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離不開錢,都需要與錢打交道。所以,如何花錢,并灌輸給孩子正確的金錢觀是每個父母都應思考的,切不可因不正確的給予方式毀了孩子的一生。 一、何時給零花錢合適? 父母從孩子一年級開始便可固定給其一些零用錢。最好的給予方式是每周固定一天(如周一)、固定數目,這樣可以使孩子做到心中有數。 二、給多少零花錢合適? 究竟該給孩子多少零花錢,沒有統一標準,家長可根據每個家庭的經濟狀況而定,也可事前與孩子商量一下,達成一致后再決定。注意:征求孩子意見時千萬不要聽“我們班的誰誰誰拿到了多少錢”這樣的話而盲目做決定。 通常是孩子的年齡愈大,給的金額愈多,給的時間距離愈長。例如,5歲左右的孩子,一星期可分兩次或三次給,每次兩元、三元、五元由父母自己確定。孩子上小學 了,除了固定的午餐費、交通費以外,可一星期給一次,每次八元、十元、十幾元,根據
寶寶年少無知,經常會做出一些讓爸媽很頭疼的事情,比如打人、扔東西、小氣……這些行為都是寶寶的年齡決定的嘛?我們是不是要及時制止呢? 1、扔東西 解析:可進行適當的認知教育,不建議嚴厲制止! 很多家長發現寶寶到了9個月左右,會對“扔東西”的游戲十分熱衷。但凡能抓到的物品,都會被寶寶有意識地丟出去,然后讓爸媽再撿回來,寶寶對此玩得不亦樂乎。積木、鞋子、娃娃接連被寶寶扔得遠遠的,或許寶寶是在觀察探索不同物品落地時發出的聲音呢!家長對于寶寶的這種行為不必嚴厲禁止,只需對寶寶做好認知教育和養成撿回來的習慣便可。 比如告訴寶寶什么東西可以扔,什么東西不可以扔,家長不妨給寶寶提供一些耐摔的物品供寶寶玩。寶寶把東西扔出去以后,還要引導培養寶寶東西扔出去還要收回來的好習慣,讓他知道自己扔的東西要自己撿回來。但是,如果寶寶是在生氣的情況下通過扔東西來發泄情
有時孩子摔倒,并沒有哭,可是母親卻趕緊跑過去把孩子扶起來,又是拍土,又是揉,硬是把孩子的眼淚揉出來了。而父親往往不是這樣,他們會說: “走路怎么不注意,站起來,往前走,我相信這次一定會走好。”孩子并沒有哭,而是站起來就往前走,父親在后面拍手說:“真勇敢!真勇敢!”父親這樣的做法,會使孩子充滿了自信。 爸爸帶孩子,更有利于培養探索精神和動手能力。相比母親讓孩子做家務就是掃地、擦桌子,父親更愛和器械打交道——和孩子一起用錘子、刀子等工具去修理東西,制作玩具,培養了孩子多方面的動手能力。 二、父親帶孩子好處多,但許多家庭中,父親的角色卻是缺失的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經常進行家庭教育咨詢的基本都是母親,這就說明,在教育子女這個問題上也許出現了“陰盛陽衰”的現象。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以母親為主 的占50%,以父親為主的占20%,平分秋色的占30%。不少爸爸把教育
1.促進孩子與老師之間的聯系 孩子其實非常依賴成年人的保護,所以在學校,父母不在身邊,他就會把依賴心轉移到老師身上,否則他就非常焦慮很難安定下來學習。如果你注意到孩子每次上學都悶悶不樂,那你就要立即聯系老師,跟老師解釋,孩子現在還是無法開心上學,希望老師多加注意他。這樣孩子在學校就能夠依賴老師,把學校當家一樣來看。其實任何一個有經驗的老師,都會保持自己與學生之間的聯系。 2.提前去接孩子下學 孩子在這段過渡期內,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緩和焦慮,其中一個重要做法就是確保提前幾分鐘去接孩子下學,這很關鍵的,因為如果孩子在放學后沒有看到你,這可能就會加劇他的焦慮和恐懼。 3.促進孩子跟其他孩子之間的聯系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有一個玩伴。你可以問老師,孩子在學校跟誰玩的比較多。你也可以問孩子他想邀請哪個小朋友一起玩耍。如果孩子不知道
從前,孩子多家長少,整體貧困,用一根繩把兒童拴在桌腳,一天就過去了;現在,孩子少家長多,條件改善,四、五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團團轉,依然抱怨“太難帶了”。 這到底是為什么? 其實,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孩子難帶”,不僅是因為帶得太細致,也是很多低效甚至錯誤方法使用太多的緣故。 教育孩子,是整個家庭的重任,教育孩子真的需要父母從“修身”走向“齊家”,才可能向著教育的目標邁進。相信有不少家長覺得——有男孩的家庭,父母就注定要付出得更多!且男孩的爸媽一定有過這樣的體會。 有時候覺得孩子萌萌的很可愛;有時候覺得孩子總是惹麻煩,一刻不得消停;有時候覺得孩子特別固執,不聽話...
一、注意力不集中讓家長頭疼 家住虹口區的家長張女士表示,自己一直在為孩子注意力的事情而頭疼,兒子浩浩開學后就上二年級了。自從去年升入一年級后,浩浩就一直是被老師關注的重點,不是因為他學習多么優異,而是因為他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老喜歡左顧右盼,動來動去。在家學習也是如此,沒有能堅持超過15分鐘的時候。而且在做題的時候很是粗心大意,感覺他總是心不在焉。 二、從3點著手培養孩子全神貫注 浦東進才實驗學校的專家表示,一年級的孩子在注意力維持的方面大概在10-15分鐘很正常,家長不用過于焦慮。一年級是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如果這時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后也不是不能糾正,只是想糾正的話,付出的精力和時間就會比較大。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后果至少有三個弊端:一是學習花費時間長。注意力渙散的孩子,完成作業的時間,與一般速度的同學比,要多花4
孩子寫作業慢都有什么表現形式? 1.游離作業之外的附加動作多。比如摳耳朵、摳鼻子、玩手指頭、擺弄修正帶,甚至擺弄玩具,玩手機游戲等。 2.被外界環境干擾。比如家長做家務發出聲響,家里來客人了,家長看電視時聲音過大,戶外有喧嘩聲等都會引起孩子轉移注意力,孩子無心手中的作業。 3.準備不充分。忘記帶作業本了,書也找不到放哪里了,寫一會兒想起喝水、想起上洗手間,作業過程中經常中斷。 4.缺少解決問題的策略。比如,計算數目較大的運算或者稍復雜問題,不能采用有效方法,只是在“干想”。 孩子寫作業邊寫邊玩家長如何約束? 1.規定完成時間。家長要了解完成作業大致需要多長時間,跟孩子約定好完成作業的時間。尤其是多項作業,可以制定每項作業完成時間,最好在書桌放一個鬧鐘,讓孩子感知時間的流逝。 2.提示完成順序。有些孩子
一、用五句話,來解開孩子磨蹭的秘密 1.越不專注的孩子越磨蹭 穿著鞋子的時候突然就玩起了鞋帶,寫著作業又擺弄起了一旁的玩具……明明是要做這件事,眼睛一下就飄去另外一件事去了,咋整 ?孩子天生沒心沒肺嗎?其實不然,因為大腦發育的問題,越小的孩子專注力越差。 對策 ? 接納孩子的專注力還在發育的事實,并不是故意和咱們作對。 不以大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而是應該做到不去破壞孩子的專注力,這點可看丹媽分享過的文章 ? 《毀掉孩子的專注力只需一件事》。 ? 倒數法:這招我常對我侄子用,目的是讓孩子感受時間的緊迫感。 在使用中要注意這幾點—— (1)從10或者3開始數,別對孩子說還有1分鐘什么的,他對一分鐘是多久真的沒概念; (2)倒數速度不能過快,孩子會認為你在作弊,也跟著耍賴;
孩子任性總是讓父母又氣又急不知道怎么辦。面對任性的孩子,家長責罵往往不管用,那么有什么辦法管教任性的孩子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8大戰術,巧妙化解孩子任性! 孩子有4種“任性手段” 為了達到某種目的,3-8歲的孩子大都學會使用以下的四種“手段”。 手段排行第一:哭鬧 為了實現自己的要求,哭鬧是孩子最常用的手段。而很多父母怕的就是孩子這一招。一旦孩子哭鬧起來,父母馬上繳械投降,不但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而且常常“超額”完成“任務”。 手段排行第二:哀告 乞求孩子是可愛的,當他向父母哀告乞求要某樣東西時,沒有幾個父母抵擋得住他的溫柔進攻。 手段排行第三:死纏爛打 “持久戰”的理論對孩子來說再熟悉不過了。他的目的是要用“磨”來讓父母答應他的要求,而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手段排行最后:賭
父親在孩子生活中的參與程度多少,對孩子的人格形成、認知和行為、成年后的親密關系都有著密切的關系。與父親存在的家庭相比,總體來說,在父親參與程度不足的家庭,比如“父愛缺失”、“父愛不足” 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都會受到一系列負面的影響,比如造成“對父愛饑渴”的情結。 一、對我們精神健康的影響 父親的參與程度也會影響孩子的精神健康。在抑郁癥的發病率上,在完整的家庭中成長但父親參與度較低的孩子的抑郁癥發病率也高于單身母親撫養的孩子,是和父親關系較好的孩子的三倍,和父親關系在平均水平的孩子的兩倍(Wilcox, 2013)。 與得到父親正常關注與控制的孩子相比,出現酒精、物質濫用等成癮障礙,破壞性行為、沖動和品行障礙的概率都會增加(Lamb, 2004)。 二、影響我們成年后的親密關系 父親與孩子的關系,也會對子女成年后
孩子長到三四歲時,其獨立欲望明顯增強。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不愿處處被人壓制,不滿足于模仿成人,要求獨立思考,獨立行動。 一、尊重孩子要求獨立的愿望 1、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干,去摸,去想,父母盡可能為孩子提供活動機會,創造活動環境。 2、不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模式行動,當孩子有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設想,做了一件從來未做過的事,父母應積極支持,及時贊許。 3、發揚家庭民主,給孩子更多的發言權。 二、批評教育孩子切忌嘮叨 父母對孩子的不當言行,有責任作必要的提醒、忠告,乃至嚴肅的批評,但必須言簡意賅,切忌一味重復,喋喋不休。還要重視不言之教,運用行動、榜樣等引導孩子發展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注重與孩子的精神交流 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家長應學會經常聽聽孩子的意見,努力理
沒有一對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特別是在獨生子女家庭里,孩子更是被愛層層包圍著。很多父母都不讓孩子干活,怕孩子累到了,承包了孩子的所有事情。自以為這樣就是愛護孩子,但事實上卻適得其反,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道理很簡單:一個人的習慣是從孩童時期就開始一點一點累積而成的。當孩子習慣多次不動手的時候,就會逐漸形成一種不正確的認識,認為自己什么事情都不需要動手,因為父母可以幫自己做好一切。但是,父母不可能陪孩子一輩子。所以,當孩子進入社會后,因為缺乏自小培養的生存能力,就會顯得手足無措,難以很好地適應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這就與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馳。因此,父母有必要轉變觀念,讓孩子從小就開始學習自己思考,自己動手,從而使其逐漸養成一種自立的習慣。 孩子自理能力插的原因 1.過份溺愛,過分嬌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嬌氣。 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直接取決于父母對孩子的態父母的
八九十年代,每個孩子都有一大堆兄弟姐妹陪伴、一起成長,互相之間也能有個扶持和照應。雖然已經開始二胎,但是依然有很多孩子是獨生,這就讓他們的成長少了這些扶持和陪伴。此時父母就要注意了,要創造一個這樣的環境,讓孩子健康地成長,那么,要怎么做才好呢?做好的做法是讓孩子交朋友。 1.交什么樣的朋友 研究表明,孩子和同齡人的相處頻率已經遠高于和父母等親人的相處頻率,因為只有同齡人才會和孩子有相似的成長經歷和情緒感受。孩子在和同齡人的交往中,更容易有共同話題、更能有相似的價值觀,從而能夠更好的成長。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處在什么樣的小團體內,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和習慣,孩子受到小伙伴們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所以說,交朋友也不是隨便什么人都可以交的,要交那些可以給孩子帶來正能量的朋友。 2.提高孩子交友的信心 父母可以多讓孩子出去走
專注力:是我們常說的注意力,對孩子來說,是指他們能把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集中在某一事物上,達到認識該事物的目的。專注力是一切學習的開始,是孩子最基本的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孩子的注意力,應該在學齡前就開始。這是因為,學前期的主要任務就在于通過一些學習活動為孩子的正規學習準備條件。家長可以從以下十個方法入手! 1、要減嘮叨和訓斥 盡量減少對孩子嘮叨和訓斥的次數,讓孩子感覺到他是時間的主人。教孩子學會分配時間,當他在相對短的時間內集中精力做好功課,便有更多的時間做其他事情。孩子學人自己掌控時間,有成功的感覺,做事會更加自信。 2、培養孩子大聲朗讀的習慣 大聲讀書有利于訓練注意力。每天安排一個時間(10-20分鐘)讓孩子選擇他們喜歡的小文章大聲為父母朗讀,這是一個使孩子口、眼、腦相互協調的過程。孩子在讀書的過程中,盡量不讀錯、不讀丟、不讀斷。
第一、給孩子準備一個倒計時的鬧鐘。 買一個倒計時的鬧鐘,功能很簡單,孩子在寫作業之前,先預估一下自己作業需要的時間,比如數學30分鐘,那么孩子就調好倒計時30分鐘開始,然后開始寫作業。倒計時鬧鐘就時刻顯示剩下多少分鐘,到時間后便會滴滴響。這個鬧鐘擺在孩子書桌上,看到不斷減少的數字,孩子便會加快自己的速度。 如果他按時間完成作業了,我就給他加一分。這個鬧鐘,相當于為你免去了無數次的催促:快點,時間不早了! 鬧鐘會幫你搞定,孩子也能養成控制時間的習慣。鬧鐘也能成為我們的廚房好幫手,一舉多得。或者現在手機里面也都有定時器的功能,但是手機容易讓孩子分心,使用起來還是沒有鬧鐘好用。 第二、正面的提醒。 剛開始孩子作業時如果走神了,你可以輕聲提醒一下他:“只剩下10分鐘了哦!加油哦!”或者是“哇,這么快你就寫了這么多了,看來可以按時間完
家庭教育之母——夏洛特·梅森認為,有不少人提到要求孩子在尚且柔弱的年齡去做過多的腦力工作的害處。她坦言,危害確實存在,但是不在于給孩子太多的腦力工作,而在于讓他們去做錯誤的事情,做他目前腦力發展狀況還不適合做的那類事情。 一、那么,如何讓兒童大腦不疲倦? 梅森呼吁,讓孩子們做大自然期望他們去做的工作,那么孩子可以輕松承受的數量實際上是無限的。 兒童的成長速度如此驚人,而這一切源于兒童無“目的”的學習。他們饑渴地吸收著在成人眼中,看起來無意義的事情,而這一切正是他們從生活中學習到的,也正是他們驚人成長的秘密。 所以,梅森說道,讓他面對面地去接觸事物,他理解事物的速度會比你快二十倍;事物的知識躍入他的頭腦,就像鐵屑奔向磁鐵一樣快。 比如,一個孩子經常吃蘋果,你只需告訴一兩次,他就能輕易記住這種水果的名稱;相反,如果
家長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獨立、自控力強,因為孩子自控力強的話,就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這樣家長才能少操心。那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呢? 一、寶寶2歲時,家長就要開始注意培養孩子自制力 寶寶兩歲的時候,就會開始有自己的自主意識,他會開始表達自己的想法,并試圖做出一些“叛逆”的舉動,因此當你跟他說這樣不行、那樣不行時,他未必會聽,他還是會獨斷專行。這些都是因為寶寶心智還不成熟的表現。 這個階段,家長就要開始注意培養孩子的自控力了,不能放任他“胡作非為”,要多與孩子活動,多抱抱他、親吻他,給他安全感。跟他交流,不要斥責他,耐心教導他什么是危險。培養孩子的自制意識。 二、家長少發脾氣,做好表率 一個溫馨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影響太重要了,如果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發脾氣、吵架,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中耳濡目染,也就變得脾氣暴躁
在處理孩子說謊的問題上,很多家長采取的是說教,甚至會怒氣沖沖地教訓孩子。其實這樣都是不對的,早發現孩子撒謊后,應該冷靜分析孩子為什么撒謊,并試著去理解孩子,用安慰代替說教會更好地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謊言并非代表著“邪惡”,就像大人一樣,有時候撒謊時包含著目的。 一、孩子為什么說謊 1、想要躲避懲罰 在孩子的心中,父母失望的眼神、嚴苛的言語都令他們感到難受。本能地選擇不受到懲罰,不讓爸爸媽媽失望,撒謊自然就存在了。所以,但孩子在每次做錯事都選擇撒謊時,作為父母也需要檢討自己是否對孩子的行為報以理解?孩子做錯事后的懲罰是否太嚴厲?態度是否太強硬? 2、出于妥協 有時候,孩子說謊是出于一種妥協。例如,盈盈不喜歡吃胡蘿卜,跟媽媽說“討厭它”,媽媽卻總逼著盈盈吃胡蘿卜,告訴她要珍惜喜愛每種食物。盈盈每次反抗都得到媽媽的責怪,于是媽
有一天,我看到家門口一群男孩在玩球。一個球飛過來,正好打中一個小男孩的頭,小男孩哭了。 這時一個大男孩走過來,顯然,這個球是他扔的。 他把球塞給小男孩:“你用球打我一下!” 小男孩把球朝大男孩頭上扔去,大男孩巍然不動。接著,大男孩撿起球,沖小男孩喊了一聲“沒出息!”轉身抱球走了。 小男孩傻傻地站在那里,抹抹淚水,又跑進了賽場。 我默默地站在那里,看著眼前發生的一切。我想:這就是大孩子的游戲。 上小學的孩子,與幼兒園的孩子有了很大的不同,他們對那些沒有規則的假裝的游戲已經不十分感興趣,他們更感興趣的是有規則而且需要技巧的游戲,比如:打球、跳繩、跳房子。 在這些游戲中,參加游戲的孩子需要按一定的順序來輪換,游戲的難度也會越來越大,一旦失誤了就會受到處罰,回到起點,重新開始。如果誰碰了誰,也不許哭。
孩子三歲時,理解能力已經大大提升,能夠大致明白對與錯、能做與不能做,這時就應該給孩子制定規矩,對以后成長大有益處,家長也會輕松很多。 1、自己的事自己做 孩子三歲時,具備的自理能力已經足夠他們去做一些事情了。比如自己吃飯、自己睡覺蓋被子、自己刷牙等。家長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也是在增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所以家長平常要有足夠的耐心去指導孩子應該如何去做,而不是事事代勞。 2、培養規律的睡眠作息時間 睡眠質量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發育,一個良好的睡眠習慣意義重大。首先要和寶寶約定好睡覺的時間,時間一到,必須上床睡覺;給寶寶布置好溫馨的睡眠環境,洗臉、洗澡時間也要固定,讓孩子知道做完這些事就要睡覺了。睡覺時間可以隨著季節、年齡的變化進行調整。家長也要給孩子做好榜樣,盡量做到九點前入睡。 3、學會合理表達出自己的情緒