你的寶貝是要求上進的,雖然你的孩子并不具有你期待的承受能力。飛飛母親抱孩子、給孩子擦眼淚的動作表現出了她對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充分的接納性,而有的家長會對孩子很失望,會說“怎么回事
用給與某種食物來鼓勵孩子的某種行為,或者取消某種食物來阻止孩子的某種行為,它短期的、即時的效果通常非常明顯,使得一些家長往往離不開這種方法;但是,食物獎懲絕對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它不利于孩子的積極成長。家長往往會因此而嘗到苦果:長時間下來,孩子養成了一種不好的飲食行為習慣,做什么事情都要爸爸媽媽,甚至學校的老師給予獎勵才行。 1.觀察發現,在孩子玩游戲之前,讓他喝不愛喝的牛奶,會引起孩子對牛奶的厭惡感,但是卻不會影響孩子對玩游戲的興趣;然而,如果用孩子喜歡的巧克力、甜食作為獎勵,則會增加孩子對巧克力的喜好。所以,經常使用食物作為獎懲,容易養成孩子貪食、偏食的習慣,例如不愛喝牛奶,愛吃快餐、甜食等。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家里不要放太多的甜食,不要讓小孩知道
兒童玩具當中,益智玩具應該是最好的選擇。你想送一些少見又稀奇的禮物?那么以下小編的介紹將會成為你的最佳參考物品。新的一年,讓孩子和我們一起進步吧。 仙寶炫彩記憶盤 產品介紹:按動圓盤中間的按紐開始游戲,彩燈閃動時伴有音樂單音聲,游戲者馬上按彩燈閃動的次序按動按紐,延遲或未能按次序按紐,游戲即告失敗。游戲有兩級難度設置。特點:開發幼兒早期的歸類能力和記憶能力,小巧便攜,小朋友玩耍投入度好,喜好度壽命長。 愛心立體四子棋 產品介紹:五子棋也許你玩過的,今天我們來玩玩這個立體四子棋吧,兩人各執一色,輪流將棋子放入棋盤的滑槽內,直到某方連成四子一列為勝。結束后打開下面的擋板可以裝棋子取出重開一局。愛心造型看上去是如此可愛動人,不使用時可以折疊起來方便攜帶。 三維迷宮球 產品
孩子是祖國的希望,也是父母的精神寄托,孩子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父母的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做父母的,沉住氣才能掌好舵。 兒子虎虎最近表現很異常,原來活潑好動的小家伙,突然變成了“啞炮”,放學回來不說也不笑,吃過飯總是悄悄鉆到自己的臥室里“玩深沉”。我察覺出了虎虎行為的異常,就問他怎么回事。開始虎虎小嘴挺緊就是不說,后來架不住我機關槍式的盤問,這才說出了事情的經過。原來幾天前,老公從濱州出差回來,給虎虎帶來了一個特別好玩的玩具“小猴吃冬棗”,如果沖著猴子說“丑猴子,快吃冬棗”,那小猴就會把臉一歪說“去去去,煩著呢”,如果對猴子畢恭畢敬地說“猴哥,用膳了”,小猴則高興地晃屁股、搖尾巴,然后津津有味地吃起冬棗來。這個玩具太“招搖”,被幼兒園的胖胖發現了,胖胖仗著塊頭大,就硬搶過去玩,還威脅虎虎不能把這事告訴任何人,
造成孩子膽小的原因有很多,家長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對癥下藥。可能的原因如下: 1、先天因素。父母性格內向,不善與人交往,孩子遺傳了他們的特點。家長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個性,允許孩子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同時盡量多給予孩子關心和愛,鼓勵孩子與別人交往。 爸爸媽媽要做孩子的榜樣,不要一遇事就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膽小怕事的情緒。 2、環境因素。現在大多數人都住在商品房,一家一戶的封閉環境使孩子缺乏與同伴交往的生活空間,造成孩子孤獨、膽怯的性格。 3、教育不當。當孩子哭鬧時,家長經常用“鬼”、“妖怪”等來嚇唬孩子;也有些家長當孩子想出去玩時,便用“外面有騙子,會把你騙走”等話語來打消孩子的念頭,使孩子的心里留下陰影;還有的
很少有父母天生就會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為育兒高手。要想做成功的父母,就需要不斷充實新知識。當你被孩子氣得火冒三丈的時候,不妨用這些方法來取代打罵的教養方式。 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了解孩子,與孩子、孩子的老師多溝通,盡量對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如何去引導孩子。 吸收教育知識 社會在變化,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在變化,那么教養方式自然也要不斷進步。身為家長,就要責無旁貸地主動吸收教育新知識。在傳統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權威來教育孩子,而打罵處罰更是權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識可以幫助家長跳出自己的成長經驗,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 耐心傾聽孩子 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
在這里學習英語的寶寶年齡都在一歲半到兩歲半之間,別看他們年紀小,可是,掌握英語的本領可不小。利用寶寶對音樂的敏感,讓他們在唱歌的過程中鍛煉了英語的發音,英語不是一門課程,而是一種有趣的游戲。 北京豐臺試驗藝術幼兒園分園保教主任——楊雪梅:“在一種游戲的形勢下,根據孩子的特點,老師把英語融進游戲當中去,貫穿到一日生活之中,對孩子進行英語的滲透,這樣孩子在一個輕松愉快比較自由的氛圍里學習英語,他會掌握的很自如而且易于接受,這樣英語在孩子幼小心靈里他會覺得是一個很有趣的游戲,不是為了學而去學,而是在玩兒中掌握了這項本領。” 寶寶學英語,是近年來被家長與幼教工作者廣泛接受的一種早期教育方式。專家表示,就語言學習的角度來說,孩子及早學習英語,是有一定優勢的。 首先,早期學習英語的心理障礙小。大人學英語時,會介意自己的文法和意思是否正確,說錯了會覺得
新體驗是智力發育的先決條件。它對于智力發育,猶如食物對于身體發育那么重要。從嬰兒落地起,他就面臨了許多不同層次的生長任務,只有完成了前階段較容易的任務,才有可能完成以后難度更大的任務。例如,幼兒先學會了用手抓、握物體之后,才逐漸學會自己吃飯。如果失去了進行新體驗的機會,他就什么也不會。比如,在一個沒人說話的環境里,兒童就學不會講話,哪怕是他的聽力和講話器官都很正常。 幼兒急于探索周圍一晃而過的每一樣東西,一旦他看見了,它們都會變成富有吸引力的新體驗。幼兒出生后完成的每一項任務也留是一種新體驗,例如學會隨時移動四肢,或者把握、抓咬東西,以檢查它們的材料、結構、味道以及形狀。學會爬行、走路、跑步和爬高,都是新的體驗,它們同時也為兒童的進一步探索開辟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而后的挑戰將是學會閱讀、騎自行車或爬山。這里提及的體驗,以及其他許許多多尚未談到
誰都想自己是個好父母,當然也知道給孩子做個好的榜樣有多么重要。然而,有些時候,父母特別不想在孩子身上看到的行為,不經意間卻發生在自己身上,結果,好父母無意中就做了孩子的壞榜樣。你有下面這些言行嗎?堅決地與自己的壞習慣“再見”,你就能成為孩子心目中的“完美父母”! 1. 工作繁忙壓力大,回到家看到4歲的女兒不是時候地又吵又鬧,你終于忍不住大吼起來:“怎么老是哭啊哭啊!別哭了,真是個煩人精!” 提醒 一個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過成人的尊重。如果我們不給予孩子這種尊重,對孩子很粗暴,孩子也會想當然地認為別人就應該按照我說的去做,難以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2. 結婚多年,你和愛人經常為一些“為什么買雞不買鴨”之類雞毛蒜皮
幼兒的這類說謊,往往是恐懼心理所致。;而濫施懲罰就是造成幼兒產生恐懼心理從而導致說謊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有的家長怕孩子變壞,常常不問清事由就訓斥責備孩子;有的家長受傳統思想影響,認為“棍棒之下出孝子”,動輒打罵;有的家長性格粗暴,孩子稍有不當之處就呵斥打罵。這些錯誤的家庭教育,都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懼心理。孩子做錯了事或有行為過失時,為了開脫責任,逃避家長、教師的懲罰或打罵,便有意說謊。 這類說謊在表現方式上有三種:一是只承認一部分錯誤,極力減輕錯誤的力量。例如,為爭奪玩具,彥彥打了涵涵。當老師來處理時,彥彥卻只承認輕輕推了涵涵一下,而否認打了涵涵。二是全部否認錯誤,極力表白不是自己的犯錯誤。例如,揚揚在家,本來是他找玩具時打碎了桌子上的茶具,但卻硬說不是自己打碎的。三是嫁禍于人。例如,三個孩子在滑梯上玩,其中一個故意推人
不作批評在美國時,常有小孩子被父母帶來我家玩兒。“你們的地毯和家具真漂亮!”“我喜歡你的熱情!”這些出自小孩子嘴里的贊美話常叫我驚奇。如果你不慎在某一場合穿了一件不合時宜的衣服,熟絡的中國同胞往往會當面提醒或批評一番,要么就是背后議論一番。而美國人就不會大驚小怪多管閑事地評說你,畢竟穿衣戴帽是個人的自由。非要說什么的話,那也一定是“多么的與眾不同呀!”等類似贊美的話。一般情況下,美國人決不當面批評人家。多說幾句好話又不破費錢財,說者聽者都高興,何樂而不為呢?這就潛移默化地傳教給了孩子,不僅僅是對外人的贊賞,孩子還經常將贊美回饋給家中的親屬:“媽媽,你真行!”“外公,我要長成像你一樣健康!”聽著天真幼童的表揚,會不會覺得很受用呢?平凡小名我去美國友人家中作客,就親耳聽到她叫自己的3歲小兒子“皮特”。小皮特也只叫我的名字,直呼他外公為“尼克斯”,沒有
哥斯達黎加兒童教育學和心理學家加夫列拉馬德里斯26日在此間<>上撰文指出,玩耍是兒童學會觀察、認識、理解、說話和活動的最佳"工具",能促進兒童的大腦智力開發。 馬德里斯指出,科學實踐證明,2至5歲的兒童中,玩耍孩子的大腦要比不玩耍兒童的大腦至少大30%。因為,在玩耍的過程中,兒童要完成幾十種與大腦和思維活動有關聯的動作,例如掌握平衡、協調心理活動、處理問題等。通過玩耍,孩子能增進識別物體的能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想象創造力,還能消除心理壓力和恐懼感等。 馬德里斯認為,鑒于孩子的玩耍是身心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本能"
把孩子從電腦、游戲機以及電視機前引開到運動場上去,這是育兒專家再三提出的忠告。對于3歲以上的孩子,自然慢跑最值得推薦。一方面,慢跑是一種較為平穩和緩慢的跑步形式,運動時心率一般為每分鐘140~150次,比較適合3~6歲年齡段幼兒的生理特點。另一方面,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肢體動作不太協調,肢體力量較弱,平衡能力較差,而跑時步幅小、步頻大,是發展幼兒平衡能力和肢體力量的一個有效手段。 當然,孩子跑步與走步一樣,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此時父母扮演好教練員的角色勢在必行。可從以下幾點做起: ◆走跑交替 這是孩子剛開始學跑時的最佳方式,父母應以游戲的形式來激發孩子的興趣,例如在跑步中穿插有模仿鵝、鴨等動物動作的走步。教會孩子正確的慢跑姿勢,逐步達到步子大、落地輕的效果。 ◆幫助孩子學會用鼻子呼吸 年齡越小越難做到這一點,故一般是先教會幼兒口鼻呼吸,呼
問:我的寶寶2個半月了,最近他總是舔拳頭,有時隔著衣服他也舔得很帶勁,這兩天突然喜歡吐孩子吃手必須要經過兩個過程:一是將手先放在自己的眼前晃動,這是給孩子視覺的一個刺激,開始認識手。二是經過大腦皮層的指揮,學會將手準確地放在自己的口腔內進行吸吮。孩子完成了手、眼、腦功能的協調動作,開始把手作為一個工具使用,這是孩子智力方面的一個大的發展。 另外,孩子也要進行感知方面的刺激,敏感的器官是皮膚和嘴,其中以嘴最為敏感。通過吸吮手來探索外面的世界(當然,他還不知道手是他身體中的一部分),認識外面的世界。孩子也可通過吸吮手來獲得安慰,滿足自己情感的需求,獲得安全感,這是一種自慰,在孩子的心理發育上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這種行為不用糾正,這是孩子發育過程中的一種必然。 舌頭是孩子一個集“感、知覺”為一體的器官,從新生兒期孩子就可以通過模仿成人學會吐舌頭,
葉圣陶先生的長子葉至善介紹小時候父親是怎樣教授他作文時,用了“不教”這樣的字眼。原來,葉老從不給孩子教授作文入門、寫作方法之類的東西。他僅要求子女每天要讀些書。至于讀點什么,悉聽尊便。但是讀了什么書,讀懂點什么,都 要告訴他。除此之外,葉老還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寫一點東西。至于寫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歡什么就寫什么:花草蟲魚,路徑山巒,放風箏,斗蟋蟀,聽人唱戲,看人相罵……均可收于筆下。 在指導孩子作文、教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教中有教,其高明之處在于順其自然,因勢利導,啟發培養孩子的興趣和自覺,讓孩子自覺成才,自覺成長,而不是強制、苛求。 不教中有教,集中體現在葉老精心為子女修改文章上。葉至善在兄妹合集《花
愛,首先是一種感覺,一種細微的情感,一種心的投向和歸屬,那投向中的一種安全感,自由感,輕松感,幸福感,一種完整、被解救的感覺。 愛,其他是一種給予的幸福,因為你曾感受過愛,知道被愛的感覺。這給予,就是獨立的內涵。 我覺得,我朋友的經驗給我一個自信心,任何人都可以改變,只要你能尋找到一個愛你的人。我覺得人如果是快樂的,那情景會怎么樣?比如說:一個孩子快樂的時候他不會搞破壞,一個成人快樂的時候他也不會去破壞。快樂的人類不會去毀壞財富,不會去破壞環境,不會去搞戰爭,只會有建設性的行為。 人類的發展只有一個法則,就是愛。如果我們相互愛的話,我們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建設性的行為。在這個世界上最高貴的、最高尚的、最大的真理就是“愛”。無愛和非正常成長是今天我們這個世界最大的罪惡。 一位家長唐河,她聽了蒙特梭利講座后,對待她孩子的教育方法
孩子慢慢的長大,逐漸到了與父母分床睡的時候。可是,正如許多家長所體會到的一樣,說服孩子單獨睡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像孩子的又一次斷奶一樣,是孩子從依賴父母走向獨立生活的一站,父母要認真對待。 如果孩子一直習慣和大人同睡,那么,父母應該配合孩子的發展及個性,用孩子聽得懂、能理解的語言來解釋,慢慢引導孩子養成獨睡的習慣。 盡量鼓勵他單獨睡,而且配合他的安全需求,提供一些設備。可以告訴孩子:“這是你的房間,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小床、小燈等來布置……” 陪伴在他的房間里,講個故事或放錄音故事和音樂等(最好是他從小就聽過、很熟悉的柔和優美的催眠音樂),那么他就會很快地睡著。而且,最好經常變換方式,有時講故事,有時改放錄音帶,以免有時父母沒空或不在家時,又行不通了。 事先講好:“你可以睡在媽媽的床上,可是等你睡著以后,媽媽就會把你抱回你
新浪網友:虎子媽媽 虎子小時候,不是那種很容易入睡的孩子,睡覺前他必須得聽兒歌、童謠、唐詩等一切有節奏有韻律的東西,于是我這個當媽的就很辛苦,得一首一首地把自己知道的那點兒朗朗上口的唐詩兒歌翻來復去地念個遍,直到他睡著為止。有時我都昏昏欲睡了,可虎子的精神頭還大得很,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就拉著你的手說:“嗯!”那意思是還要聽,而且還不能總聽重復的,害得我整天翻《唐詩三百首》《幼兒歌謠》等,只恨自己記得住的童謠詩歌太少! 現在一想,這大概就是我給他的最原始、最樸素的語言和音樂教育吧,知道了奧爾夫教學法后,覺得自己的這種做法還是滿符合奧爾夫教育的思想的,因為,奧爾夫就強調一切從兒童出發,選擇最符合兒童天性的民歌、童謠、諺語等教學素材于兒童音樂教學中。 事實上,童謠和詩歌,作為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運用在語言和音樂教育上的歷史已經很久,不論哪個國家,
在成長過程中,每個孩子都會提出數不清的問題,甚至會提出一些在成年人看來很可笑的“傻問題”。比如:超人厲害還是孫悟空厲害?我長大了能和姑姑結婚嗎?為什么月亮總跟著我走? 聽到這些“傻問題”,做父母的千萬不能隨便嘲笑孩子或輕易給予否定。須知,成年人都需要思考,需要有人引導去認識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更何況兒童呢?孩子愛提問題,說明他在思考,我們要鼓勵他。對孩子提出的“傻問題”不能只看到這是孩子認識事物的水平有限,更應該看到這是孩子旺盛求知欲的表現,這是他在認真地執著地探究問題。想當初,牛頓在提出“蘋果為什么會掉到地上”的問題時,不也被那些認為“蘋果熟了自然會掉到地上”的人嘲笑過嗎?可沒有這個“傻問題”,牛頓怎會發現萬有引力呢?我們如果以成年人的經驗和標準嘲笑孩子,就會挫傷他們探索世界的積極性,就會使他們把“傻問題”留在心中,不再問任何人,不再思考。 愛因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工程師設計一幢很大的辦公大樓時,設計了3個出入口。大樓竣工之后,他要求工人把大樓四周的空地上都種上草。夏天過后,草地上被進出大樓的人們踩出了3條小道,走得多的寬一些,走得少的窄一些。于是,工程師便要求工人沿著人們踩出的路,鋪就了通向大樓的人行道。 工程師的做法可謂獨具匠心,他懂得這其中的一個重要順其自然。假如一開始,工程師就設計好了通道,規定了人們行走的路線,或許就會給人們帶來不便,最終,草地上仍然會被踩出一條條小道。 我們的家長對待孩子的成長可不是這樣,絕大多數家長從孩子小的時候起,就在“設計”自己的孩子,用自己澆鑄的“模子”去培養孩子。那“模子”說透了,其實就是家長自己的理想,興趣和愛好。這其中并不排除對自己未競事業的補償,甚至于還摻雜著一些自私的心理、封建的殘余。孩子除了接受之外,別無選擇。于是,假日里,逼孩子學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